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濤
(攀枝花鋼城集團有限公司,四川 攀枝花617000)
某鋼廠現(xiàn)用鋼包精煉調渣劑采用鋁酸鈣+Al為主要組分進行鋼包調渣,使用過程存在的問題是由于化渣效果不理想,需要補加一定量的螢石,造成冶煉成本增加,同時加劇鋼包侵蝕。對現(xiàn)有精煉渣組分進行調整以優(yōu)化含鋁鋼精煉造渣工藝,達到降低精煉成本的目的;同時考察造渣工藝優(yōu)化后鋼水質量的控制,以及優(yōu)化前后的成本對比情況[1]。
2.1 試驗原料
根據(jù)廠家提供材料,高鋁調渣劑和原調渣劑指標見表1,改進型調渣劑作用主要是調整產(chǎn)品中的Al2O3含量,同時降低CaO要求指標。
表1 調渣劑指標對比 %
2.2 試驗過程
試驗采用改進型調渣劑替代原調渣劑,試驗全程不添加螢石,其余渣料不變。所有渣料加入方式和加入量與原工藝一致。在煉鋼工序中,試驗和對比爐次調渣劑加入量相同,均為200 kg/爐;試驗爐次不加螢石,而對比工藝螢石加入量平均為120 kg/爐。在精煉工序中,試驗和對比爐次均按要求加入了200 kg調渣劑;試驗爐次不加螢石,而對比爐次螢石加入量平均為142 kg/爐。
3.1 精煉渣系控制
精煉工序鋼包渣組成控制情況見表2。
表2 鋼包渣組成控制 %
由表2可見,與原工藝相比,試驗的爐次渣中Al2O3平均含量提高到了29.3%,提高了4.2個百分點;CaO/Al2O3比值平均為1.9(推薦值1.7~2.0),曼內斯曼指數(shù)MI(MI=CaO/(Al2O3·SiO2))平均為0.22(推薦值0.2~0.4),渣系組成控制理想,有利于提高鋼水的潔凈度。
因試驗爐次未加螢石,對鋼包渣的熔點進行了檢測,鋼包渣的軟化溫度、半球溫度和流動溫度均在1 370℃以下,而精煉過程鋼水溫度都在1 500℃以上。
3.2 鋼中[S]控制
試驗爐次鋼水過程硫含量見表3。
表3 鋼水過程硫控制情況 %
由表3可見,從小平臺到成品,試驗渣料在LF精煉過程具有顯著的脫硫效果,且與對比爐次相比,精煉脫硫率更高,在28.0%~84.0%,平均為59.1%,對比爐次平均脫硫率為51.5%,滿足鋼種要求。由此可見,該渣系具有較強的脫硫能力,其原因是渣中Al2O3可與2CaO·SiO2反應生成低熔點的鈣鋁酸鹽[1],從而減少CaO表面2CaO·SiO2的生成,增加S直接與CaO接觸的機會,促進脫硫反應的進行。
3.3 鋼中T[O]控制
對于鋁脫氧鋼而言,鋼中T[O]含量代表了以Al2O3為主的小型夾雜物的含量,為了實現(xiàn)對Al2O3夾雜物的吸附去除,需要先形成鋁酸鈣渣系[1-2],因為鋁酸鈣渣系與Al2O3的界面張力更小,更容易吸附鋼水中上浮的Al2O3夾雜進入渣中。而本次試驗中提高鋼包渣Al2O3的含量,就是為了在精煉前期形成鋁酸鈣渣系,以改善鋼水脫硫、脫氧、去夾雜的精煉效果。
根據(jù)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試驗爐次中包T[O]平均為0.001 1%;N含量平均為0.005 6%;對比爐次T[O]控制在平均為0.001 2%,N含量平均為0.008 2%。精煉渣系優(yōu)化后,顯著提高了鋼水的潔凈度。
3.4 夾雜物控制
典型爐次夾雜物照片見圖1、圖2。夾雜物能譜成分檢測結果見表4。
圖1 電鏡掃描圖像704023(20CrMnTiH)
圖2 電鏡掃描圖像704115(34CrMo4)
鑄坯經(jīng)過軋制后,軋材T[O]在0.000 7%~0.001 3%,平均為0.001 0%,而原工藝下軋材T[O]控制在0.001 0%~0.001 5%,平均為0.001 2%,高于試驗爐次。
表4 704115鑄坯夾雜物能譜成分 %
3.5 效益分析
精煉渣系優(yōu)化后不再加入螢石,因此,經(jīng)濟效益主要由2部分組成:1)取消螢石產(chǎn)生的直接效益,測算效益為2.4元/t鋼;2)取消螢石后可明顯減輕或避免螢石對鋼包的浸蝕,從而提高其使用壽命,降低耐材成本,測算效益為4.01元/t鋼。
精煉渣系優(yōu)化后,可提高鋼水潔凈度,提高產(chǎn)品質量,從而提高攀鋼產(chǎn)品的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取消螢石后,可避免對人體的危害,減少對環(huán)境的污染,社會效益顯著。
4.1 精煉渣系優(yōu)化后,CaO/Al2O3比值平均為1.9,曼內斯曼指數(shù)MI平均為0.21~0.22;鋼包渣熔點控制在1 370℃以下,熔化效果良好,渣系組成及性能控制理想。
4.2 通過精煉渣系優(yōu)化,試驗爐次精煉脫硫率在28.0%~84.0%,平均為59.1%,脫硫效果比原工藝更為顯著。
4.3 試驗結果表明,試驗爐次中包T[O]均<對比爐次;鋼水潔凈度顯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