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旭 金哲洙
摘 要:文章采用單因素被試間設計,通過單變量方差分析,對不同性別角色類型的大學生在決策傾向的差異進行了研究,得出了以下結論:不同性別角色類型(男性化/女性化/雙性化/未分化)的大學生,在風險決策傾向上均存在顯著差異。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大學生性別角色差異顯著,以未分化分布最為廣泛,雙性化其次,單性化略低于雙性化。
關鍵詞:大學生;性別角色類型;風險決策傾向
性別角色一直是社會學與心理學關注的重要課題之一,而性別差異則反映了人類最基本的群體性差異,性別角色是指個體在社會化的進程中,通過觀察與模仿學習所形成的一套,與自身性別相吻合的行為規(guī)范,傳統(tǒng)的性別角色只簡單分為男性化與女性化的單一兩極分類,無法解釋某些個體所具有的的多種人格特質(zhì),直到羅西首先提出雙性化的概念、到1974年,Bem等人編制了雙性化性別角色量表,至此開始了雙性化的研究,在國內(nèi),近年來,新的性別角色模式—心理雙性化被廣泛提出,錢銘怡等人更是提出了中國適用的大學生性別角色量表的編制方法,指導了性別角色研究的發(fā)展,大致得出性別角色非典型化所占比例大于性別角色典型化的觀點,以貝姆性別角色量表,即BSRI為基礎,提出了中國適用的大學生性別角色量表的編制方法,利用中位數(shù)分類法將被試分為四個性別角色類型,分別為男性化類型,女性化類型,雙性化類型,未分化類型。并不斷進行修訂與編制。其中雙性化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未分化和男性化,最少的為女性化,此后,國內(nèi)外許多學者進行了性別與其他因素相關的研究,包括安全感、社交焦慮、職業(yè)性別刻板印象、社會適應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在初高中的青少年領域,初中生的不同性別角色類型在追求成功、避免失敗、成就動機上均具有顯著差異,高中生多數(shù)表現(xiàn)出雙性化或未分化,少數(shù)單性化的特點,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中發(fā)現(xiàn)男生父母的性格特征印象影響其性別角色發(fā)展,在大學生領域,得出了諸如大學生創(chuàng)造性傾向的性別角色類型、人際關系的性別角色類型差異顯著、大學生職業(yè)性別刻板印象在性別方面存在顯著差異等觀點,豐富了性別角色的相關研究。
性別角色隨著不同地區(qū)的文化差異,其分布與特點存在較大不同。由于延邊大學地處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具有漢族、朝鮮族、滿族等多民族生源的特點,根據(jù)實驗結果與實驗所處的環(huán)境,能夠解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大學生的決策風格與其他地區(qū)的差異,同時總結出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大學生性別角色與決策風格的現(xiàn)狀。
本研究創(chuàng)新性地將傳統(tǒng)的被試機體變量性別替換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性別角色類型,將性別角色類型作為自變量,風險決策類型作為因變量,探討不同的性別角色類型在決策傾向上的差異,為社會樹立正確的性別角色觀提供了較為科學的依據(jù)。且采用錢銘怡等人(2000)編制的方法,使用能夠大學生性別角色量表確定被試的性別角色類型,采用實驗法,考察了不同性別角色類型的大學生在風險決策中的傾向類型,為進一步分析風險決策的心理機制提供理論依據(jù)和數(shù)據(jù)支撐,通過分析不同性別角色類型大學生的風險決策傾向特點,為學生的風險決策能力訓練研究做好準備,同時有利于發(fā)展對大學生風險決策的評估及實踐,為大學生風險決策能力的發(fā)展和性別角色的形成提供實踐指導,對于培養(yǎng)大學生決策風格與能力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與應用價值。
一、方法
(一)被試
被試采取方便抽樣的方法,分別抽取自延邊大學的8個不同專業(yè)的共計157名大學生,在進行性別角色測定后保留123名有效被試進行實驗研究。其中男生39人,女生 84人,漢族 53人,朝鮮族 62人,其他民族8人,年齡范圍18-23周歲,大一 51人,大二 41人,大三 23人,均智力正常。
(二)實驗設計
實驗為單因素被試間設計,自變量為性別角色類型,共有4個水平,分別為男性化、女性化、雙性化、未分化,因變量為風險決策傾向,操作定義為風險決策類型,共有2種類型,分別為風險尋求型與風險規(guī)避型。
(三)實驗材料
實驗自變量與因變量均通過量表的方式施測。
大學生性別角色量表改編自錢銘怡等人(2000)修訂的大學生性別角色量表(CSRI一50),從男性正性、女性正性、男性負性、女性負性、中性干擾(正性、負性)5個分量表中,每個分量表隨機抽取5道題目,利用拉丁方式隨機排列30道題目,生成改編后的大學生性別角色量表,使用錢銘怡等人(2000)的計算方法,按照李克特式的五級評定法,從非常不好到非常好,分別為-2、-2、0、+1、+2分,以被試在男性正性、女性正性兩個維度上的得分為依據(jù),用中位數(shù)分類法劃分每個被試的性別角色類型,即計算男性正性維度(簡寫為M)得分和女性正性維度(簡寫為F)的中位數(shù),然后以此為標準,把被試分為四種角色類型:高M低F為男性化類型,低M高F為女性化類型,高M高F為雙性化類型,低M低F為未分化類型。原量表的分半信度和同質(zhì)性信度都在0.86以上,信度較高。改編后的量表分半信度為0.669,信度較高。
風險決策傾向量表選取風險決策經(jīng)典范式的二選一迫選材料,考察被試對不同情境決策的對風險偏好,信度為0.446,其中選擇尋求風險選項計1分、選擇規(guī)避風險選項計0分,例如現(xiàn)有兩種方案可供選擇來挽救自身的損失,假設對兩種選項所造成的結果如下所示:
A 方案,將會確定挽回兩萬元
B 方案,有 1/3 的機會挽回 6 萬元,有 2/3 的機會一分錢也無法挽回。
則A方案為風險規(guī)避類型、B方案為風險尋求類型
(四)實驗過程
實驗過程如下:(1)步驟一:監(jiān)督被試作答大學生性別角色量表(2)步驟二:通過文獻綜述得知情緒狀態(tài)對風險決策的結果有較大影響,因此情緒因素作為額外變量進行了控制,在實驗開始前通過預實驗的結果,播放了1分半鐘的中性刺激的輕音樂,排除情緒因素對實驗過程的干擾。監(jiān)督被試放松身心,聽音樂的過程中,調(diào)整情緒至平靜狀態(tài)。(3)步驟三:稍作休息,代入不同的風險決策傾向量表情境,完成決策任務(4)回收量表,有序離場。
(五)統(tǒng)計方法
本實驗中所有實驗數(shù)據(jù)輸入 spss20.0做統(tǒng)計處理與分析。
二、結果
對自變量性別角色類型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F(xiàn)(3,119)=6.190 , p<0.05,偏?2=0.549,表明不同大學生性別角色類型之間的風險決策傾向差異是顯著的,事后檢驗結果表明,男性化與女性化(p<0.001)、雙性化(p=0.011)、未分化(p<0.001)之間均存在顯著性差異;女性化與雙性化(p<0.001)、未分化(p<0.001)之間均存在顯著性差異;雙性化與未分化(p=0.049)存在顯著性差異。
三、討論
根據(jù)性別角色量表統(tǒng)計的結果來看,說明延邊地區(qū)大學生性別角色差異顯著,從總體的趨勢來看,性別角色類型以未分化的分布最為廣泛,雙性化其次,單性化略低于雙性化??赡苡捎谘舆叺貐^(qū)地處中、朝、俄三國邊界,且處于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多元文化的交融與多民族聚居的特點,影響了延邊地區(qū)大學生的性格角色發(fā)展。
根據(jù)單因素方差分析的結果來看,不同性別角色類型大學生的風險決策傾向存在顯著性的差異,男性化與女性化、雙性化、未分化的風險決策傾向之間均存在顯著性差異。主要原因可能是因為,男性相較于其他性別角色類型,其人格特質(zhì)上的表現(xiàn)更加冒險與激進,思維模式相對活躍,膽大且富于創(chuàng)造,對于具有較高風險的事件往往選擇尋求風險的決策模式,嘗試高風險高回報的方法,但其他性別類型的個體,尤其是女性化的個體,其人格特質(zhì)常表現(xiàn)為柔弱、細致,往往會因為考慮風險較大,而采用風險規(guī)避的方法,選擇低風險低收入的保守的決策風格。
女性化與雙性化、未分化之間的風險決策傾向也存在顯著性差異??赡苁且驗殡p性化與未分化的個體,人格特征中兼有男性化的特點,根據(jù)不同的事件,偶爾也會采取尋求風險的決策方式,雙性化與未分化的風險決策傾向之間也存在顯著性差異,主要原因可能為雙性化的個體根據(jù)不同的決策任務進行角色類型的轉(zhuǎn)換,因此時而展現(xiàn)男性化,時而展現(xiàn)女性化的風格與傾向,而未分化個體是以男性化與女性化相結合的人格特質(zhì)進行決策的,兼有兩種不同性別角色類型個體的特點。
四、結語
(1)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大學生性別角色差異顯著,以未分化分布最為廣泛,雙性化其次,單性化略低于雙性化。
(2)男性化與女性化、雙性化、未分化的風險決策傾向之間均存在顯著性差異。
(3)女性化與雙性化、未分化之間的風險決策傾向均存在顯著性差異。
(4)雙性化與未分化的風險決策傾向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
參考文獻
[1] 馮嘉慧.中小學生性別角色與學校適應的關系研究[J].山西大學學報,2018(05).
[2] 付迎春等.大學生性別角色調(diào)查研究[J].社會心理科學,2008(02).
[3] 侯秋霞.大學生性別角色與創(chuàng)造性傾向研究[J].嘉應學院學報,2008,26(01).
[4] 侯秋霞.女大學生性別角色的發(fā)展趨勢-基于跨十年的調(diào)查比較分析[J].當代青年研究,2013,11(06).
[5] 李曉,王國梅.青少年性別角色特征及其對社會適應性的影響[J].山東省團校學報青少年研究,2011(02).
[6] 李雪平等.大學生性別角色與人際關系的相關性[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6,24(07).
[7] 欒雅淞等.大學生性別角色與社交焦慮的關系及自我接納的中介作用[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5,29(04).
[8] 錢銘怡等.大學生性別角色量表-CSRI_的編制[J].心理學報,2000,32(01):99-104.
[9] 石艷玲.大學生性別角色類型及相關因素研究綜述[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2005,21(05).
[10] 史威.高中生性別角色類型與人際關系水平研究[J].社會心理科學,2014,29(01).
[11] 王珮羽.大學生性別角色研究述評[J].石家莊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6,28(01).
[12] 王秀貴.大學生性別角色與職業(yè)性別刻板印象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08).
[13] 聞軍明等.不同性別角色類型男女大學生的職業(yè)傾向差異. 欽 州 學 院 學 報,2011,26(05).
[14] 周波等.民族地區(qū)中學男生父母性格特征印象與其性別角色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5,23(03).
[15] 朱貝珍.初中生成就動機與性別角色、自尊的關系.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6,24(09).
基金項目:文章為延邊大學本科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項目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ydcxcy2018057。
作者簡介:姜旭(1998.10- ),女,漢族,吉林長春人,延邊大學,2016級心理學專業(yè)學生。
通訊作者:金哲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