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在第29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現(xiàn)場競演的舞臺上,上海京劇院為廣大觀眾奉上了精彩絕倫的藝術大餐《春秋二胥》。該劇劇情改編自司馬遷的《史記·伍子胥列傳》:楚平王荒淫無道,父納子妻。太傅伍奢直言諫阻獲罪,與三百口宗族一起受斬。在申包胥的幫助下,伍子胥作為伍門唯一的幸存者逃出楚國,申包胥因此入獄。十九年后,伍子胥從吳國借兵殺到楚都郢城腳下,申包胥多次勸其退兵無果,昔日好友因此決裂。
該劇的兩大主角申包胥和伍子胥分別由上海京劇院的一線演員傅希如和董洪松飾演,傅希如和董洪松都是唱做俱佳的演員。在劇中,董洪松的表演猶如驚濤駭浪,極具爆發(fā)力;而傅希如的表演則似涓涓細流,沁人心脾。二人在劇中的表現(xiàn)可謂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激越”與“靜謐”的交融碰撞,成就了劇中兩大主角形象的鮮活塑造,同時也將一個沉重的人性話題留給了臺下觀眾,發(fā)人深省。劇中,“二胥”在仇怨面前產生了人格對峙:盡管楚平王己死,昭王替父認錯——以國禮祭祀,跪迎子胥,頒詔謝罪,然而,其誠、其愧、其卑仍舊無法平息伍子胥的復仇怒火?!霸┗陸K泣怎能忘”,董洪松用高亢洪亮的唱腔、如泣如訴的念白、大將威武的做派,向觀眾生動地傳遞了伍子胥十九年背井離鄉(xiāng)、背負家族仇恨的悲慟情緒。隨著“攻城”“淹城”“鞭尸”“滅城”等劇情的推進,一個忠烈而勇直、剛毅而執(zhí)拗、強勢而沖動的復仇大丈夫形象激蕩于整個舞臺。與伍子胥的選擇截然不同的是,申包胥主張以國家大局、百姓利益為重,傅希如用動情和深情的唱念將“冤冤相報何時了”的道理娓娓道來,多次勸說伍子胥放下仇恨,莫要傷及無辜。當勸說無果時,他又用快速搖頭、擺手、退步、晃髯等動作將失望而痛心的情緒做了淋漓盡致的表達。而面對哀哀子民時,他的深深跪拜和一聲“縱死九泉也難謝罪”的長嘆,更是將那個悲天憫人卻又痛苦無奈的士大夫情懷演繹到了感人肺腑的巔峰??梢哉f,無論唱念還是做表,傅希如對角色的理解和把握都相當精準,從而深入和生動地詮釋了申包胥的愛國情懷、正義精神以及真摯而復雜的兄弟情義,為觀眾精雕細刻了一個仁厚理性、大義凜然的謙謙君子形象。
伍子胥和申包胥面對仇恨時的碰撞與糾葛,無不在考問我們:在不幸與苦難面前,人類是該執(zhí)著于仇恨還是選擇與愛相伴、寬恕釋然?劇中雖然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卻通過“二胥”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的演繹,在觀眾的心中播下了愛的種子。
京劇《春秋二胥》劇照(陸政凡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