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清筠 《嫁個女兒,傾家蕩產:誰給了印度男人索要高嫁妝的勇氣?》
印度嫁一個姑娘會被提多高的條件?說起來讓人瞠目結舌:男性家庭環(huán)境越優(yōu)越,個人條件越優(yōu)秀,越有資格提出高要求。一個家庭不吃不喝,四到六年才能攢夠該收入階層一般嫁妝中的現(xiàn)金部分,此外買房買車、購置家具等缺一不可,婚禮的全套費用,也全由女方支付。而且,嫁妝不僅僅限于婚前索要,婚后男方依然有“無限續(xù)杯”的權利。因此起碼有一半以上印度人為高陪嫁習俗所苦,不少姑娘因為嫁妝給家庭帶來巨大壓力而被父母厭棄。針對這種歪風,早在20世紀60年代,印度就出臺了《嫁妝禁止法》,可仍屢禁不止,原因是這種制度有著根深蒂固的淵源,那就是種姓制度。
印度的種姓制度規(guī)定,婚姻問題要在本種姓內部解決,一般不出圈。如果非要出圈,那么只能是高種姓的男子迎娶低種姓的女子,高種姓的女子一旦下嫁生子,則被自動歸為賤民,終生不得翻身。所以一些低種姓的女子為了改變命運,不惜傾家蕩產陪嫁妝“嫁入豪門”。而低種姓的男人,要勒緊褲腰帶出彩禮求一房媳婦。所以近代之前的印度,高種姓婚姻形成高嫁妝的風氣,低種姓婚姻則形成男方支付彩禮的風俗。
近代之后,英國殖民者將源于古羅馬的女性陪嫁習俗帶進印度,更助長了嫁妝成為“上流社會”的標志。先進的工業(yè)文明夾雜著西方消費主義至上的虛榮攀比之風席卷印度,一時間嫁妝變成身份地位競爭的重要項目。男人視陪嫁品為自己綜合魅力的成績,女人則視嫁妝為后半生的籌碼。精英階層不斷抬高數(shù)額炫富,普通人則竭力趕上以求減小差距,最終形成了全民參與的高嫁妝之風。
圖 南 《韓國地名為什么抄中國?》
游客去到韓國,會發(fā)現(xiàn)許多韓國地名是跟中國重名的。為何如此?這還得從歷史上找原因。
565年,朝鮮半島的小國新羅拿到了心心念念的中原王朝的冊封,并隨后在中原王朝幫助下統(tǒng)一了朝鮮半島。隨著地盤的逐漸變大,他們發(fā)現(xiàn)此前半島地名管理混亂不堪,于是拉開了整頓版圖地名的序幕。但是要憑空想出這么多地名,誰都有壓力,于是到了757年,當時的景德王干脆就從中原“老大哥”那里“借”了一些地名。
他們在行政區(qū)的劃分上照搬中原的州郡體系,設置九州。許多地名今天還保留著,例如當初的武州郡治光州,今天還被升級為廣域市。另外還有一大批例如廣州(今在京畿道)、江陵(今在江原道)和梁山(今在慶尚南道)等。
新羅人還模仿中土命名了自己的“五岳”:“東岳”吐含山,“西岳”雞龍山,“南岳”地理山,“北岳”太伯山,以及“中岳”八公山。
1392年,李成桂篡權后,擬定了“和寧”和“朝鮮”兩個國號,派使者到南京請朱元璋定奪賜名。朱元璋將“朝鮮”作為國號御賜給李成桂。此后,李氏朝鮮又借鑒中國傳統(tǒng)的行政區(qū)“道”這一制度,將半島分為八道,并“批量進口”了大明不同方位的著名地名,然后按照“同位置代入”的方法命名半島不同城市。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地名就是平昌,這個舉辦過冬奧會的城市,地名來自四川平昌縣。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后,韓國經濟飛速發(fā)展,民族自尊心空前膨脹,地名“去漢化”進入新的高潮,如2005年就將首都“漢城”改為“首爾”。但是很多來源于漢文化的地名已經深入韓國人的生活,整個朝鮮半島的重要古跡和歷史建筑上的文字基本都是漢字,根本改不完。
張式成 《蔡倫不可能居住棗陽造紙》
《湖北日報》2017年2月16日推出《蔡倫曾在棗陽居住造紙》一文,筆者認為實屬謬誤。
其一,無論史書、志書還是文學書、辭書等,都不存在“棗陽說”,只有“桂陽說”,如《后漢書·蔡倫傳》記載“蔡倫字敬仲,桂陽人也”,就是記錄蔡倫原籍最權威的史料。
其二,蔡倫的文物、史料都在原桂陽郡治所郴縣與屬縣。唐代郴州刺史李吉甫任宰相時
所纂《元和郡縣圖志》中,明言“后漢蔡倫即此縣人,有宅基在縣西一里”。后改蔡侯祠,有蔡子池、蔡倫墓(元代補筑)、舂紙臼等遺跡。
其三,西晉太常博士、曾編國史的司空(掌管工程營造的高官)張華,就在其《博物志》中記載“桂陽人蔡倫始搗故魚網(wǎng)造紙”。而蔡倫從家鄉(xiāng)桂陽郡進入洛陽,“久在宿衛(wèi)”,即不離宮廷,怎會按今人戲說的擅自離宮到無干之地,“在棗陽居住造紙”呢?
為何現(xiàn)在冒出不同的說法?即如《蔡倫曾在棗陽居住造紙》的作者舉例,“南朝宋盛弘之的《荊州記》曰:‘棗陽縣百許步蔡倫宅’”“該書在卷七百六十二中,引《湘州記》曰:棗陽縣有蔡倫宅”,于是,就“不可否認棗陽與蔡倫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既然如此,為何古今不見棗陽有蔡倫的一絲半縷遺跡?
其實,《荊州記》與《湘州記》均為殘存誤本。首先,這兩本書版本都只留有殘本。其次,所記多有疏漏,如《荊州記》數(shù)次提及“棗陽縣”,但南朝南陽郡哪來棗陽縣?因隋朝仁壽元年(601),隋文帝為避太子楊廣的名諱,改廣昌縣為棗陽縣,這才有棗陽?!断嬷萦洝返腻e誤相同,都是將“耒”字錯寫成“棗”字,于是,湘州桂陽郡的耒陽縣就搖身一變成荊州南陽郡尚未有的棗陽縣了。
南冠兒 《古代打仗前排士兵明知必死,為何還甘愿站在第一排?》
古代戰(zhàn)場上,交戰(zhàn)雙方排成整齊的軍陣,排在軍陣前列的士兵一般要先承受攻擊。那么問題來了,既然同為士兵,為什么有的在前,有的在后?前列士兵為什么明知危險還甘愿站在第一排?
一般來說,由于軍隊兵員素質參差不齊,指揮官大都是把裝備精良、戰(zhàn)斗經驗豐富的精銳老兵安排在前排,一般士兵想去還去不了。前排士兵至少是見過大場面的,看到敵人氣勢洶洶沖過來,不會撒丫子就跑,具備最基本的職業(yè)素質。
而且,古代交戰(zhàn)時通常都會先用弓弩進行遠程射擊,這種情況下,前排后排中箭幾率都是一樣的。而前排士兵通常防護更好,相對也較為安全。
此外,軍陣在作戰(zhàn)中需要經常變換隊形,比如古代騎兵在沖擊時就分為很多小隊進行輪番沖擊。從這個角度來看,大家活命的機會都是均等的,輪到自己也沒什么怨言。
但怕死是人的本性,如何才能把士兵牢牢約束在軍陣前列?還是要靠嚴明的軍紀,即厚賞和重罰。
軍中常見的獲賞賜事由有斬首、斬將、奪旗、先登等,如秦法以首級論功,斬獲敵軍甲士首級一枚,加爵一級。在漫長的歲月里,領軍功是那些最彪悍的士兵站在前排的主要驅動力之一。
讓士兵不敢擅離職守的,還有嚴酷的軍法。宋朝軍法規(guī)定,臨陣脫逃者,斬。明朝戚家軍軍法也有類似規(guī)定。在這種情況下,逃跑基本上必死,拼命還有一線生機,就算陣亡了,家屬還能得到優(yōu)厚的撫恤金,這筆賬是人人都會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