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香菜的評價兩極分化非常嚴重:有人認為它擁有令人愉悅的香味,有人卻覺得它惡臭無比。香菜的拉丁學名最早起源于古希臘語,據(jù)說就借用了當?shù)匾环N臭蟲的名字。東亞人厭惡香菜人群占比高達21%,歐洲和非洲也分別有17%和14%的人表示厭惡這種食材,而在香菜的起源地中東地區(qū),僅僅有3%的人厭惡香菜。對于香菜的愛憎分明或許可以從基因層面上加以解釋,科學家發(fā)現(xiàn),香菜厭惡者和普通人相比有一個很重要的基因不同。在人類11號染色體上有一段嗅覺受體基因“OR6A2”,這段基因會參與人體對氣味的感覺感知,并對香菜特殊味道的來源—醛類物質特別敏感。在OR6A2上有著兩段等位基因的人會更傾向于討厭香菜,這很可能是因為出現(xiàn)了基因變異。這種變異能使人們對醛類物質異常敏感,可以更強烈地感知到這種特殊氣味,以至覺得其聞起來像是肥皂。
一般認為,生活在黑暗環(huán)境中的生物,視覺都會退化。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卻發(fā)現(xiàn),部分深海魚類非但不是“瞎子”,反而視力好得驚人。脊椎動物靠視錐細胞和視桿細胞產生視覺。視錐細胞里的多種視錐蛋白在明亮環(huán)境下工作,感知不同波長的光,產生彩色視覺;視桿細胞里通常只有一種視桿蛋白—視紫紅質,負責在陰暗環(huán)境下工作,產生單色視覺。因此,多數(shù)脊椎動物在夜間是色盲。研究人員分析了101種魚類的基因組,發(fā)現(xiàn)有13種硬骨魚擁有多個視桿蛋白基因。其中銀色洞鰭鯛擁有多達38個視桿蛋白基因和兩個視錐蛋白基因,這使它成為已知視蛋白基因數(shù)量最多的脊椎動物。計算機模擬和對視桿蛋白的功能分析顯示,深海魚類的多個視桿蛋白基因中,每一個都適應特定波長的光,總體上正好覆蓋了海洋生物器官自行發(fā)光的波長范圍,使得深海魚類能更敏銳地察覺獵物和捕食者,是一種進化優(yōu)勢。
加拿大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人體腸道細菌產生的兩種酶可將A型血轉化為有“萬能血”之稱的O型血,這一發(fā)現(xiàn)有助擴大血液供給。按照血液中紅細胞表面的抗原類型,人類血型常被分為4種:紅細胞上僅有抗原A為A型,僅有抗原B為B型,兩者都有為AB型,兩者均無為O型。A型血和B型血的人不可相互輸血,否則會導致免疫系統(tǒng)對紅細胞發(fā)起致命攻擊,而O型血在緊急情況下可輸給其他3種血型的人。此前研究發(fā)現(xiàn)過可去除紅細胞上抗原A的酶,但效率較低,成本較高。此次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一種腸道細菌能夠產生兩種特殊的酶,只需少量這兩種酶,就可實現(xiàn)去除抗原A的效果,使A型血轉化為O型血。下一步研究還需確認,是否使用這些細菌酶后紅細胞上所有抗原A都被去除,且不會給紅細胞帶來不良影響。
老虎一身橙色的皮毛在綠色森林背景的襯托下非常顯眼,是不是老虎強悍到不屑于像一般動物那樣尋求保護色的掩護呢?科學家發(fā)現(xiàn),雖然老虎的顏色在人類看來十分顯眼,但計算機模擬顯示,在老虎的主要獵物—鹿的眼睛看來,情況截然不同。鹿的眼睛只能吸收藍光和綠光,類似“紅色色盲”,也就是說,老虎被毛的橙色在它們看來其實是綠色的,可以和背景色完美地融為一體。除了橙色的皮毛,老虎黑色的條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拆散”老虎的輪廓,無論觀察者擁有哪種色彩視覺,這些條紋都能有效隱藏老虎的形狀。那么,為何老虎不直接以綠色作為被毛顏色呢?原因在于,以哺乳動物現(xiàn)有的生化系統(tǒng),是不可能長出綠色毛發(fā)的。目前只有一種已知哺乳動物可以長出綠毛,但是通過“作弊”實現(xiàn)的:有一種樹懶身上會長出綠藻,看上去就像長了綠毛一樣。
我國科學家成功測定并分析了距今約3800年的小麥全基因組序列。這是世界上首次成功破譯古代小麥全基因組。六倍體普通小麥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普通小麥馴化始于大約1萬年前近東的新月沃地,然后向西擴散到歐洲,向東擴散到東亞,但小麥進入中國的傳播途徑仍不清楚。為探尋小麥傳播路徑,兩支團隊克服了古植物中DNA含量極低且降解損傷嚴重以及古植物DNA研究對實驗環(huán)境要求高等困難,從距今3800年的單粒小麥種子中成功提取到其基因組DNA,并利用新一代測序技術,對中國新疆小河和古墓溝墓地出土的7粒古代小麥種子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和序列組裝。基因組數(shù)據(jù)分析和形態(tài)學觀察都證明出土的小麥為六倍體普通小麥。該研究還提出了普通小麥從青藏高原邊緣到長江流域的擴散路線,為理解東西方文化交流以及農業(yè)傳播提供了跨時間維度上的直接證據(jù)。
英國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用基因編輯技術對雞的細胞蛋白進行修改,可以有效阻止禽流感病毒在雞群中的傳播,為從源頭上阻止禽流感大規(guī)模暴發(fā)找到了新方法。雞細胞中有一種被稱為ANP32A的特殊蛋白質,在雞受到禽流感病毒感染期間,病毒會劫持這種蛋白質,用來復制自己。研究人員對雞細胞的DNA進行編輯,去掉了其中負責產生ANP32A蛋白的一個小片段,從而拿掉了禽流感病毒賴以復制自己的載體。進行過基因編輯的雞,不會被禽流感病毒感染。此前研究人員曾培育出了轉基因雞,這些雞在感染禽流感后不會傳染給其他的雞。與轉基因雞不同的是,這種新方法不涉及將新的遺傳物質引入雞的DNA中,而只是對其進行一個小小的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