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艷艷 陳炳旭 全林發(fā) 董易之 徐淑
摘要 為評價新型殺螨劑30%乙唑螨腈懸浮劑對荔枝葉螨的活性,對荔枝葉螨的不同螨態(tài)進行了室內活性測定及田間藥效試驗。室內試驗結果表明:采用玻片浸漬法和浸葉法測得的30%乙唑螨腈懸浮劑對成螨的LC50分別為0.977和0.248 mg/L,其毒力分別是對照藥劑43%聯苯肼酯懸浮劑的0.50和7.33倍;分別采用浸葉法和浸葉碟法測定了30%乙唑螨腈懸浮劑對幼若螨和卵的活性,LC50分別為0.094和0.380 mg/L,活性分別為對照藥劑43%聯苯肼酯懸浮劑的4.07和98.40倍。處理24 h后,相同濃度的30%乙唑螨腈懸浮劑和43%聯苯肼酯懸浮劑對荔枝葉螨的產卵抑制率和產卵抑制指數無明顯差異,但處理48 h及72 h后,30%乙唑螨腈懸浮劑的產卵抑制率和產卵抑制指數顯著高于43%聯苯肼酯懸浮劑。田間防效試驗結果表明:30%乙唑螨腈懸浮劑稀釋4 500倍藥后1 d防效達73%以上,藥后20 d防效仍維持在90%以上,30%乙唑螨腈懸浮劑防治荔枝葉螨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均優(yōu)于43%聯苯肼酯懸浮劑。
關鍵詞 30%乙唑螨腈懸浮劑; 43%聯苯肼酯懸浮劑; 荔枝葉螨; 生物活性; 田間防效
中圖分類號: S 436.67
文獻標識碼: B
DOI: 10.16688/j.zwbh.2018311
荔枝葉螨Oligonychus litchii屬葉螨科、小爪螨屬,寄主植物有21科34種,如荔枝、龍眼、蓮霧等,于1989年由Lo &Ho首次報道[1]。荔枝葉螨個體小、發(fā)育歷期短、繁殖快、一年發(fā)生多代,其主要為害葉片,吸取汁液可導致荔枝葉片出現白色斑點,嚴重時造成葉片變褐或提前脫落。近年來,在荔枝主產區(qū)荔枝葉螨的為害逐年加重,并有可能成為當地荔枝園的主要害蟲[2]。
乙唑螨腈[SYP-9625,(Z)-2-(4-叔丁基苯基)-2-氰基-1-(1-乙基-3-甲基吡唑-5-基)乙烯基-2,2-二甲基丙酸酯]是沈陽中化農藥化工有限公司以腈吡螨酯為先導化合物,通過大量結構修飾研究出來的丙烯腈類殺螨劑,2015年在我國獲得臨時登記,2017年以商品名“寶卓”(30%乙唑螨腈懸浮劑)投入市場[34]。據研究報道乙唑螨腈水解后對線粒體呼吸鏈復合體Ⅱ表現出優(yōu)異的抑制作用,并對非靶標生物如蜜蜂、鳥、魚、家蠶低毒[5]。目前,乙唑螨腈殺螨活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對朱砂葉螨、二斑葉螨和柑橘全爪螨的室內毒力及田間防效方面,對荔枝葉螨的相關研究尚未見報道。本研究測定了30%乙唑螨腈懸浮劑對荔枝葉螨不同螨態(tài)的生物活性,觀察了其對雌成螨產卵的抑制作用,并通過田間藥效試驗明確了30%乙唑螨腈懸浮劑對荔枝葉螨的防效,以期為該藥劑的科學合理使用提供技術支持。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供試荔枝葉螨采自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大豐試驗基地,在溫度(25±1)℃、相對濕度70%~80%、光周期L∥D=14 h∥10 h的養(yǎng)蟲室內用新鮮干凈的荔枝葉片飼養(yǎng)多代。
供試藥劑:30%乙唑螨腈(SYP-9625)懸浮劑(SC),沈陽科創(chuàng)化學品有限公司;43%聯苯肼酯(bifenazate)懸浮劑(SC),麥德梅農業(yè)解決方案有限公司。
1.2 試驗方法
1.2.1 對雌成螨的生物活性測定
1.2.1.1 玻片浸漬法[67]
將雙面膠剪成2~3 cm長,貼在載玻片(長度76.2 mm,寬度25.4 mm,厚度1~1.2 mm)的一端,用毛筆挑選大小一致、體色鮮艷、行動活潑的雌成螨,將其背部粘在雙面膠上(注意:不要粘住螨足、螨須和口器),每片粘30頭。在養(yǎng)蟲室內放置4 h后,用雙目解剖鏡剔除死亡或不活潑個體。將帶螨玻片的一端浸入配制好的系列藥液中10 s,取出后用吸水紙吸干螨體及周圍多余的藥液。置于溫度(25±1)℃、相對濕度70%~80%、光周期L∥D=14 h∥10 h培養(yǎng)箱中,24 h后用雙目解剖鏡檢查死亡數,計算死亡率。
1.2.1.2 浸葉法[8]
將新鮮、干凈的荔枝葉片浸入配制好的系列藥液中10 s,晾干后葉片周圍包一層脫脂棉,放置于鋪有濕海綿的培養(yǎng)皿中。每片葉接種20頭雌成螨,待螨體穩(wěn)定后在雙目解剖鏡下檢查螨數,不足者補齊。將處理后的荔枝葉片置于溫度(25±1)℃、相對濕度70%~80%、光周期L∥D=14 h∥10 h的培養(yǎng)箱中飼養(yǎng),24 h后檢查死亡數,計算死亡率。
1.2.2 對幼若螨和卵的生物活性測定
幼若螨測定方法:每片葉接入20頭幼若螨,其余與1.2.1.2相同。
卵測定方法:參照Keena等[9]的浸葉碟法并加以改進。將新鮮、干凈的荔枝葉片放置于鋪有濕海綿的培養(yǎng)皿中,再將40頭雌成螨接入葉片,讓其產卵24 h,然后剔除雌成螨,將有卵的葉片浸入配制好的系列藥液中10 s,晾干后放回培養(yǎng)皿中,在雙目解剖鏡下檢查卵量。將處理后的荔枝葉片置于溫度(25±1)℃、相對濕度70%~80%、光周期L∥D=14 h∥10 h的培養(yǎng)箱中飼養(yǎng)。每處理重復3次,每次重復約40粒卵。待空白對照卵全部孵化時檢查孵化數、未孵化數,計算孵化率。
1.2.3 對雌成螨產卵的抑制作用
將浸葉法測得的30%乙唑螨腈懸浮劑和43%聯苯肼酯懸浮劑對荔枝葉螨雌成螨的1/4 LC50、1/2 LC50和LC50(乙唑螨腈濃度為0.062 5、0.125、0.25 mg/L,聯苯肼酯濃度為0.5、1、2 mg/L)作為試驗濃度,試驗步驟同1.2.1.2,統(tǒng)計24、48和72 h的總產卵量,計算產卵抑制率和產卵抑制指數。
1.2.4 對荔枝葉螨的田間藥效試驗
試驗在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白云基地進行,荔枝品種為‘糯米糍,種植期5年,株高2 m,施藥時荔枝葉螨發(fā)生嚴重。田間藥效試驗設計參照《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10]進行,試驗共設4個處理:30%乙唑螨腈懸浮劑6 000倍、4 500倍和3 000倍、43%聯苯肼酯懸浮劑2 500倍和空白對照,每處理4次重復,共計20個小區(qū)。每個小區(qū)2株荔枝樹,每株東、南、西、北、中5個方位各標記同一梢期的3片葉,藥前調查葉片上葉螨基數,藥后1、3、10、15和20 d調查活螨數。每次調查時觀察藥劑對荔枝植株、葉片和試驗區(qū)內非靶標生物的影響,評價藥劑對荔枝和非靶標生物的影響。
1.3 數據統(tǒng)計分析方法
采用SPSS 16.0軟件對不同螨態(tài)的生物活性測定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用鄧肯氏新復極差法對產卵抑制率和田間防效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對雌成螨的毒力
采用玻片浸漬法和浸葉法測定了30%乙唑螨腈懸浮劑和43%聯苯肼酯懸浮劑對荔枝葉螨雌成螨的毒力,試驗結果(表1)表明:玻片浸漬法測得的30%乙唑螨腈懸浮劑和43%聯苯肼酯懸浮劑對成螨的24 h LC50分別為0.977、0.491 mg/L,浸葉法測得的兩藥劑24 h LC50分別為0.248、1.818 mg/L,兩種方法測得的30%乙唑螨腈懸浮劑活性分別是43%聯苯肼酯懸浮劑的0.50和7.33倍。玻片浸漬法主要測定的是藥劑對成螨的觸殺活性,浸葉法主要測定的是藥劑的胃毒活性,由以上試驗結果可知雖然30%乙唑螨腈懸浮劑對成螨的觸殺活性弱于43%聯苯肼酯懸浮劑,但胃毒活性遠強于43%聯苯肼酯懸浮劑。玻片浸漬法和浸葉法測得的30%乙唑螨腈懸浮劑對荔枝葉螨雌成螨的LC50均小于1 mg/L,表明30%乙唑螨腈懸浮劑對荔枝葉螨雌成螨具有較高的殺螨活性,尤其是胃毒活性。
2.2 對幼若螨和卵的毒力
分別采用浸葉法和浸葉碟法測定了30%乙唑螨腈懸浮劑對荔枝葉螨幼若螨和卵的活性,試驗結果詳見表2。從表2可知:30%乙唑螨腈懸浮劑對幼若螨的LC50僅為0.094 mg/L,對照藥劑43%聯苯肼酯懸浮劑的LC50為0.383 mg/L;30%乙唑螨腈懸浮劑對卵的LC50為0.380 mg/L,對照藥劑43%聯苯肼酯懸浮劑的LC50為37.391 mg/L。30%乙唑螨腈懸浮劑對幼若螨和卵的活性分別是對照藥劑43%聯苯肼酯懸浮劑的4.07倍和98.40倍,可見30%乙唑螨腈懸浮劑對幼若螨和卵的毒力顯著高于43%聯苯肼酯懸浮劑,尤其是殺卵毒力。
2.3 對雌成螨產卵的抑制作用
30%乙唑螨腈懸浮劑和43%聯苯肼酯懸浮劑不同濃度處理后荔枝葉螨雌成螨的產卵量和產卵抑制率詳見圖1和表3。30%乙唑螨腈懸浮劑和43%聯苯肼酯懸浮劑處理24 h后雌成螨的產卵量相近,稍低于空白對照;30%乙唑螨腈懸浮劑處理48 h和72 h后的產卵量基本與24 h相近,而43%聯苯肼酯懸浮劑處理后的產卵量大量增加,但仍少于空白對照(圖1)。
從表3中可見,經1/4 LC50、1/2 LC50和LC50 30%乙唑螨腈懸浮劑處理荔枝葉螨雌成螨24 h后產卵抑制率和產卵抑制指數分別為9.80%、15.69%、43.14%和0.05、0.09、0.28,略低于43%聯苯肼酯懸浮劑,后者3個濃度處理24 h后的產卵抑制率和產卵抑制指數分別為19.61%、35.29%、52.94%和0.11、0.21、0.36。隨著處理時間的延長,30%乙唑螨腈懸浮劑處理后產卵抑制率和產卵抑制指數大幅升高,部分處理顯著高于43%聯苯肼酯懸浮劑對應濃度的產卵抑制率和產卵抑制指數。這表明隨著試驗濃度的升高和處理時間的延長,兩種藥劑對荔枝葉螨的產卵抑制率和產卵抑制指數都呈上升趨勢,但30%乙唑螨腈懸浮劑對荔枝葉螨雌成螨的產卵抑制作用顯著高于43%聯苯肼酯懸浮劑。
2.4 對荔枝葉螨的田間防效
30%乙唑螨腈懸浮劑、43%聯苯肼酯懸浮劑對荔枝葉螨的田間防效試驗結果見表4。藥后1 d,30%乙唑螨腈懸浮劑稀釋6 000、4 500、3 000倍防效分別為66.53%、73.12%和84.77%,對照藥劑43%聯苯肼酯懸浮劑稀釋2 500倍防效為68.93%,與乙唑螨腈中低濃度處理無顯著差異。藥后3 d所有處理的防效均有所上升,藥后10 d乙唑螨腈中高濃度處理和聯苯肼酯的防效達最高值(100%),藥后15 d乙唑螨腈中高濃度處理的防效仍保持在100%,聯苯肼酯防效有所下降(96.84%);藥后20 d乙唑螨腈中高濃度處理防效仍維持在100%,聯苯肼酯防效持續(xù)下降至89.16%。在試驗中觀察到各處理小區(qū)未有藥害產生和藥劑對荔枝園內的非靶標生物無明顯影響。綜上所述,30%乙唑螨腈懸浮劑防治荔枝葉螨時,速效性優(yōu)于43%聯苯肼酯懸浮劑,持效期可達20 d,長于43%聯苯肼酯懸浮劑,且對荔枝樹和非靶標生物都較為安全。
3 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表明,30%乙唑螨腈懸浮劑對荔枝葉螨不同螨態(tài)均具有較好的殺螨活性。通過玻片浸漬法和浸葉法測定的30%乙唑螨腈懸浮劑對荔枝葉螨雌成螨的LC50分別為0.977、0.248 mg/L,對幼若螨和卵的LC50分別為0.094和0.380 mg/L。本結果與宋玉泉等[11]、李斌等[4]報道的結果基本相近,但與宮亞軍等[5]的研究結果有較大差異,這與試驗靶標、試驗方法等多種因素有關。
田間試驗表明,30%乙唑螨腈懸浮劑稀釋3 000倍藥后1 d防效達84.77%,防效明顯高于對照藥劑43%聯苯肼酯懸浮劑,直至藥后20 d防效仍維持在90%以上,其防治荔枝葉螨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均優(yōu)于43%聯苯肼酯懸浮劑。該結果與馮聰等[12]、宮亞軍等[5]、周曉肖等[13]、劉少武等[14]的結果相似。
室內試驗表明,30%乙唑螨腈懸浮劑對荔枝葉螨雌成螨、幼若螨和卵具有較強的活性,對雌成螨產卵的抑制作用強于對照藥劑43%聯苯肼酯懸浮劑;田間試驗表明,30%乙唑螨腈懸浮劑速效性和持效性均優(yōu)于43%聯苯肼酯懸浮劑。綜合室內活性試驗數據和田間防效結果,30%乙唑螨腈懸浮劑防治荔枝葉螨的活性優(yōu)于聯苯肼酯,可作為防治荔枝葉螨的藥劑推廣使用。此外,本研究通過玻片浸漬法和浸葉法兩種方法測定了藥劑的觸殺和胃毒活性,初步探明乙唑螨腈的觸殺活性弱于聯苯肼酯,但胃毒活性強于聯苯肼酯。乙唑螨腈是我國自主研發(fā)的新型殺螨劑,目前合成路徑、殺螨活性、田間藥效以及有效成分含量測定的分析方法等均有研究報道,但其作用方式、作用機理等方面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LO P K, HO C C.The spider mite family tetranychidae in Taiwan I.The genus Oligonychus [J]. Journal of Taiwan Museum, 1989, 42: 5976.
[2] 徐淑,余姚,陳凱歌,等.5種殺螨劑對荔枝葉螨的毒力測定及田間藥效[J].廣東農業(yè)科學,2014(14):8385.
[3] 趙平.殺螨劑新產品少 創(chuàng)制產品乙唑螨腈上市將迎市場機遇[J].農藥市場信息,2017(6):38.
[4] 李斌,于海波,羅艷梅,等.乙唑螨腈的合成及其殺螨活性[J].現代農藥,2016,15(6):1516.
[5] 宮亞軍,陳金翠,姜傢耀,等.新型殺螨劑乙唑螨腈對二斑葉螨的毒力及田間防效[J].農藥,2017,56(8):561563.
[6] DAVID M, PAMELA M. Inhibition of octopamines-stimulated adenylate cyclase activity in two spotted mites by dicofol and related diphenylcarbinol acaricides [J].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1993, 46: 228235.
[7] BUSVINE J R.Recommended methods for measurement of pest resistance to pesticide [S]. FAO Plant Production and Plant Protection Paper, 1980,21: 4954.
[8] 趙建周, 劇正理. 殺螨劑生物測定的三種新方法[J]. 植物保護, 1994, 20(4): 4445.
[9] KEENA M A, GRAFTON-CARDWELL E, GRANETT J. Variability in response of laboratory-reared and field-collected populations of Tetranychus spp. (Acari: Tetranychidae) to hexythiazox[J]. Journal of Entomology, 1991, 84(4): 11281134.
[10]農業(yè)部農藥檢定所.GB/T 17980.112000,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一)殺螨劑防治桔全爪螨[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0:4345.
[11]宋玉泉,馮聰,劉少武,等.新型殺螨劑乙唑螨腈的生物活性與應用[J].農藥,2017,56(9):628631.
[12]馮聰,宋玉泉,劉少武,等.新型殺螨劑乙唑螨腈防治柑橘紅蜘蛛田間應用[J].農藥,2017,56(10):712714.
[13]周曉肖,江景勇,邱莉萍,等.乙唑螨腈對草莓二斑葉螨的控制作用[J].浙江農業(yè)科學,2017,58(11):20032005.
[14]劉少武,宋玉泉,張俊龍,等.30%乙唑螨腈懸浮劑防治不同害螨田間藥效試驗[J].現代農藥,2018,17(3):1821.
(責任編輯:楊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