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軍
(淮陰工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3)
所謂新評話①本文所言“評話”均指“蘇州評話”,“彈詞”均指“蘇州彈詞”。評話、彈詞合稱“評彈”(即蘇州評彈),是流行于以蘇州為中心的環(huán)太湖流域的地方曲藝形式。,是相對于舊評話而言的。陳云在1959年與同上海市文化局、上海市人民評彈團、上海人民廣播電臺戲曲組負責同志談話時提出:“目前評彈演出的書目,大體可分三類:一類書,即傳統(tǒng)書,也稱老書。這是長期流傳,經過歷代藝人加工,逐步提高的。在這些書目里,精華和糟粕并存,有的毒素較多,有的少些。另一方面,評彈的傳統(tǒng)說表藝術比較豐富。二類書,這是解放初期部分藝人發(fā)起‘斬尾巴’以后產生的。這類書目,大抵是根據(jù)古典小說和當時流行的傳統(tǒng)戲曲改編的,一般講,反動、迷信、黃色的毒素較少。但是,評彈的傳統(tǒng)說表藝術也運用得較少。三類書,指現(xiàn)代題材的新書。這是解放后新編的。這類書目,思想性一般比較強,但藝術上是粗糙的?!盵1]按照陳云的分法,本文所說的新評話大抵可以屬于二類書和三類書。陳云在1950年代末就提出新書思想性比較強、藝術性比較弱的觀點,至今對于我們研究“十七年”新書創(chuàng)作仍有指導意義。新評話在人物塑造時,始終堅持以“三突出”去刻畫正面人物,而這些正面人物的形象幾乎是“高大全”的?!笆吣辍毙略u話的革命敘事,既有奪權故事,也有改造故事,雖然主角各異,但基本圍繞工、農、兵三種角色展開。新評話的意義就在于,它在特定時期以特殊的方式保存和維系了評話的傳統(tǒng)。
郭冰茹在研究“十七年”小說時提出,每一個講述革命和斗爭的故事都會出現(xiàn)兩種不同類型的人物:其一,“我們”,即在奪權故事里表現(xiàn)為反對舊制度的人,而在改造故事里則表現(xiàn)為那些能夠代表社會主義新秩序、新道德的“新人”;其二,“敵人”,也就是那些舊制度的支持者,亟待改造的“舊人”。[2]8實際上,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中,不只有小說中出現(xiàn)這兩類不同的人物,包括新評話在內的絕大多數(shù)文藝形式都會用這樣的方法去塑造人物形象。那么在“三突出”的創(chuàng)作方法指導下,究竟要塑造出怎樣的人物形象呢?
毛澤東在1925年就明確提出:“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盵3]當文藝被納入革命的大旗之下,革命的首要問題—分清敵、我的二元對立,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文藝的首要問題。1949年之后,新編評話書目的創(chuàng)作、演出中,尤其在處理敵、我不同人物性格、外貌特征時,新書目始終刻意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至于具體如何處理不同人物,在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早就有了明確說法:“對敵人,對日本帝國主義和一切人民的敵人,革命文藝工作者的任務是在暴露他們的殘暴和欺騙,并指出他們必然要失敗的趨勢,鼓勵抗日軍民同心同德,堅決地打倒他們。對于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各種不同的同盟者,我們的態(tài)度應該是有聯(lián)合,有批評,有各種不同的聯(lián)合,有各種不同的批判……至于對人民群眾,對人民的勞動和斗爭,對人民的軍隊,人民的政黨,我們當然應該贊揚?!盵4]848-849褒我貶敵,成了此后處理一切革命文藝的標配。具體反映到新編評話中,正面人物經常以“高大全”的形象出現(xiàn),反面人物則是相反的形象。這種將人物的階級屬性與其性格、外貌特征相對應的肖像描寫,基本貫穿于整個“十七年”新編評話創(chuàng)作的全過程。
1968年,于會泳為江青歸納了“三突出”的理論,并撰文寫道:“我們根據(jù)江青同志的指示精神,歸納為‘三突出’,作為塑造人物的重要原則。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來;在主要人物中突出最主要的中心人物來?!雹儆跁荆骸蹲屛乃囄枧_永遠成為宣傳毛澤東思想的陣地》,《文匯報》,1968年5月23日。此后“三突出”理論被廣泛運用到文藝創(chuàng)作和演出中。在此基礎上還發(fā)展出“高大全”的說法?!案锩乃囍饕峭ㄟ^英雄形象感染人、教育人的。革命樣板戲運用革命的現(xiàn)實主義和革命的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chuàng)作方法,運用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的創(chuàng)作經驗,塑造的高大完美的無產階級英雄形象,高就高在具有高度的階級斗爭、路線斗爭和繼續(xù)革命的覺悟,美就美在他們是用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新人。”[5]在此指導下創(chuàng)作出的完美人物代表有樣板戲《智取威虎山》中的楊子榮等。需要強調的是,對“文革”中提出的“三突出”“高大全”概念,如果我們想當然地認為,只有到“文革”時期,文藝創(chuàng)作、演出過程中才有所謂的“三突出”“高大全”,則是不準確的,實際上“文革”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在“十七年”中就能夠窺探一二,盡管它們本質上有所不同。
以長篇評話《江南紅》為例。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評話家潘伯英組織楊玉麟、唐駿騏、強逸麟等人根據(jù)仲國鋆提供的回憶材料編演了長篇評話《江南紅》,講述的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共蘇州地下黨組織遭破壞,打入汪偽保安司令部任副官的唐君安雖然已經取得敵偽清鄉(xiāng)的計劃,但無法送交組織。新四軍“江抗”司令白天石為取得情報,派遣武工隊長顧斌率李玉祥赴蘇州,由于叛徒張自若的出賣,顧、李與地下交通員吳老太同時被捕。堅貞不屈的顧斌壯烈犧牲,李玉祥因未暴露身份而被釋放,后流浪街頭。于是白天石再派敵工科長吳國新(吳老太之子)化名丁振義,以行醫(yī)之名前往蘇州開展工作。吳國新借為汪偽保安司令居仲康三姨太之子看病之際,與唐君安取得聯(lián)系,不料被叛徒認出。叛徒向居告密,唐君安則利用敵領導層之間的矛盾作為掩護,使居半信半疑。居又命吳至獄中為被打得遍體鱗傷的吳老太治病,用以試探他們是否為母子,吳老太母子識破敵人陰謀,見面猶如陌生人,終于使居釋懷。吳、唐取得聯(lián)系后,唐打死叛徒,將情報送交給吳,有力保證了新四軍“反清鄉(xiāng)”的勝利。[6]58-59當時,該書的演出效果較好,受到各地聽眾的歡迎,被譽為“《江南紅》紅遍江南”[7]161。
無論是過去的聽眾,還是現(xiàn)在閱讀腳本的讀者,都能感受到《江南紅》“正角美,反角丑”的肖像描寫。例如,在《過江計》選回中,吳國新出場時的外貌描寫是:“進來的這位兄弟,三十歲不到,年紀很輕,長圓面孔,五官端正,眉清目秀,鼻梁筆挺,一頭整齊的黑發(fā),戴一副金絲邊眼鏡,嘴唇上留著短短的八字胡須,神采奕奕,十分精神。他穿一件半新半舊的長衫,腳上鞋襪端端正正,看上去是個醫(yī)生,而胸懷大志很有學問?!盵7]162吳國新在《初會》中的肖像描寫是:“他留著八字胡須,戴一副金絲邊眼鏡,頭發(fā)光亮整齊,穿一件水灰啥咪呢長衫,腳上黑色圓口直貢呢鞋子,白色麻紗襪子,一頂兔子呢銅盆帽掛在墻邊衣帽架上,他手里還拿著一張報紙,不時看上幾眼?!盵7]173描寫失去聯(lián)系的地下黨員唐君安則是:“此人年紀,三十帶寬;長方面孔,方里帶圓;紫膛皮膚,非常豐滿;兩條濃眉,烏鋼一般;一雙虎目,精神飽滿;高鼻闊口,能說能干;連鬢胡子,像一個粗獷的山東大漢;兩只大耳,卻能把敵情察探;頭戴大蓋軍帽,歪得自然;身穿黃呢軍裝,不長不短;長統(tǒng)馬靴,一塵不染;兩根馬刺,銀光閃閃,斜角皮帶,牢牢緊拴;腰里手槍,子彈裝滿;領裝上一杠三星,看上去是汪偽上尉軍官;其實是‘白皮紅心’,優(yōu)秀的地下黨員?!盵7]176
《初會》中描寫的居仲康:“這居仲康身材并不高大,年紀看來五十開外。文縐縐的臉上戴一副黑邊眼鏡,陰沉沉的目光咄咄逼人,閃閃爍爍。紫萎萎的嘴唇上面兩撇八字胡須,隱隱約約露出里面的兩顆金牙。身上穿一套栗殼色的西裝,雪白雪白的襯衫,墨綠色的領帶,金剛鉆領帶夾閃閃發(fā)光,手上還戴一只蠻大的鉆戒。金黃色的絲襪,黑漆紋皮的皮鞋。衣冠楚楚,舉止瀟灑,認賊作父,萬人咒罵?!盵7]183居仲康的三姨太則是:“身穿嶄新的緞子繡花旗袍,腳蹬高跟皮鞋,電燙的長波浪披在肩上,臉上涂滿胭脂花粉,頭頸里珍珠項鏈,手上金戒、鉆戒、名字戒、嵌寶戒,套得手指頭也彎不轉。一副金手鐲又粗又重,像副手銬,真是渾身披掛、珠光寶氣?!盵7]174除此之外,還將新橋獨立團第三營營長錢九云刻畫成“錢大麻子”[7]167,甚至還“讓”居仲康與三姨太的兒子“得了一個奇怪的毛病,兩條腿軟得不會走路,就是‘小兒麻痹癥’”[7]173。蘇州桃花塢模范監(jiān)獄典獄長是個大胖子,“偏偏開汽車的司機瘦得像只哈士蟆。因為瘦,顯得典獄長格外胖。因為典獄長胖,所以顯得司機更加瘦,坐在一起,賽過蹄髈旁邊一只開洋”[8]125。
人物的階級屬性決定了人物的性格與容貌,“我們”是長圓面孔、五官端正、眉清目秀、鼻梁筆挺;而“敵人”則目光陰沉沉、兩撇八字胡須或是胭脂花粉的,二者之間形成了鮮明對比。此外,還通過細節(jié)描寫加深“敵人”的丑—說到三姨太戴了各種戒指時,還不忘補上一句“套得手指頭也彎不轉”,說到她戴了一副金手鐲時則說“像副手銬”,極盡貶低之能事。
評話中介紹人物形象的傳統(tǒng)由來已久,在說書的行話中叫“開相”,意即腳色在書中出場時,藝人通過表敘或韻白、賦贊等對其外貌、體態(tài)及穿著、首飾等進行描述,從而加深聽眾的印象。[6]58-59這一點,在文學創(chuàng)作、戲劇演出中經常會出現(xiàn)。一般而言,評話在演出過程中,時常通過評話家之口說出書中人物的形象,如《岳傳》中岳飛第一次出場時,評話家曹漢昌口中的岳飛是這樣被描述的:“身高八尺,生一個‘同’字臉,臉如冠玉,兩條劍眉左右分開,一雙虎目炯炯有神,鼻正口方,兩耳貼肉,天庭飽滿,地角豐隆,頷下并無胡須,穿一身半新舊格武生服裝,胯下龍駒寶馬……此人坐在馬背上,氣宇軒昂,英俊非凡?!盵9]2也有通過書中人物的觀察而透露出他人形象的,如韓世忠與金兀術碰面時,韓世忠見金兀術“騎在馬上看勿出長短,立在平地要身高九尺。生只紅面孔,臉如重棗,兩條濃眉配在額尖,一雙眼睛黑白分明,鼻正口方,天庭飽滿,地角豐隆,虬髯連腮……”說到此處,說書人還以韓世忠的口吻又說道:“敵將賣相實在勿錯?!盵9]107
從評話《岳傳》對岳飛、金兀術這兩位主要角色的描寫,我們不難看出傳統(tǒng)書在處理人物的外貌時基本持公允態(tài)度,并沒有刻意去褒揚一方而貶低另一方。過去我們的研究中,時常認為臉譜完全代表人物的形象,尤其是京劇中將臉譜的色彩歸為紅色忠勇、白色奸雄、黃色暴戾等。實際上這是一種錯誤的看法,以曹操為例,他的白臉形象在各個時期是不同的。過分強調臉譜化的,樣板戲是典型。[10]1949年之后的新評話在形式上延續(xù)了傳統(tǒng)書腳色“開相”的手法,但在內容上過多地帶有政治(亦或革命)判斷,這不能不說是傳統(tǒng)的斷裂。
當然,新評話作品的正面人物形象也不完全是沒有缺點的。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也提出過:“他們在斗爭中已經改造或正在改造自己,我們的文藝應該描寫他們的改造過程……我們所寫的東西,應該是使他們團結,使他們進步,使他們同心同德,向前奮斗,去掉落后的東西,發(fā)揚革命的東西,而絕不是相反?!盵4]849既然可以寫“改造過程”,“缺點”“落后”則完全可以寫到。唐耿良根據(jù)同名話劇改編了短篇評話《豐收之后》,圍繞著如何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的關系展開情節(jié)。書中的正面人物有趙五嬸、趙大川和王寶山等人。按照前文所述,趙五嬸應該是完全正面形象,而趙大川和王寶山的身上則是有缺點的。“趙大川要用糧食換牲口,自以為是為了集體,不是為他個人打算,但實際上卻是一種很有害的本位主義,忽視了更重要的國家利益,缺乏全局觀點,被王學孔和王老四鉆了空子……王寶山比趙大川的思想又低一些,生活好轉了以后,革命意志衰退,對個人利益和眼前利益看得較重,因此被壞分子利用,幾乎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盵11]30通過在新書中展現(xiàn)有缺點之正面人物形象,一來可以深入教育群眾,二來可以更加突出完全正面的人物形象。
還需要指出的是,新評話對人物的塑造,突破了過往傳統(tǒng)評話中女性的缺失,她們在新評話中甚至一度成為主角。1956年,湖南農村的俗語“婦女是半邊天”一經《人民日報》傳出,迅速成為時代最強音。[12]“大躍進”時期,湖南婦女又提出“婦女半邊天,事事要爭先”的口號。[13]《豐收之后》就是以趙五嬸為主要人物,對婦女進行謳歌的一部作品。在《豐收之后》中,趙五嬸“目光遠大,站得高,看得遠,處處以國家利益為重;她對黨忠心耿耿,對黨的方針政策堅決貫徹執(zhí)行;她關心群眾,緊緊依靠貧下中農,和群眾血肉相連”[11]30。新評話加強對女性的描寫,既符合當時的國家意志,也可以為評話爭取到部分女性聽眾。
處理革命意識形態(tài)與評話之間的關系,始終是1949年之后評話藝人面臨的一個問題。政府重視評話的宣傳教育作用,要求評話的主題思想能夠緊密結合國家政策的需要?!笆吣辍遍g的新評話,充滿著強烈的政治色彩。但眾多資料又表明,“十七年”間上演的新評話具有較為廣泛的影響,那么,藝人們究竟如何尋找藝術與政治之間的張力呢?
革命敘事按照故事類型可以將新評話分成兩個類型,其一是奪權故事,其二是改造故事。從故事主角的角度可以清晰地看出,類型各異的新評話基本圍繞工、農、兵三種角色展開,這與當時文藝舞臺上其他藝術門類有著相似之處。劉川(筆名“黎弘”)曾在1957年直言不諱地指出:“記得有人說過這樣的話:我們的話劇舞臺上只有工、農、兵三種劇本。工人劇本:先進思想與保守思想的斗爭。農民劇本:入社和不入社的斗爭。部隊劇本:我軍和敵人的軍事斗爭。除此而外,再找不出第四種劇本了?!盵14]
當時創(chuàng)作的新長篇評話,據(jù)統(tǒng)計有14部,詳見表1。
表1 “十七年”創(chuàng)作的新長篇評話一覽
從這些新長篇評話的書名和梗概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新評話基本都講述了敵我矛盾的故事,屬于奪權故事的范疇。上述14部新書中,有7部是反抗侵略者的題材,另外7部是反映國內階級斗爭的題材。這些作品描述的斗爭中,無不體現(xiàn)了毛澤東的階級斗爭學說,無不展示了共產黨領導人民奪取勝利的超能量。
與奪權故事以長篇為主不同,改造故事多是短篇為主。奪取政權后便面臨著建立、鞏固社會主義政權,這便有了改造和建設。時代不同,文藝的創(chuàng)作重點也會發(fā)生改變。對于新評話創(chuàng)作而言,不僅要回溯中共領導的武裝斗爭,還要以滿腔熱忱歌唱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過往我們在研究這些改造故事時,想當然地將之分成工業(yè)題材和農業(yè)題材,實際上除了場景不同外,其他基本一致。不同于奪權故事中兩個階級的斗爭,改造故事則以社會主義道德標準來劃分人物,那種一心為公、公而忘私的屬于“新人”,自私自利的則屬于“舊人”。
改造故事中的“新人”大體上分為兩種:一種是具有先進性的共產黨員,他們實際上是各級組織的負責人。比如《大寨人的故事》中的陳永貴、《焦裕祿》中的焦裕祿,通過對他們的描寫,表現(xiàn)和歌頌了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和優(yōu)秀品質。更多的“新人”則是另外一種,即工作、戰(zhàn)斗在第一線的勞動者,比如《走在時間前面的人—王崇倫》中的王崇倫、《鐵人的故事》中的王進喜、《威震海外》中的李虎勇,等等。通過對這些“新人”的描寫,能夠激發(fā)起國人改造、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
改造故事中描寫到的“舊人”則因為屬于所謂的人民內部矛盾,因此在書中并沒有對他們進行刻意的貶低,而是認為,經過教育,他們是可以改造好的,如前文所述《豐收之后》中,趙大川原是個沒有處理好國家、集體、個人三者關系的人,但經過其妻趙五嬸教育后改變了想法和做法。創(chuàng)作者唐耿良坦言:“這個故事的對話比較多,政策性也比較強,必須講得熟練而有感情;幾次交鋒更要講得清楚而有層次,使聽眾感到大川是節(jié)節(jié)敗退,五嬸是步步勝利的。”[11]31很顯然,通過描寫“舊人”,可以教育一大批在官方看來思想還沒有跟上的人。
正如唐耿良所說,新評話實際上更關注的是宣傳政治和政策。因而在這些新書中,俯仰皆是政策性話語。通過這些表述,我們多少可以反觀當時的一些政策。比如《江南紅》中,開頭便提到一位幫助吳國新的南通名醫(yī)丁振玉,書中交代他是“三代名醫(yī),又在中南醫(yī)學院畢業(yè),對中、西醫(yī)學皆十分精通”[7]161。1949年之后,中國衛(wèi)生狀況的現(xiàn)實要求政府團結和動員中醫(yī)參與衛(wèi)生防疫工作。實際上早在1949年之前,毛澤東就已經提出了“中西醫(yī)結合”思想[15]。1953年11月,毛澤東在政治局會議上又說:“中國對世界上的大貢獻,中醫(yī)是其中的一項;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仍主要依靠中醫(yī)治病;中醫(yī)寶貴的經驗必須加以繼承和發(fā)展;中西醫(yī)一定要團結,西醫(yī)一定要打破宗派主義;將來發(fā)展只有一個醫(yī),應該是唯物辯證法指導的一個醫(yī)?!盵16]這里的“一個醫(yī)”實際上就是“中西醫(yī)結合”。在此背景下,《人民日報》發(fā)表《貫徹對待中醫(yī)的正確政策》,衛(wèi)生部發(fā)出培養(yǎng)2000名中西醫(yī)結合的高級醫(yī)生的號召。[17]很顯然,《江南紅》中的丁振玉便是符合“中西醫(yī)結合”號召的人物形象。
又比如陳衛(wèi)伯在《社會主義第一列飛快車》中講到飛馳的火車頭出了問題,原因是“龍頭有幾個木頭大字:‘沖破保守,趕上英國’,被風一吹,吹落了兩個字—‘保守’落到鋼軌里,列車開過,‘保守’兩字被我們社會主義列車的巨輪軋得粉碎?。ù箫L聲)‘啪’的一聲,跟著‘英國’兩字又吹下來,落在旁邊?;疖囘^去,司機一看,英國遠遠地被我們拋在后面!”[18]顯然這里是在宣傳“大躍進”中“趕英超美”的口號。實際上短篇評話《社會主義第一列飛快車》本身也在宣傳“多、快、好、省”口號中的“快”。
短篇評話的政策性話語則更多,這些短篇評話往往都是為了宣傳政策而創(chuàng)演的。比如《黃繼光》《空中英雄張積慧》為配合謳歌“最可愛的人”而作,《大寨人的故事》為配合“農業(yè)學大寨”而作,《鐵人的故事》為配合“工業(yè)學大慶”而作,等等,由此可見新評話的政治宣傳作用。最典型的是短篇評話《王崇倫》。
政務院《關于戲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中,關于曲藝,曾作了這樣的指示:“中國曲藝形式如大鼓、說書等,簡單而又富于表現(xiàn)力,極便于迅速反映現(xiàn)實。應當予以重視?!盵19]據(jù)此可以推斷,政府對于曲藝形式所重視的正是它的“簡單”“富于表現(xiàn)力”“極便于迅速反映現(xiàn)實”的特點。評彈本身也具有上述特點,但是以往的評彈多以長篇為主,在1949年之后的中國則需要一種新的形式能夠迅速反映現(xiàn)實,于是便在中篇評彈之外,誕生了短篇評彈,而短篇評彈中又以短篇評話為主。
評話和故事,都以表白為主要語言形式來詮釋故事,兩者難以明確界分。在評話中,“未來先說,過去重提”,以及對復雜事情的剖析介紹,都要運用長段表白,不能靠官白或其他語言形式來講述復雜的背景內容。運用長段表白來闡述某件事情,也就是講述故事。彭本樂認為,從唱本上來分析,成熟的評話作品,其語言形式要比剛形成的故事來得豐富,情節(jié)中的場面也比故事來得集中,描述也更加細膩。故事的語言形式大多以表白為主,對白要少,場面也比較分散,描寫也不如評話來得細膩。這也只是大致的情況,很多評話演員說唱老書時,也是帶表帶做,和講故事是一樣的。剛編演出來的新書,總是比較簡單,不可能像傳統(tǒng)評話那樣精細。①彭本樂訪談,2015年9月22日?!锻醭鐐悺肪褪沁@樣的一部短篇。
1953年,中國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耙晃濉庇媱澋囊粋€重要方面就是集中力量進行工業(yè)化建設,“鞍鋼”成為時代強音。當時的鞍鋼缺少卡動器,生產一度告急。王崇倫從建設社會主義的高度認識到解決這個問題的重要性:“我們的卡動器完不成任務就影響了開礦;影響了開礦就影響了煉鐵;影響了煉鐵就影響了煉鋼;影響了煉鋼就影響了鋼鐵生產;影響了鋼鐵生產就影響了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盵20]14為此,他連續(xù)攻關,終于取得突破,產生了更高的效率,被稱為“走在時間前面的人”。王崇倫的事跡傳遍了中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全社會開展了勞動競賽和技術革新。1954年初,全國工業(yè)戰(zhàn)線有影響力和代表性的技術革新能手齊聚北京參加座談,張明山、王崇倫、唐立言、黃榮昌、劉祖威、朱順余、傅景文等聯(lián)名于4月15日發(fā)出《關于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技術革新運動向中華全國總工會的建議書》,6天后這份建議書就在中華全國總工會第七屆執(zhí)行委員會主席團第五次會議上通過,并向全國發(fā)出《關于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技術革新運動的決定》,號召全國工人、工程技術人員和職員積極參加技術革新運動。[21]
當時的上海團市委青工部向唐耿良表示,他們現(xiàn)在急需宣傳技術革新的節(jié)目,并愿意介紹唐耿良去江南造船廠體驗生活,希望他能夠在短時間內創(chuàng)作出短篇來,以鼓舞工人生產的積極性。[22]99短篇評話《王崇倫》很快被創(chuàng)作出來并上演,在社會上很快引起強烈反響?!埃ㄒ唬﹪奘邚S的一位青年同志聽后,創(chuàng)造了‘安全電焊法’和‘自動開關’,提高了生產效率三倍。(二)國棉九廠的一位同志想創(chuàng)造‘自動拆壞布機’失敗了,沒有信心再搞,聽了《王崇倫》后,才又產生了再搞下去的信心。(三)上電的工人同志聽了對廠長說:‘這比作報告還靈光,完全說到我心里?!ㄋ模┯械墓と送颈緛聿幌嘈磐醭鐐愐荒昴芡瓿伤哪耆蝿?,他們認為一個人日夜不睡覺,也只能完成兩年任務。聽了節(jié)目之后,才知道主要是要想點子、找竅門。(五)無錫一個越劇團,本來到夏季就要散班的,聽了《王崇倫》后,決定要搞好團結,不再散班了。”①《人民評彈工作團演出短篇節(jié)目〈王崇倫〉等受到廣泛重視》,《新民晚報》1955年3月7日。新書的政策宣傳效果可見一斑。
新評話的革命敘事除了宣傳政策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特征,即宣揚“新人”的“苦出身”。一般認為,1949年之后,“訴苦運動”成為廣泛使用的教育群眾之方法。實際上早在1946年,抗日戰(zhàn)爭結束不久,中共就提出:“斗爭的對象變了,我們的政治教育中心也應當轉變?yōu)殡A級教育?!盵23]“訴苦運動”雖然在不同時期、面對不同對象呈現(xiàn)出不同的側重點,具體而言即分別針對軍隊、工人、農民三個不同群體,但基本上都是圍繞“吃苦水、挖苦根、查忘本、下決心”展開的。在新評話的創(chuàng)作中,作者們同樣注意到了“訴苦”。如短篇評話《黃繼光》中,作者介紹黃繼光身世時這樣表述:
黃繼光今年二十一歲,四川省中江縣興發(fā)鄉(xiāng)人,貧農出身;父親黃德仲,因受地主迫害,在黃繼光三歲時候就死掉;黃繼光媽媽,艱難地撫養(yǎng)黃繼光長大。在黃繼光八歲的時候,實在沒有辦法,媽媽把他送到地主家里當長工,替地主放牛、看豬、砍柴、打雜,飽一頓餓一頓的,冷天穿著單衣過冬。這樣吃了十一年苦。[24]
短篇評話《王崇倫》中介紹王崇倫身世時,是借支部書記之口進行說明的:
王崇倫同志,你想一想,過去在日本人工廠里做工是什么待遇。國民黨來的時候,你家里的東西都被搶光;你娘還被打了一頓。你再想想,日本人從鞍鋼撤退的時候不是說過:鞍鋼還給你們中國人,五年之后鞍鋼不能出鋼鐵,只能出高粱。[20]14
在新舊對比中,通過描寫人物的苦出身,進一步增強了他們在新社會中積極向上的動力,當時一位名演員在迎接開國大典之后激動地說:“我演了幾十年戲,從來也沒有像今天這么興奮過,我邊喊口號,邊流淚,我真沒想到觀眾會如此熱烈地跟我喊口號。”①周鏡泉:《回憶南京解放初期的戲改工作》,參見《中國戲劇志江蘇卷南京分卷》編輯室編:《南京戲曲資料匯編》第2輯,1987年內部發(fā)行,第57頁。有論者認為:“從這種處理方法仍然可以看出《講話》②即《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編者注。所確定的文學范式對作家的影響:貧苦的人具有美好道德的潛質?!盵2]71
“十七年”評話的發(fā)展主線固然是為政治服務,但政治對于評話的限定與規(guī)范并沒有完全中斷評話按自身的藝術規(guī)律和自覺去發(fā)展的傳統(tǒng)。以新評話長篇《林海雪原》為例。經過整風運動的評彈界創(chuàng)作、改編、演出了一批新長篇,《林海雪原》是其中的代表。陸耀良在演出之前,仍是按照傳統(tǒng)評話編演的原則反復研讀原著,并到外地巡回演出,還多方聽取北方聽眾的意見,豐富了一些東北的生活知識。為了使故事情節(jié)更加集中,他在15回書中將矛盾集中在“智取威虎山”這條線上,更加突出了主題。但就是這樣一部主題鮮明、情節(jié)豐富、人物形象“高大全”的作品,在演出過程中經過評話家的努力仍體現(xiàn)了自身的藝術個性。在具體演出過程中,陸耀良有意使用了傳統(tǒng)評話的演出技巧。[25]唐耿良在說《林海雪原》之《真假胡彪》時也運用了傳統(tǒng)手法:
這回書楊子榮化名胡彪帶著許大馬棒的坐騎上威虎山投奔座山雕。不料胡彪也上山來投奔座山雕,真假胡彪見面。楊子榮身陷險境,臨危不懼,反說真胡彪是共軍間諜混上山來。真胡彪急得賭神發(fā)咒說自己是真胡彪,這老九是共軍冒名而來。兩人爭執(zhí)不下,座山雕為了辨明真假,叫人把馬帶上威虎廳,讓馬來辨認誰真誰假?馬帶到了,胡彪厲聲吼叫馬過來,這馬被胡彪當年虐打過,很害怕他,正要跑過去時,楊子榮柔聲地叫喚:“寶馬,你的主人在這里,你過來吧?!边@馬見新主人對他招手,想到打虎進山時幸虧他救我,否則我要被老虎吃掉。我肚皮餓時他把一個窩頭塞到我嘴里,現(xiàn)在恩人叫我,我怎能不去呢?馬掉頭向楊子榮那邊走去。真胡彪發(fā)急了,你這一走我的命就沒有了,他向馬屁股上扇了一巴掌,這馬挨打后走得更快,到楊子榮面前馬頭在楊的胸前蹭,楊子榮用手撫著馬頭,滿臉笑容。座山雕大罵胡彪你還有什么話說嗎?胡彪說:“三爺,他是共軍,我是胡彪,你可不能像畜生那樣上共軍的當呀!”座山雕一怒之下把他拉出去斃了。這一段書我運用了《三國?贈馬》里赤兔馬思想活動的擬人表現(xiàn)手法,取得了良好的現(xiàn)場效果。[22]131
新評話中運用傳統(tǒng)手法,得到了官方和民間的一致好評。在上海評彈團進京演出后舉行的座談會上,首都文藝界就認為《林海雪原》完全是“根據(jù)評彈的藝術規(guī)律進行新的創(chuàng)造,充分發(fā)揮了評彈藝術的特長”[26]。其實當時很多評話藝人都具備這樣的本領,比如陳衛(wèi)伯在說《社會主義第一列飛快車》時為了表現(xiàn)火車的長鳴聲,運用傳統(tǒng)書中的口技故意將鳴笛聲拉長。故事的內容是新的,但是表現(xiàn)手法卻是傳統(tǒng)的,這是新評話的一個裂變。
新評話的另一個裂變是在情節(jié)設計上參照傳統(tǒng)書。仍以新長篇評話《江南紅》為例。在《江南紅》中,創(chuàng)作者構思了《母子會》一節(jié),偽保司令居仲康為了試探地下黨員吳國新,讓他前往獄中為吳老太治病,以期從二人見面神態(tài)、言語中觀察他們是否是母子。這回書中有兩個細節(jié)值得關注:其一,為了親自觀察吳國新和吳老太,居仲康悄悄躲到牢房隔壁的房間偷聽,“到了房里,座位全部放好,板壁上開了洞,角度都經過研究,所以從洞中看到隔壁房間里的情況清清楚楚”;其二,吳國新上樓要走木扶梯,扶梯共有18級,當吳國新剛要上樓時,突然從邊上走出一個小姑娘,書中對此又作了詳細說明,為以后的書情發(fā)展埋下伏筆。[8]129-131這兩個細節(jié)描寫,在傳統(tǒng)書中早已有之。傳統(tǒng)彈詞《楊乃武與小白菜》中有一段《密室相會》,講述的是刑部設密室相會之計,官員在密室中聽楊乃武與小白菜的發(fā)自肺腑的講話,從而據(jù)此判案。[6]116傳統(tǒng)彈詞《珍珠塔》中則有一段《下扶梯》,講述的是陳翠娥聽說未婚夫方卿到來,經丫鬟采蘋一再催促下樓去夫妻相會,下樓時的扶梯就有18層,每下一層就要說一天,其中有大段細節(jié)描寫。[6]109很顯然,《江南紅》中的故事情節(jié)設計參照了傳統(tǒng)書。
不可否認,新評話是在體制化語境中產生的,但在政治掛帥的年代,革命題材作品中仍然保留有傳統(tǒng)的痕跡,這不能不說是評話藝人的一種藝術自覺和藝術堅守。實際上,正是評話藝人的堅守,才使得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贏得了當時的聽眾的好評;也正是這些新評話具有一定的張力,才使得它們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概念化和公式化。從這個意義上講,新評話保存了評話傳統(tǒng),為評話日后的發(fā)展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