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梅
一艘船的甲板上裝載著幾個古怪的圓筒,停留在深海水面,兩條長長的“繩索”通向海底深處。控制室內(nèi)不時傳來聲聲“鴨叫”,難道這艘船在搞“海底放鴨”?當然不是。這是潛水員正在海底進行飽和潛水作業(yè),也許他們正在緊張地修補破損的海底輸油管呢!
潛水,對大家來說并不陌生。古代勞動人民早就利用屏氣的方式潛入水中,捕魚捉蟹,采集珍珠、珊瑚。勇敢的士兵也曾利用簡陋的通氣管夜行偷渡,奇襲敵營。近代,打撈沉船,探索海底,潛水活動更為頻繁。那么“飽和潛水”與以往的普通潛水有什么區(qū)別呢?或許先揭開“鴨叫”之謎,會有助于我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
原來,氦氧混合劑在這里開了一個小小的玩笑。進行飽和潛水的潛水員在水下呼吸的不是普通的空氣,而是一種按比例混合而成的混合氣體。氦氧混合劑是當今深潛時供潛水員呼吸用的最佳混合氣體。在這種混合劑中,氦氣含量高達98%,而氧氣只占2%。氦是一種惰性氣體,它是除氫以外最輕的氣體。正是由于吸入了氦氣導致潛水員與母船通信時出現(xiàn)語音失真。
聲音在不同的氣體中傳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說來,在相同溫度下,越輕的氣體傳聲越快。例如,同樣在0℃條件下,空氣中的聲速為332米/秒,氫氣中的為1286米/秒,而在氦氣中為971米/秒(約為空氣中的三倍)。使用氦氧作呼吸劑的潛水員,在海底說話的聲音相當于在氦氣中傳播,顯然要比在空氣中快得多。這就好比以正常速度錄制的錄音帶,用快速放送,其聲音便會失真,變得滑稽可笑,甚至難以理解。這種“鴨叫”似的潛水員語言,必須使用一種專門的“電子譯語器”減慢聲速,把含糊不清的語言翻譯過來,才能讓其他人理解。我們破解了“鴨叫”之謎,接下來就對飽和潛水一探究竟吧!
生命起源于海洋,但是作為陸地生物的人類,卻不能像魚一樣在水中自由地呼吸。人類本身的生理機能限制了人在水中的活動能力,特別是生命攸關的呼吸功能在水中完全無法施展。
潛水員下潛都會身背氧氣瓶,但氧氣卻有潛在危險,氧中毒是潛水員面臨的主要風險。水底的壓力高于地面,潛水員帶上潛水器具下潛時,其呼吸的混合氣的氣壓也需相應增加,以達到體內(nèi)外壓力平衡。每下潛10米,約需增加一個大氣壓,例如,潛水員在30米深度所呼吸的空氣壓力,需3倍于水面的空氣壓力。由于在這個深度受壓縮的空氣中所含的空氣分子數(shù)目3倍于水面,潛水員呼吸的氧氣量也3倍于正常分量。潛水員如果長時間呼吸這種含氧特別豐富的混合氣體,就會發(fā)生氧中毒,其癥狀是暈眩、惡心和抽筋。因此潛水員所用的呼吸劑中,必須含有很大比例的惰性氣體,以便將氧稀釋。氦就是用于這一目的的一種惰性氣體。由于氦在血液里的溶解度較小,所以用它和氧來組成呼吸劑可以避免氧中毒?!帮柡蜐撍敝小帮柡汀钡母拍?,實際上是指潛水員體內(nèi)組織(包括血液)在特定壓力下最大限度地吸收了惰性氣體,體內(nèi)的氦達到了飽和狀態(tài)。大家可能會問,這樣做目的何在?
飽和潛水是20世紀發(fā)展起來的技術,可以說是潛水作業(yè)上的一個飛躍。飽和潛水技術是當今潛水行業(yè)的尖端核心技術,深潛水作業(yè)能力強弱是一個國家實力的體現(xiàn)。許多發(fā)達國家將飽和潛水技術的研發(fā)應用放在與航天技術同等重要的地位。
從理論上講,飽和潛水的潛水員能處在海底的時間是沒有限制的,而且潛水深度也遠遠超過一般潛水。然而,實施飽和潛水也并非易事,它需要一整套復雜的設備和一批訓練有素的專業(yè)人員。
飽和潛水有一套圓筒形的設備系統(tǒng),是多種設備和各類專業(yè)人員的有機組合。圓筒內(nèi)外近在咫尺,但卻是壓力懸殊的兩個世界。圓筒分別充當潛水員居住、更衣、過渡、加壓、減壓、下潛準備等用的艙室,并可根據(jù)工作場地的大小、任務的繁簡、潛水人員的多寡酌情增減和組合。
潛水人員的生活艙設有床鋪和衛(wèi)生間,用于倒班休息。與其他艙室一樣,它是一個充滿混合氣體的高壓環(huán)境。更衣艙是潛水員倒班前后,更換潛水衣、頭盔的場所。過渡艙是潛水人員從外部一個大氣壓的環(huán)境進入筒內(nèi)高壓世界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凡進出壓力艙的人員,都得經(jīng)歷加壓和減壓程序。壓力艙還有一個被稱作醫(yī)療閘口的小窗口,是用來向艙內(nèi)傳遞食物及其他一些小物品的。再生系統(tǒng)連續(xù)地將艙內(nèi)吸用過的壓縮混合氣抽出來,除掉二氧化碳、濕氣等,經(jīng)過處理和加熱后,重新送回壓力艙。而艙內(nèi)的壓力高低以及環(huán)境參數(shù),
例如溫度、濕度、氧氣的分壓、二氧化碳含量等,均由壓力艙近旁的控制室不斷加以調(diào)節(jié)和控制。生命維護員能通過電視屏幕觀察艙內(nèi)動態(tài),并且適時地播放音樂和電視節(jié)目,供壓力艙內(nèi)的潛水員放松、娛樂。
飽和潛水的整個工作程序,從潛水人員進入壓力艙開始。潛水員進艙后,艙內(nèi)壓力逐漸加大,達到他們預定工作深度的海水壓力。例如,工作地點水深300米,其壓力加到略大于30個大氣壓。然后,潛水人員穿戴好潛水衣進入潛水鐘,由潛水鐘操縱員將其徐徐送入海底。與此同時,潛水繩操縱員將潛繩一起送至海底,以供給潛水員最新的呼吸劑、電力和通信線路等。當?shù)竭_預定工作地點后,打開升降口,潛水員在守鐘人的協(xié)助下進入水中,而潛水鐘內(nèi)由于有混合氣體壓力,所以能擋住海水的進入。守鐘人堅守在鐘內(nèi),他的主要任務是管理和監(jiān)視潛水員呼吸氣體的供應,保證通信通暢以及潛水員的安全。
飽和潛水作業(yè)人員可以實行24小時三班倒,每班在水下工作8小時。換班時,潛水鐘由潛水作業(yè)母船上的起重機吊起,與裝在母船甲板上的壓力艙連接起來,一旦連接就緒,潛水鐘與壓力艙貫通,潛水人員就可以進入壓力艙內(nèi)。艙內(nèi)混合氣體的壓力同他們在海底工作時所受的壓力完全一樣。
由此可見,參加飽和潛水的人員,無論在海底工作,還是在潛水鐘內(nèi),或是在壓力艙內(nèi)休息,他們所處的環(huán)境壓力是一樣的。由于壓力不變,他們可以反復入水作業(yè),不必每次潛水后進行減壓。只是在整項潛水作業(yè)任務完成后(這可能需要幾天或是幾個星期)才進行減壓程序。減壓作用主要是使?jié)撍畣T體內(nèi)和血液里的惰性氣體,隨著環(huán)境壓力的減低而慢慢地釋放出來,以免引起各類病癥。
這種以“生活在高壓下到工作完成才出來”的飽和潛水方式,有很大的優(yōu)越性。進行普通潛水作業(yè)時,潛水員在海底只能工作幾十分鐘,最多幾個小時,就得返回。在返回水面的過程中,要經(jīng)歷各個減壓階段,得花上4個小時左右。一項需要在水底進行40小時有效工作的工程,如果采用普通的潛水作業(yè),一般得花40多天,要是把氣象和海況等因素所造成的時間耽擱計算在內(nèi),那么,所需的時間會更長。而同樣一項工程,若采用飽和潛水作業(yè),則潛水員只要連續(xù)工作即可完成。而且整個工程完畢后,還可在壓力艙內(nèi)進行安全減壓,既舒服又有醫(yī)生照顧。當然減壓時間是相當漫長的。根據(jù)美國的實驗表明,飽和潛水后的減壓時間,平均每下潛一英尺(約0.3米)需10分鐘。如果下潛300米,減壓時間需7天左右,有時為了安全起見,可能更長些。但由于潛水任務已完成,故減壓程序可在潛水作業(yè)母船返航的途中進行,這大大縮短了母船在工作海域停留的時間。
由于飽和潛水具有突出的優(yōu)點,今后將會得到更大的發(fā)展,使用范圍也會越來越廣,例如,進行海底油田設施的檢查,海底管道的連接、切割、水下焊接,打撈沉船,水產(chǎn)養(yǎng)殖,科學考察等??傊?,飽和潛水使?jié)撍畣T或科學家有可能在“重重壓力”下生活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為完成深潛任務和科學探索提供了更為有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