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洪言
Libra是17億名無銀行賬戶人士的救世主,還是滿載邪惡的潘多拉魔盒?
沉寂已久,幣圈再次沸騰。一則比特幣重拾漲勢,再現賺錢效應;二則巨頭入局,Libra引萬眾矚目。
這兩件事,看似互為助力,實則同類相爭。Libra,不視比特幣為競爭對手,卻無意間給比特幣敲響喪鐘。
沉寂近一年的比特幣,因暴漲重回輿論視野。自2019年2季度起,比特幣價格谷底爬升,走出上漲通道,短短三個月。漲幅2.15倍,一度接近1.3萬美元/個(折合人民幣近9萬元/個)。
其中一個推動因素。是Facebook擬聯合一眾巨頭推出虛擬貨幣——Libra。
Libra以建立一套簡單的、無國界的貨幣和為數10億人服務的金融基礎設施為使命.引發(fā)全球監(jiān)管層的關注。Facebook在全球有27億用戶,超過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為Libra的全球普及打開了巨大空間。
Libra定位于穩(wěn)定幣,與一籃子主權貨幣掛鉤,革除了比特幣們的投機屬性。價值足夠穩(wěn)定;又承繼了虛擬貨幣跨越國境、超越主權的特征,再輔以Facebook的27億用戶,有可能給全球貨幣格局帶來重大變化。
當然,Libra在落地層面仍面臨不少困難。
Libra是一種虛擬貨幣,受各國虛擬貨幣監(jiān)管政策約束。
Libra意在革除當前金融體系的弊端。如交易成本高、跨境支付不便利以及門檻太高將十幾億人排除在外等。Libra改進全球支付體系的努力,類似于在全球范圍內再造一個支付寶或微信支付,其目標是,“無論您居住在哪里,從事什么工作或收入怎樣。在全球范圍內轉移資金應該像發(fā)送短信或分享照片一樣輕松、劃算,甚至更安全”。
傳統(tǒng)金融體系選擇直面挑戰(zhàn)。就境內支付而言,理論上,只要把中國的第三方支付模式復制過去,就能有效抵御Libra的沖擊;跨境支付而言,SWIFT已經行動起來——2019年6月20日,SWIFT發(fā)布《SWIFT支付:展望未來》白皮書,宣布即將啟動基于分布式賬本技術(DLT)的交易平臺GPI支付。
傳統(tǒng)金融體系動起來。再加上監(jiān)管機構的監(jiān)管助力,Libra要顛覆現有金融體系,任重道遠。
風口之下,垃圾都能沖上天。要看長遠。就得看基礎是否扎實。對比特幣來講,就是其支付型代幣的地位是否穩(wěn)固?有沒有強力挑戰(zhàn)者?
Libra的出現,在短期內成為比特幣上漲的強心劑,作為競品,中長期看又可能革了比特幣的命,起也Libra,落也Libra。
比特幣的核心優(yōu)勢是去中心化。解決了信任問題。Libra背后有巨要支撐,天然能俘獲絕大多數人的信任,在安全性上不輸比特幣。此外,Libra與一籃子官方貨幣掛鉤。革除了幣值波動的弊端。Libra廈Libra們的出現。將在大多數支付場景中取代比特幣。
一旦支付屬性被削弱,比特幣除了在各類匿名交易場景中充當支付工具外(會持續(xù)遭遇反洗錢監(jiān)管壓力),只能安靜地做個投資品。問題是,失去了支付場景、退守為純粹的投資品,比特幣還有何想象空間可言呢?
短期來看,Libra的落地仍將面臨各種不可知的阻力,其影響和作用或有被夸大之處,但驟風起于萍末,新事物既已出現,新趨勢就已然成形。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態(tài)中”。很多時候,事物之間的彼此關聯遠超人們認知。Libra之于比特幣,Libra之于現行金融生態(tài),彼此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究竟如何演化,有著無法窮盡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