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梅
(吉林市中心醫(yī)院心腦門診,吉林吉林 132000)
癱瘓是隨意運動功能的減低或喪失,屬于神經(jīng)系統(tǒng)常見的癥狀,且多數(shù)患者由于神經(jīng)、神經(jīng)肌肉接頭或肌肉疾病引起。該文以下肢癱瘓患者作為對象開展研究,選取2017年5月—2018年12月治療的為研究時段,探討康復指導在癱瘓后下肢運動患者中的護理效果及對自我效能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下肢癱瘓患者76例作為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齡41~85 歲,平均年齡(63.29±4.61)歲;病程 1~6 個月,平均病程(3.24±0.71)個月。癱瘓原因:腦梗死12例,腦出血19例,腫瘤5例,腦血管病2例。觀察組38例,男 22例,女 16例,年齡 40~87歲,平均年齡(64.11±4.67)歲;病程 1~7 個月,平均病程(3.41±0.75)月。癱瘓原因:腦梗死10例,腦出血20例,腫瘤6例,腦血管病2例。兩組入組資料比較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向病人講解癱瘓相關知識,告知患者癱瘓產(chǎn)生的原因,常見的康復鍛煉方法,盡可能獲得患者的支持與配合,提高患者耐受性。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康復治療。(1)入院后第1 d向患者介紹醫(yī)院、病房環(huán)境,協(xié)助做好相關檢查工作,針對患者的文化程度、疾病認識與家庭情況進行講解;加強患者心理狀態(tài)評估,知曉患者癱瘓后心理變化情況,對于存在的心理問題,消除患者內(nèi)心的負性情緒,提高患者康復鍛煉依從性、配合度;(2)入院后第2~4 d對于臥床患者正確指導其被動鍛煉,加強患者創(chuàng)傷移動、翻身、坐起及傾斜姿勢,加強患者下肢屈伸、分離鍛煉。鍛煉時必須嚴格遵循循序漸進的方式,根據(jù)患者耐受把握好訓練力度,訓練時必須動作輕柔,鍛煉 1~2 次/d,5~15 min/次;(3)入院后第 5~10 d加強患者床上單橋、雙橋運動,正確指導患者下肢康復鍛煉,加強患者伸髖、抬臀鍛煉,并完成患者雙腿屈曲聯(lián)系,5~6次/d,15~20刺/次; 對于恢復良好的患者指導患者下床站、屈曲與站立平衡練習,訓練時加強患者家屬指導,邀請患者家屬積極參與其中,發(fā)揮輔助作用;(4)出院前告知患者每天訓練內(nèi)容與訓練方法,告知患者手扶輪椅,指導患者抓物、持物、飲水等日常訓練, 每天訓練 5~6次,25~30 min/次,4個月護理后對患者效果進行評估。
表1 兩組肢體功能比較[(±s),分]
表1 兩組肢體功能比較[(±s),分]
組別護理前護理后1個月2個月3個月 4個月觀察組(n=3 8)對照組(n=3 8)t值P值6 4.6 9±4.3 6 6 5.3 1±4.3 9 1.2 9 4 0.5 9 1 7 8.5 6±5.6 1 7 0.2 2±4.8 3 6.4 2 8 0.0 0 0 8 4.3 4±5.7 9 7 4.1 2±4.9 6 5.3 0 9 0.0 0 0 9 0.3 1±6.4 5 8 3.2 9±5.1 3 7.2 2 5 0.0 0 0 9 4.3 1±4.3 9 8 7.4 3±5.4 1 5.3 1 5 0.0 0 0
表2 兩組自我效能比較[(±s),分]
表2 兩組自我效能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與護理前比較,bP<0.05。
組別日常生活健康行為遵醫(yī)行為 情緒管理觀察組(n=3 8)護理前護理后4個月對照組(n=3 8)護理前護理后4個月7 5.3 9±6.8 8(9 8.4 6±8.6 1)ab 7 8.6 1±7.0 4(9 9.1 4±8.9 6)ab 6 9.7 7±6.7 4(9 4.5 2±7.5 6)ab 7 2.3 6±7.4 6(9 0.9 3±7.8 1)ab 7 5.6 1±6.9 3(8 1.3 4±7.8 5)b 7 8.4 8±6.9 4(8 4.5 1±7.5 7)b 7 0.2 2±6.7 8(8 9.4 5±7.4 3)b 7 2.1 5±7.4 3(8 2.3 1±7.6 9)b
(1)肢體功能。采用運動功能計分法(FMA)對兩組護理前、護理后1、2、3個月及4個月肢體功能進行評估,總分100分,分值越高,肢體功能越好。(2)自我效能。采用自我效能量表(DSES)量表從日常生活、健康行為、遵醫(yī)行為、情緒管理進行評估,每項均采用0~4分評分法評估,總分112分,分值越高,自我效能越高。(3)滿意度。采用醫(yī)院自擬滿意度調(diào)查問卷分別從護理方法、康復指導形式、指導內(nèi)容、護理服務態(tài)度及總體滿意度進行評估,每項總分100分,分值越高,滿意度越高。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采用[n(%)]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采用(±s)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護理后1、2、3個月及4個月肢體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觀察組護理前DSE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后15 d日常生活、健康行為、遵醫(yī)行為、情緒管理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近年來,康復指導在癱瘓后下肢運動患者中得到應用,且效果理想。該研究中,觀察組護理后1、2、3個月及4個月肢體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后15 d日常生活、健康行為、遵醫(yī)行為、情緒管理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康復指導用于癱瘓后下肢運動患者中能改善患者肢體功能,能提高患者自我效能,利于患者恢復。康復指導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能從入院后不同時間點為患者提供相應的康復指導方法,能了解患者的文化程度、家庭情況,為患者提供針對性的心理干預;能減少不必要的擔憂,及時疏導患者負性心理,讓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告知患者注重日常生活能力訓練,積極鼓勵患者緩慢移動輪椅,逐漸從抓持物過度為飲水、穿衣,充分發(fā)揮家屬的作用,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該研究中,觀察組護理后4個月護理方法、康復指導形式、指導內(nèi)容、護理服務態(tài)度及總體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康復指導能提高患者滿意度。
綜上所述,康復指導用于癱瘓后下肢運動中有助于改善患者肢體功能,能提高患者自我效能及護理滿意度,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