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摘要] 目的 探討疑難交叉配血原因,尋求解決疑難配血的有效對策措施,為提高臨床配血處理能力提供參考。方法 以2015年1月—2017年12月該院10 977例接受輸血的患者為研究對象,全部患者輸血前均進行血型鑒定、交叉配血檢測與不規(guī)則抗體篩選,統(tǒng)計疑難交叉配血發(fā)生率,收集配血不合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疑難交叉配血原因。結果 10 977例患者中,116例交叉配血不合,疑難配血發(fā)生率1.06%,包括患者直抗陽性44例(37.93%)、患者抗篩陽性39例(33.62%)、血型正反定型不合18例(15.52%)、抗篩陽性+直抗陽性9例(7.76%)、抗篩陽性+直抗陽性+血型不合3例(2.59%)、獻血員抗篩陽性2例(1.72%)、獻血員直抗陽性1例(0.86%)。結論 導致配血不合的原因眾多,輸血前抗體篩選十分必要,對于疑難交叉配血,臨床應根據(jù)實際情況積極去除配血不利影響因素,以找到完全相合的血液,從而降低或消除輸血不良反應,更好地保證輸血安全。
[關鍵詞] 疑難交叉配血;原因分析;處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 R45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06(b)-0172-02
輸血能夠補充血容,增加有效循環(huán)血量,提高血紅蛋白水平,促進攜氧功能,補充血小板,預防和控制出血,是臨床常用救治手段,對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義[1]。但是,不相匹配的血液不可用于輸血治療,會出現(xiàn)嚴重問題,因此,輸血前有必要對患者和獻血員的血液進行相容性檢測,包括血型鑒定、交叉配血試驗、抗體篩查等[2]。交叉配血是將患者的血清與紅細胞懸液同獻血員的血清與紅細胞懸液進行交叉匹配試驗,能夠有效發(fā)現(xiàn)血型不合的抗原-抗體反應,是預防溶血、保證患者輸血安全的重要手段[3]。臨床實踐中,有時可見患者與獻血員血型相同但交叉配血不合的疑難病例,給臨床血液相容性判定和患者及時輸血治療增添了困難[4],有待臨床解決。文章現(xiàn)以2015年1月—2017年12月3年間該院收治的10 977例輸血患者為例,對疑難交叉配血相關問題展開分析探討,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擇取該院10 977例接受輸血的患者為研究對象。入選病例中,男5 671例,女5 306例,年齡最小3歲,最大97歲。該研究獲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同意。
1.2? 方法
全部患者輸血前均進行血型鑒定、交叉配血試驗和不規(guī)則抗體篩選。檢測采用微柱凝膠免疫檢測技術,儀器與試劑:FYQ型免疫微柱孵育器、TD-3A型血型血清學離心機,由長春博研科學儀器有限責任公司提供,免疫檢測試劑盒,由長春博訊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微住凝膠交叉配血試驗基本方法:按照試劑說明配制好患者和獻血員的紅細胞懸液及分離血清(或血漿),50 μL患者血清(或血漿)+50 μL的0.5%~0.8%獻血員紅細胞,加入主側管中,50 μL獻血員血清(或血漿)+50 μL的0.5%~0.8%患者紅細胞,加入次側管中,先37℃孵育15 min,再用專用離心機離心5 min,最后取出試劑卡,肉眼觀察結果。以紅細胞完全沉降于凝膠管底為陰性(-),紅細胞凝集塊位于凝膠表面或凝膠中和(或)出現(xiàn)溶血為陽性(+)?;仡櫺苑治龌颊吲R床資料,統(tǒng)計疑難交叉配血發(fā)生率,分析疑難交叉配血原因。
1.3? 統(tǒng)計方法
以 Microsoft Excel工作表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數(shù)(%)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10 977例輸血患者中116例患者出現(xiàn)交叉配血不合(+),疑難交叉配血發(fā)生率1.06%。陽性患者中,男62例,女54例,年齡8~93歲,平均51.7歲。具體交叉配血原因見表1,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患者直抗陽性、患者抗篩陽性與血型正反定型不合是導致交叉配血的最主要原因。
3? 討論
對患者與獻血員的血清和紅細胞懸液進行交叉配血試驗是輸血前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對保證輸血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全血輸注的患者,原則上需要選擇同型血液進行主、次側交叉配血試驗,兩側均相合方可輸注。對于輸成分血的患者,一般也需要主、次側交叉配血均相合才可輸注,主側相合、次側凝集為配血基本相合,在特殊緊急情況下可以考慮使用(一般指O型洗滌紅細胞),但需謹慎把握輸注量,控制輸注速度,并密切觀察有無輸血反應,而對于主側凝集者,無論次側凝集與否,均為配血不合,不予使用。
臨床實踐中,疑難交叉配血并不十分少見,該研究納入的10 977例患者中,116例患者出現(xiàn)交叉配血不合,疑難交叉配血發(fā)生率1.06%,與文獻報道的發(fā)生率(1.75%)相近[5]。導致主側配血不合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患者或獻血員血型鑒定不正確;患者血清中存在同種免疫抗體或自身抗體,與獻血員紅細胞發(fā)生抗原抗體反應;患者血清蛋白含量異常,引起緡錢狀假凝集;獻血員紅細胞包被抗體;患者血清中存在血漿擴容劑、高分子凝聚物等引起假凝集;實驗系統(tǒng)被污染或試劑耗材過期。導致次側配血不合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患者與獻血員ABO血型不合;患者紅細胞包被抗體;獻血員血漿中存在針對病人紅細胞抗原的抗體。導致主次兩側均不和的主要原因為患者血清中同時存在同種異體抗體和自身抗體,前者與獻血員紅細胞發(fā)生抗原抗體反應,后者可能包被在紅細胞上,或同獻血員紅細胞發(fā)生抗原抗體反應。
該次臨床調研的116例交叉配血不合患者中,患者直抗陽性構成比最高,占37.93%,是導致疑難配血的主要原因,與文獻報道疑難交叉配血直抗陽性構成比(42.6%)的研究結論相符[6]。直抗陽性即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DAT)陽性,其在輸血相容性檢測中的意義在于提示患者自身紅細胞被致敏或有異常蛋白吸附,有文獻報道藥物如頭孢菌素類、青霉素衍生物類、奎寧類等都能造成患者DAT陽性[7],從而引起交叉配血次側不合。血型正反定型不合也是該研究中導致疑難交叉配血的重要因素,構成比占15.52%,導致其發(fā)生的可能原因如下:小兒紅細胞尚未成熟,血型抗原發(fā)育不全,或白血病、腫瘤化療藥物等導致血型抗原減弱;ABO亞型紅細胞抗原減弱干擾正定型;患者蛋白或血漿不正常引起緡錢狀凝集。
就上述問題,輸血科人員在工作中如發(fā)現(xiàn)疑難交叉配血病例,應根據(jù)首診責任制原則,完成疑難配血試驗,盡可能為患者找到合適血液。對于主側配血不相合的患者,要重新審核患者與獻血員的血型是否匹配,標本是否準確,配血卡、試劑、加樣等器具與流程有無存在問題,必要者更換試劑,重取標本,復行試驗;分析不規(guī)則抗體篩查結果,如果抗篩陽性,查詢特異性抗體鑒定結果,配合以往配血記錄,獲取充分參考信息;也可酌情考慮大樣本交叉配血篩查,如果找到相合的血液但有Rh系統(tǒng)不規(guī)則抗體,建議進行Rh血型分型鑒定,以保證血液完全相符。對于次側不合配血不相符的患者,需重新核對患者與獻血員的血型是匹配,同時積極排除儀器、標本、試劑的影響因素;對于懷疑患者紅細胞被致敏的,可行抗人球蛋白實驗證實;獻血員血清存在不規(guī)則抗體也可能導致主側相合、次側不合的問題,可通過查閱配血記錄或行抗篩實驗證實。兩側均不合的情況較為少見,此類患者多患自身免疫性溶血性疾病,自身免疫抗體紊亂,可與自身及異體紅細胞發(fā)生凝集反應,此類患者如果主側配血不合同時多樣本凝集強度相近,提示抗體缺乏特異性,很難找到相合血液,輸血科人員應及時將這一情況告知經治醫(yī)生,根據(jù)患者病情及輸血利弊綜合考慮決定是否進行不相容輸血,此種情況存在風險,必須充分告知家屬,簽訂知情同意書,同時做好病歷存檔工作。
綜上所述,導致配血不合的原因眾多,輸血前抗體篩選十分必要,對于疑難交叉配血,臨床應根據(jù)實際情況積極去除配血不利影響因素,以找到完全相合的血液,從而降低或消除輸血不良反應,更好的保證輸血安全。
[參考文獻]
[1]? 柯浩珍.基因分型和ABO疑難血型三步分析法鑒定ABO疑難血型1例[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8,34(8):1401-1402.
[2]? 張偉軍,王杰敏,胡少媚.鹽水介質法、凝聚胺法、微柱凝膠法3種交叉配血法在新生兒輸血安全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黑龍江醫(yī)學,2016,40(2):124-125.
[3]? Sumer K,Wallace.Optimizing Blood Transfusion Practices Thr-ough Bundled Intervention Impleme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Gynecologic Cancer Undergoing Laparotomy[J].Obstetrics & Gynecology,2018,131(5):891-898.
[4]? 姚潤,凌晗,李寧,等.Rh血型系統(tǒng)抗體在三大血站配血相合率的比較[J].臨床輸血與檢驗,2018,20(6):652-655.
[5]? 陸樂,吳玲玲,姚曉娟,等.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陽性病人ABO、Rh疑難血型鑒定和交叉配血試驗74例分析[J].安徽醫(yī)藥,2017,21(2):277-280.
[6]? 劉麗娥,周世鋒,楊松娣.交叉配血實驗中遇到的44例疑難問題的處理及統(tǒng)計分析[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5(z2):57-59.
[7]? 李喆.藥物誘發(fā)的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相關的血清學和藥物[J].國際輸血及血液學雜志.2007,30(4):369.
(收稿日期:2019-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