吳穎
在很久之前,看《奇葩說》第五季中的一期節(jié)目時,我被觸動了。那期的辯題是:“爸爸如果每周陪伴孩子低于12小時,就被取消爸爸稱號,你支持嗎?”在唇槍舌劍的爭辯中,不少辯手層出不窮的搞笑段子或現(xiàn)身說法,讓觀眾一邊倒地認為“這樣的爸爸確實應該被取消爸爸資格”。不論這場辯論的結局如何,當時清華學霸辯手楊奇函的一席反對理由引發(fā)了我深深地思考,應該說,也正是他當時的這個論點,成為我們執(zhí)意要做這期“特別策劃”最初的種子。當時他說,如果有些父親能陪孩子12小時,但他就是不陪,我可以支持取消他當爸爸的資格。但是,如果他不是不想,是不能呢?他可能是深夜急診室里搶救病人的醫(yī)生,可能是到深山里支教的老師,他也可能是駐守邊疆保家衛(wèi)國的解放軍戰(zhàn)士……他們犧牲了自己當爸爸的時間,才能讓更多的人安心地當爸爸,這個時候,我們還會說應該取消他們當爸爸的資格嗎?
其實,在聽到這番話之前,我也一直狹隘地認為,那些不能很好地陪在孩子身邊的父母,不是合格的父母。但是,我真的忘了,其實在這個社會中,有很多很多的職業(yè)是需要“小家”為“大家”做出讓步和犧牲的。其實,大部分忘我工作的職場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也都非常非常有限。但是,這是不是意味著,這些不能經(jīng)常在家的父母、忙碌的職場父母,就一定不是好父母?
在開始執(zhí)行這期選題之前,編輯部的同事進行了討論。有的同事質疑說:“你覺得那些沒有太多時間陪孩子的職場父母,能給普通家庭帶來養(yǎng)育啟發(fā)嗎?”
于是,帶著這樣的疑問和質疑,我們踏上了采訪之旅,陸續(xù)找到了有職業(yè)代表性的航天人、高鐵人、產(chǎn)科醫(yī)生、刑警、圖書館館長和高科技公司的高層,近距離地和他們聊家庭,聊育兒。這是一系列不同尋常的采訪之旅,也是一場尋找答案之旅。他們中的每個人都是職場佼佼者,是忙碌且極具責任心的職場人,肩負著重要的社會責任甚至國家責任。在一系列的訪談中,我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們對國家、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yè)的無比熱愛,感受到了他們對家庭和孩子的深沉的愛,更重要的是,我們能明顯地感受到他們都深受孩子的崇拜,是孩子心目中“最厲害”的爸爸或媽媽。
我想,我可能找到問題的根本答案了:絕大多數(shù)職場父母,都無法片刻不離地陪伴孩子,甚至有些職業(yè)因為特殊性,父母在一段時間內(nèi)真的難以做到每周陪伴孩子12個小時,但是,他們給孩子的影響和榜樣作用卻十分深遠!他們努力拼搏的樣子,他們“為了大家暫時舍棄小家”的奉獻精神,會成為給孩子的更好的教育。
至于對養(yǎng)育啟發(fā)的那個質疑,我覺得答案更加顯而易見:與其為孩子的未來焦躁不安,把目光緊緊地盯在孩子身上,不如父母自己先放寬視野,步履不停地努力學習,積極進取,愛崗敬業(yè)。相信你對工作和生活的熱忱與投入,就是最好的養(yǎng)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