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燕
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之博爾塔拉蒙語含義為 “青色草原”,在這片2.72萬平方公里的古老熱土上,駐守有蒙古族、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等35個民族,總人口近50萬,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35%。多年來,作為地州黨報的一名從業(yè)人員,筆者以發(fā)現愛、贊美愛、傳播愛為己任,深入基層挖掘諸多感人肺腑的民族團結故事,旨在宣傳新疆“民族團結”這一歷久彌新的重大主題,描繪博州各族群眾親如一家的動人場景,匯聚起民族團結的強大力量。筆者將以近幾年采寫的典型民族團結報道為案例,淺談如何做好民族團結的典型報道。
新聞敏感,是記者針對客觀變動的事實迅速準確地判斷和識別其是否具有新聞價值以及價值大小的職業(yè)能力,是記者在長期的新聞實踐中,將新聞職業(yè)責任內化于心而形成的一種職業(yè)本能反應。
所謂新聞價值,既要充分考量新聞事件的時效性、重要性、新奇性,又要考量采用入視角的獨創(chuàng)性特殊性甚至唯一性;所謂社會價值則強調新聞在記錄。反映時代、增進主流價值共識、促進社會問題解決、提供社會治理對策。從這個意義上講,新聞敏感重要的就是政治敏感,,新聞價值首先是政治價值,新聞意識關鍵是政治意識。政治敏感是新聞敏感的核心和靈魂。一個具有政治敏感的記者,就會善于和自覺地從新近發(fā)生的事實中,發(fā)現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貫徹落實的關聯(lián)度,尋找與黨和政府中心工作推動推進的結合點,挖掘與黨和國家倡導的社會道德風尚的一致性。只有社會價值與新聞價值相一致的新聞,才是最有價值的新聞。
2009年春天,筆者在博州博樂市烏圖布拉格鎮(zhèn)采訪,一位維吾爾族老大爺見到筆者老淚縱橫:“您是記者同志嗎,我們這里有個漢族好醫(yī)生啊”。憑著新聞敏感,筆者知道這是一個難得的好題材。在老人的指引下,筆者來到了該鎮(zhèn)巴亞爾布拉格村一間不足20平米的村衛(wèi)生室,瘦瘦小小的安永霞是該村唯一的漢族女村醫(yī) (巴亞爾布拉格村98%的村民都是維吾爾族,)17年來,她用愛呵護著全村老百姓的安康。村民巴斯提·加甫爾患胃癌,安永霞拿出所有積蓄,帶他到大醫(yī)院做了手術;村民卡迪夫婦患上了傳染性肺結核病,經安永霞精心照顧,他倆雙雙康復;祖孫三代身患重疾,安永霞用畢生所學,為他們祛除疼痛……更難能可貴的,家里有困難的村民在安永霞的診所里看病,可以先欠帳。有些實在困難的村民,安永霞就免費救治。歷經前后一周的采訪,筆者寫出了中篇通訊《群眾的好醫(yī)生——安永霞》,稿件在《博爾塔拉報》頭版頭條刊發(fā)后,引起疆內外媒體關注,紛紛跟進采訪。安永霞這位在維吾爾村隊當了17年的漢族村醫(yī),一時間成為公眾人物。她先后被評為第二屆自治區(qū)道德模范、自治州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稱號。
如果筆者沒有新聞敏感,更無政治敏感,很有可能與安永霞這樣的典型模范人物失之交臂,也就錯失了采寫的最佳機會。
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chuàng)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
沒有腳力,不深入一線,寫出來的作品就沒有泥土的芬芳;沒有腦力,不善于思考,寫出來的作品就沒有思想的光芒;沒有透徹的眼力,缺乏敏銳的目光,寫出來的作品將沒有銳力;沒有筆力,不善于表達,寫出的作品將缺乏可讀性、缺乏深度厚度。
踐行“四力”中,筆者認為腳力是先驅,更是靈魂,當居“四力”之首。中國當代著名新聞人、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的采寫者穆青先生,生前堅持提倡和實踐“多寫實錄性新聞”“深入現場抓活魚”的觀點??偨Y近現代中外新聞名家名作背后的采訪經驗得知,只有深入到新聞事實發(fā)生的現場去采訪和觀察,才能掌握豐富的第一手材料,在新聞報道中再現現場,寫出有真情實感的新聞;才能寫出“親眼所見”的、讓讀者感覺真實可信的新聞;才能直接聽到群眾的知心話,并在現場觀察到群眾的情緒,寫出與群眾思想感情貼近、能夠真正反映群眾的要求、愿望和呼聲的新聞;才能抓住各族干部群眾富有個性的語言,寫出聲情并茂的新聞;才能捕捉到那些稍縱即逝、變動了的事實,寫出有新意、有深度的新聞。
村里的農家小院,城里的萬家燈火,只要我們深入到一線,真正沉下去,就能找到打動人心的新聞作品。2017年10月,筆者在博樂市建筑公司家屬院的一處平房里采訪,偶遇一位推著輪椅的維吾爾族大媽,輪椅上坐著一位生活不能自理的漢族兒童。好奇心促使筆者跟著他們來到主人公家門口。
通過采訪得知,這是一個非常感人的民族團結故事。漢族腦癱棄嬰彭思艷,今年10歲。她剛出生,就被親生父母遺棄;初成長,就遭病魔纏身。命運似乎對她特別不公平,她不能像正常的孩子一樣走路、說話,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然而,小思燕也是幸運的。好心人彭永江夫婦給了她生命中的第一道光芒,為了給小思燕治病,夫妻倆花光了家里多年的積蓄;偉大的維吾爾族母親帕夏古力·吐胡提及她的家人,用異于常人十倍的付出和關愛讓小思艷的生命煥發(fā)出了新的奇跡和希望,讓這個不幸的小女孩感受到了人間大愛。她不會走路,但卻看遍了博樂市周邊最美的風景;她沒有親生父母的愛,卻得到了維吾爾族母親最偉大、深沉的愛。這種跨越民族、超越血脈的愛還在繼續(xù)……
一周后,長篇通訊《有一種愛,跨越民族、超越血脈》在博爾塔拉報頭版頭條刊發(fā)后,社會各界紛紛伸出援手,盡最大的能力去幫助小思燕。僅2017屆州黨委黨校的師生捐款就達8000多元,此篇報道也獲得當年的新疆新聞獎。筆者如果不深入街頭巷尾,就很難“偶遇”這樣震撼人心的民族團結故事。從這個角度上說,好的新聞線索總會青睞踐行“腳力”的媒體人。
新聞采訪既是一門藝術,又是一門學問。記者進行的新聞采訪工作,實際上就是通過語言的交流溝通,引導被采訪者講故事、說情況。因此,要做好新聞采訪工作,迅速接近采訪對象,走進采訪對象的內心世界,同時還要注意把握這樣幾個問題:
1.展現良好的第一印象。記者留給采訪對象的印象應該是誠實的、懂禮貌的、有教養(yǎng)的、平易近人的人。在做人方面,記者要有“見到大人我不小,見到小人我不大”的風骨與氣度。尋求感情交流的媒介,架起心靈溝通的橋梁,尋找與采訪對象的共同點,引起思想、情感上的共鳴;積極熱心地與采訪對象交朋友。
2.縮小與被采訪對象之間的心理差距。采訪活動的目的是獲取新聞事實,而采訪的對象都是具有思維活動的人,并且分屬社會各行各業(yè)各個階層。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心理上的差距,采訪者與被采訪者之間當然也存在著心理上的差距。而且這種心理上的差距與采訪的成功率成反比,即心理上差距越大,采訪的成功率越??;心理上的差距越小,采訪的成功率越大。因此,當采訪對象確定之后,我們就要研究采訪對象的心理狀況,盡量縮小我們與被采訪對象之間的心理差距。
3,處處留心,尊重習俗,巧抓新聞“活魚”。
2017年3月5日,筆者應朋友之邀參與了一場簡樸而又充滿溫情的婚禮。當日14時,在博州博樂市烏圖布拉格鎮(zhèn)青得里卓村,博樂市國稅局駐該村工作隊隊員王鵬身穿維吾爾族服飾,與身穿艾德萊斯綢長裙、頭戴小花帽的新娘白海霞,舉辦了隆重的婚禮。而這場喜慶的婚禮主辦者,卻是青得里卓村村民亞合甫江·阿布里孜。
為什么兩位漢族男女的婚禮,卻由一位維族朋友主辦,這引起了筆者的好奇心。通過側面打聽,原來,今年28歲的王鵬是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人。2016年10月底,他通過公務員考試,成為博樂市國稅局大家庭中的一員。在全疆各地州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根據單位安排,王鵬和青得里卓村村民亞合甫江·阿布里孜結為 “親戚”,兩人一見如故,感情日漸加深。當亞合甫江了解到王鵬心里總是牽掛著遠在甘肅的女友白海霞,便豪爽地說,“你比我小10歲,就是我的弟弟,哥哥為你辦一場婚禮,以后青得里卓村就是你的家?!碧暨x婚紗、裝扮婚慶馬車……亞合甫江和妻子洪切木說做就做,大小事務親力親為,一切布置得妥妥當當??紤]到王鵬沒有新房,亞合甫江就和妻子商量,把家里的一間房子騰出來,作為兩人的婚房,并用艾德萊斯綢精心裝飾,民族團結促就一場千里姻緣。
因為當天是兩人的大婚之喜,筆者沒有過多打擾兩位新人,而是完全尊重民族習俗,現場觀察,側面采訪?;厝ズ?,當晚寫出了極具現場感的新聞特稿《哥哥為你辦一場婚禮》,并于3月8日在《博爾塔拉報》上刊發(fā),后經《新疆日報》《天山網》《博州零距離》《博爾塔拉報》等省級日報、網站、本地新媒體平臺轉發(fā)后,閱讀量達10萬+,傳誦了“民族團結一家親”的一段佳話
綜上,把民族團結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層面,積極擴展報道思維,注重報道用語貼近生活,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注重提高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是做好民族團結典型報道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