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旭烽
(青陽縣南陽林場,安徽 池州 242801)
楓香(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別名楓樹、路路通,大喬木,落葉,金縷梅科(Hamamelidaceae)、楓香屬(Liquidambar Linn)植物,高達35m,胸徑最大可達1.5m。主要分布于秦嶺及淮河以南各省。木材灰褐色,材質(zhì)優(yōu)良,可供民用家具、建筑、膠合板、造紙、食用包裝箱用材;果實、樹葉、樹脂、樹根均可入藥,有行氣、解毒、祛風(fēng)濕等功效;樹干通直、樹冠寬闊,深秋葉色紅艷或深黃,為南方著名紅葉樹種,宜作風(fēng)景林或庭園綠化樹種;具有較強的耐火性,對SO2、CL2等有較強抗性,也可用于工廠礦區(qū)綠化。
楓香喜光,適宜溫暖濕潤氣候及深厚濕潤土壤,干旱貧瘠的環(huán)境也可生長。皖南山區(qū)零星分布于村莊、房屋四周及低海拔的天然次生林,在山谷及山麓常見小片純林。青陽縣南陽林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以黃紅壤為主,土壤厚度一般為60~100cm。種植楓香立地條件生長良好,全年生長期6~8 個月,根系發(fā)達、不易風(fēng)折,但修剪和移植不當(dāng)易造成林木死亡。楓香為本地先鋒樹種,青陽縣南陽林場跡地更新所栽植的楓香,造林后平均每年苗高生長量為50cm,每年地徑生長量為0.5cm。
楓香因其種子資源豐富,一般采用播種育苗。播種育苗應(yīng)把握以下技術(shù)環(huán)節(jié):
一般選擇樹齡10 年以上,長勢良好的優(yōu)勢樹進行采種,果實成熟期在10 月,當(dāng)果實呈青褐色時即應(yīng)采收,過遲種子易脫落。采回的果實應(yīng)置于陽光下晾曬[1],一般3~5d 即可,待蒴果裂開后將種子取出。采集的種子去雜后,裝入麻袋或柜內(nèi)干藏。播種前需用石灰水或高錳酸鉀消毒,并浸種催芽,一般將種子浸入45℃溫水12h 即可。
一般選擇水源好且便于排水、土壤肥沃疏松、向陽背風(fēng)的平地為楓香育苗地,最好是交通便利的水稻田。11~12 月深耕細作育苗地,第2 年2 月平整苗床,并施足基肥,667m2施餅肥50kg、復(fù)合肥50kg。應(yīng)注意的是,施基肥時餅肥不宜過量,以防止入冬前苗木陡長,遇低溫天氣,造成苗木凍梢。為控制病蟲害發(fā)生,育苗地土壤必須消毒后才可做成苗床,床高20~25cm、寬1~1.3m。為便于排水,地溝寬25cm,中心溝和四周溝深40cm。
楓香種子萌發(fā)時間緩慢,一般從播種到出芽約30d,2 月下旬就應(yīng)播種,宜用條播,條距20~25cm,播種量為0.5~1kg/667m2。播種方式為撒播、條播等,南陽林場一般采取散播方式。播種后覆蓋黃心土,覆土要薄、要勻,同時,控制雜草生長,利于幼苗出土,覆土后再用稻草或稻殼進行覆蓋。
楓香播種后應(yīng)保持地溝內(nèi)有少許積水,以保證苗床濕潤。幼苗一般經(jīng)30d 出土,到幼苗出土數(shù)達60%~70%時,于陰天或傍晚揭去蓋草[2],若覆蓋的是切碎的稻草或稻殼,則不需除去。揭草后應(yīng)及時人工拔除苗床雜草,并適時松土,根據(jù)苗木生長情況適時追肥、遮蔭、排水灌溉。在幼苗生長20d后,及時間苗補植,調(diào)整密度,定苗密度宜在70~80 株/m2[3]。
育苗期間主要病害為立枯病,一般在播種后2~4 個月,發(fā)現(xiàn)病苗應(yīng)立即將其拔除銷毀,并對其周圍土壤進行消毒,可噴灑1%波爾多液或50%甲基托布津800 倍液,以消滅土表病菌。蟲害主要為蠐螬,可進行人工捕捉,震落捕殺,或用殺蟲燈誘殺,也可采取藥物防治,澆施敵百蟲1000 倍液,或50%馬拉松劑800~1000 倍液[4]。
楓香造林一般選擇土壤肥沃、疏松、不積水的平地、丘陵和山地進行人工栽植。整地標(biāo)準(zhǔn)按造林技術(shù)規(guī)程要求進行,一般在秋冬季施工,全面清理雜灌草,留水土保持帶,穴狀整地,“品”字形挖穴,挖穴規(guī)格為50cm×50cm×40cm。以南陽林場場部管護站喇叭河山場為例,造林樹種為楓香,樹齡10年,初植密度為110 株/667m2。通過對該山場上坡、中坡、下坡進行每木檢尺統(tǒng)計(見表1):
表1 喇叭河山場上坡、中破、下坡每木檢尺統(tǒng)計表
圖1 喇叭河山場不同坡度楓香林地對比
通過上述圖表分析可知:對比下坡與中坡、上坡楓香生長量,平均胸徑分別高出9.33%、22.39%;平均樹高分別高出12.5%、23.53%;平均每木蓄積量分別高出20%、51.11%;平均667m2蓄積量分別高出20%、51.11%(見圖1)。由此可以看出,同一山場,上坡楓香長勢最好、中坡次之、上坡較差。
楓香枝葉多,造林密度不宜太大,一般控制在110 株/667m2。若輪伐期內(nèi)要間伐或?qū)嵭忻?、林一體化(一部分用作綠化大苗,一部分用作木材)造林密度可大些。選用一年生1級苗,苗高100cm、地徑1.0cm 以上,造林時間在2~3 月份。栽植時隨起隨栽,防止苗木干燥失水,同時,栽植前應(yīng)掛漿,掛漿要細、均勻,以防止根系水分流失。栽植時要苗正、根舒,泥土與根系緊密接觸,栽植不宜太深。一般按苗木在苗圃時的土痕為準(zhǔn),如果栽植太深,會影響根系呼吸,導(dǎo)致生長不良。栽植時應(yīng)“三埋、二踩、一提苗”,將樹苗放入打好的穴中央,回填挖穴時翻出的土,蓋住楓香苗根(一埋);往上輕提楓香苗,已避免苗木窩根(一提苗);覆土踩實(一踩);回填表土,至與地面平齊(二埋);再踩緊(二踩);在苗木基部再蓋一層松土(三埋)。
林場造林后連續(xù)4 年撫育,前3 年每年2 次(每年5~6月、8~9 月施工),第4 年1 次(8~9 施工)。撫育時對幼林進行除草、擴穴(松土),擴穴穴徑一般為60cm,深15cm。為促進苗木生長,增加林地土壤肥,可適時施肥,也可套種黃豆等。每年11~12 月可適當(dāng)修剪林木枝條,以促進林木干形通直,主要清除樹高1/3 以下枝條及雙叉枝、競爭枝,修枝切口要平滑,不傷枝、不留樁。楓香幼林生長迅速,在正常撫育管理下3~4 年即可郁閉成林。
病蟲害貫穿楓香整個生長周期,應(yīng)制定科學(xué)、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
3.4.1 營林技術(shù)。修剪染病的枝條,適時撫育采伐(生長伐、衛(wèi)生伐等),采伐清理病死木、風(fēng)倒木、枯死木等,防止病蟲害蔓延。
3.4.2 生物防治、物理機械防治和化學(xué)防治。(1)苗木莖腐?。阂话阍谟昙竞蟀l(fā)生,應(yīng)注意及時排除積水,高溫干旱期;可采取行間鋪草、灌水抗旱措施以降低地溫;及時清除病苗。(2)楓蠶、櫟黃枯葉蛾和金龜子等成蟲為害葉片。防治方法:可于6~7 月摘除繭蛹,幼蟲群集期間噴灑90%敵百蟲或馬拉松800 倍液;金龜子成蟲可噴灑敵百蟲或馬拉松500 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