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將影片《空房間》理解為成長性電影而非簡單的愛情電影,是基于悲劇性定位,導向的是行動目的。其是空間救贖、空間認同的問題探討的基礎。首先,窺視的空間特殊性,窺視最本質(zhì)的是不正當?shù)囊暯?。其次,為什么窺視,邊緣人的空間意識尋求成為窺視的主要目的。另外,窺視什么,這自然就成了影片隱喻的對象。窺視與隱喻的關系導向的是對于空間救贖的發(fā)問,并指向一種以修復為中介的等待和成長的關系。在這里隱喻成為空間救贖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相似性、象征性)和動詞因素(行動性)。
關鍵詞:隱喻;空間詩學;場域化
1 窺視與隱喻
“空的房間里到底能有什么可看的?”所以這種隱身視點很大程度上“滿足了觀眾對他人私密生活的窺視欲望”。房屋是一種私密性較高的上鎖的空間,正如巴什拉對“鎖”的內(nèi)心空間的理解——“每一把鎖都是對撬鎖者的召喚”。這種召喚類似于由好奇開啟的“想象”,是基于一種隱私性?!跋胂笳Q生于隱私中……想象的注意力訓練我們的感官適應瞬息性。”
而想象力最直接的體現(xiàn),就是“隱喻”,而“隱喻”具有一種原始沖動:對“隱私性”的瓦解與沖突。
對未知空間的好奇,不如對未知空間與我們發(fā)生的關系的好奇。我們好奇的不是鎖后面的東西,而是鎖后面的東西與我們發(fā)生什么樣的關系。
而這種“關系”是如何產(chǎn)生的?是如何加強或減弱的?
這就指向關系最開始的接觸上,而這種接觸的渴望,源于一種對“先在距離”的等待。關系是在等待、期待中產(chǎn)生的,并且在等待中經(jīng)歷強化、弱化的過程,也就是一種滿足或消解關系的過程?!懊總€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空房間等人介入,不過等待會讓人成長。”這也是筆者為何將這部電影理解為悲劇的現(xiàn)實成長電影而非喜劇的理想愛情片的原因。
這也如導演所說,很難講清楚這部片子在講什么,由此更需要尊重其問題意識。如果理解為一部純粹的愛情片,那就無法詮釋空間的物質(zhì)性與邊緣人所缺失的情感性的雙重意義,而只會詮釋成一部精神戀愛“圣經(jīng)”。情感是影片表現(xiàn)的方式,但是情感不是最終目的;一種現(xiàn)代性物化的問題被拋出,才是電影的最終目的。并且在脫離空間后,除了情感如何安放的問題,空間能否救贖以及如何救贖的問題,也是不應被忽視的。
2 空間與救贖:等待與成長
確定了一種悲劇的現(xiàn)代性探討的定位,這種空間的救贖就在于其窺視后面的隱喻性。
對于隱喻的定義,保羅·利科認為隱喻不是對一個事物的命名,而是描述這種命名,具有形容詞性的行動。“隱喻的最內(nèi)在和最高的地位是‘是這個系動詞。隱喻的‘是既表示‘不是又表示‘像?!边@種隱喻體現(xiàn)這一種行動。
而在符號隱喻的運用上,保羅·利科認為相似性是構(gòu)成隱喻的最重要因素,而“相似性”依賴的恰恰是“信任性”。那么,空間的救贖就在這種相似性聯(lián)系下。
本影片的空間救贖,似乎更傾向于巴什拉的“想象的內(nèi)心空間”,在于一種想象力的救贖。但是,影片的末尾卻十分輕巧地瓦解了這種救贖,將這種救贖場域化為道義的情感存在;但實則指向的恰恰是這種救贖的“不可能性”——物質(zhì)消減,已經(jīng)不是救贖,而是一種退讓、逃避、消亡。純粹想象的藝術(shù),其實是不能直接救贖人類的。導演的救贖,不是回到過去的本雅明式“收藏”救贖,不是巴什拉停滯在想象的救贖,而是一種反思后體現(xiàn)出來的一種利科式的行動上的修復,正如男主貫穿在影片中的對空間中物件的修復。
所以導演選擇不去消解,而是敢于反叛,敢于修復。這種空間的修復,對應到人身上,體現(xiàn)為一種成長。“過去”在保羅·利科的論述下,恰恰需要我們承認其“已經(jīng)逝去”。如此,對現(xiàn)有的空間的修復,就是一種有行動力的反思。
3 空間作為不可靠敘述
空間的不可靠敘述,伴隨著空間變換步步揭示暴力程度。在影片空間社會等級的遞進中,始終穿插著一條名曰“暴力”的線索?!霸诎褪怖磥?,對空間暴力的闡釋和理解,是在不斷放大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的斷裂,不斷放大自我和世界的斷裂?!蹦敲?,巴什拉導向的是“只有‘幸福空間的形象才能讓我們在沒有倫理學善惡糾葛的空間中……在那個權(quán)力空間里產(chǎn)生的‘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的界限,都可以在這個‘所擁有的空間里被消解掉”。似乎這也是呼應影片最普遍的理解,是一種理想的精神感情。但是正如上文所說,導演在這里并非表現(xiàn)一種逃逸的快感,也就不是一種“回答”,而是一種永恒“提問”。
思考空間問題就是思考現(xiàn)代性的問題。那么,有沒有一種方式來回答和試圖解決這種時空體驗的危機呢?
巴什拉最后得出“詩歌形象的‘深度(depth)與形象能夠喚起情感的‘回響(reverberation)的特質(zhì),使得‘空間形象的‘跨主體性成為可能?!睂а蓦m然意不在詩歌,但仍然是在這一框架下進行的發(fā)問。
4 180°外的反思性
影片中最后以體重秤變成“0”為結(jié)尾。對“圓形”的闡釋,巴什拉《空間的詩學》中有一種“孤立”的理解:“一個形狀引導并封閉著最初的夢想——自我孤立的事物會變圓,采取聚集在自身之中的存在形象。”《空間的詩學》中提出:“上帝將向它顯現(xiàn),但是,為了使自己確信,它把自己的存在向圓形轉(zhuǎn)變,向他伸出成熟的手臂。樹或許能夠在內(nèi)部思考。樹主宰自己,他慢慢地給自己,將風的變化無常,化為烏有的外形?!?/p>
此外,影片中男主人公最后的隱身,是藏在人的視角的180°后,即“第三只眼”。這涉及可見與不可見、感知與不可感知等古老問題。
人眼基本上是位于臉部正平面,更利于集中聚焦被捕食者,也就有了180°視域。但是人如何感知另外那180°。首先,可以在社會中的群體活動;其次,如果在只身一人的空間,那就需要不可見的感知系統(tǒng)。這種第三只眼,就是可見之外的不可見之眼。我們需要一種視角更新,感官更新。這種空間的救贖,就是一種第三只眼,是對于180°可見視域的反思與行動。
參考文獻:
[1] 加斯東·巴什拉(法).空間的詩學[M].張逸婧,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
[2] 保羅·利科(法).作為一個他者的自身[M].商務印書館,2013.
[3] 譚宇靜.空間與詩——對巴什拉《空間的詩學》形象問題的分析與述評[D].浙江大學,2012.
[4] 《空房間》:活在人群之外,也是一種優(yōu)美的生活姿態(tài)[DB/OL]. https://m.douban.com/movie/review/
8480823/.
[5] 保羅·利科(法).活的隱喻[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6] 電影《空房間》的影評[DB/OL]. https://m.douban.com/movie/review/8480823/.
[7] 熊學莉.窺視情景中的禪意空間:空房間[J].當代電影,2016(1):142.
[8] 馬麗.韓國電影《空房間》中的概念隱喻解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7,33(4).
[9] 瓦爾特·本雅明(德).單向街[M].陶林,譯.西苑出版社,2018.
[10] 姚楊.“詩意地棲居”[D].南京藝術(shù)學院,2012.
[11] 周文婧.物質(zhì)與想象——巴什拉的審美救贖[D].西藏民族大學,2016.
[12] 席銘狀.加斯東·巴什拉詩學的空間理論解讀——以“家宅”為例[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8,37(3).
[13] 郭英麗.巴什拉的物質(zhì)想象詩學思想[D].蘭州大學,2016.
[14] 喻爽.克制與放縱的空間依存感——以韓國影片《空房間》為中心[J].藝術(shù)評鑒,2018(05).
[15] 李瑩瑩.《空房間》中的空間與人[J].電影文學,2011(01).
[16] 葉艷琳.《空房間》里無聲的反抗[J].電影評論,2014(20).
[17] 彭海云.反抗孤獨,設釋真愛——影片《空房間》評析[J].環(huán)球縱橫·電影文學,2007(11).
[18] 趙茜.讓靜默說話——金基德電影《空房間》的空間與敘事[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31(15).
[19] 郝春燕.韓國電影《空房間》的浪漫主義生存觀分析[J].博士論壇·電影文學,2014(18).
[20] 李天珠.從《空房間》看金基德影片中的失語性與封閉性[J].藝術(shù)科技,2016(8).
作者簡介:郭睿(1995—),女,福建漳州人,上海大學文藝學專業(yè)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中西方文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