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劉勰《文心雕龍時序》云:“爰自漢室,迄至成哀,雖世漸百齡,辭人九變,而大抵所歸,祖述楚辭,靈均余影,于是乎在。”劉勰這一段話,很明顯地點出在楚辭中,特別是離騷對漢賦的藝術特征具有重大影響。后世的研究人員在探討楚辭對漢賦的影響時,以舉《離騷》這一例子為多,而《天問》一篇則較少,但事實上,《天問》中的某些因素亦明晰地展示了由楚辭到漢賦過渡的跡象。
關鍵詞:天問 楚辭 漢賦
作為賦詩意義上的”賦”,《國語》中有最早的記載,“賦”本有頌詩之意,即班固《漢書藝文志》所謂“不歌而誦謂之賦”。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賦”的含義漸漸發(fā)生改變,即:動詞演變?yōu)閯?chuàng)作文法和文體形式,使用的手法也主要為鋪陳直敘進而體物抒情。
而在楚辭當中,我們大致可以將屈原的作品分為三種類別:以《離騷》、《九章》為代表的政治抒情詩為第一種類別,此類別大部分表現(xiàn)的是作者心中的政治情懷;以《九歌》為代表性的表達愛情主題的詩歌為第二種類別,詩歌中表現(xiàn)的情感之深厚常使人印象深刻,令我們唏噓感嘆、輾轉難眠。以《天問》為代表的的作品為第三種類別,其中,抒情主人公的宇宙自然觀和社會歷史觀躍然紙上,背景廣闊,視角的多方位呈現(xiàn),令人心界澄澈透亮,作品內容從微渺的小花小樹到奔騰不息的滾滾長河,凝神思索之后審定繩墨,獨到的匠心進行謀篇布局至作品完成,這些都是作者心中之景與眼中之景的完美融合。前兩種類別在屈原作品中被重點呈現(xiàn),屈原的“發(fā)憤以抒情”的主要風格由此而出。屈原的作品當中,遠古神明與君臣,都是其文學表現(xiàn)的對象,但表現(xiàn)內容卻顯得有些單一。但《天問》卻推陳出新,首先,他的題材范圍極為廣泛,有最遠古的神話傳說,亦有瑣碎的日常生活,總括有一百七十多個類別,包含有天地山川、草木河流、遠古傳說、天命人事等等。其次,作品跨度也極大,現(xiàn)實與歷史、橫向與縱向、寫實與虛幻皆有涉獵。題材范圍與作品跨度的豐富與多樣性使我們感慨作者想象力的豐富及知識閱歷的廣闊。
楚辭的另外一個特征為長于鋪敘、講究鋪張揚厲,但絕大多數(shù)的時候,我們只能從部分作品當中明晰這一特征。去國遠游、重華陳詞是《離騷》的主題與特征,豪門貴族、極盡奢侈的內容,我們則可在《招魂》中略觀一二,但《天問》與之相比較,卻有明顯的差異,整篇文章主要以“鋪陳”為主,訴說自己于混沌天地、歷史和現(xiàn)實的種種迷思,歷史長河中,與屈原類似之人,寥寥無幾。同時,《天問》的敘述背景為神話這一母題,獨到且極具浪漫主義色彩。詩人以“包括宇宙,總覽人物”的超時空意識形態(tài),凝神聚慮、神與物游,追問的范圍自遠古至今,橫截面之廣、縱向面之長令人咋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氣魄與度量從史前到眼前更可謂萬里挑一,作者一直在以靈魂、以氣格盤問自己,風骨之勁,罕有人比。因而,自屈原始,南方文學逐漸形成,其中注重想象的創(chuàng)作精華被漢賦得以沿襲與發(fā)展。
史料中最早出現(xiàn)“楚辭”一詞見于《史記》,起初,“楚辭”一詞無具體指代,常被意指楚人或楚地之文,經時間的沉淀后,逐漸形成具體內涵,即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地新詩體的專稱。劉勰尊崇他為“辭賦之英杰”,把他當作“衣被詞人”。內容上的金玉相質及形式上的文采斐然使后世文人對屈原的作品極為推崇,并紛紛效仿。但僅從屈原的文章來看,后世文人的文章與屈原的作品在體式上存在差異。長詩《天問》從頭到尾全用問句結攥而成,一般以“問而無答”的體勢為主,宋玉的文章則進一步繼承與發(fā)展了這一趨勢,開創(chuàng)問答體,并在此基調上創(chuàng)作了《風賦》、《高唐賦》等作品,對漢賦問答體的形成具有里程碑的意義。而枚乘稍有不同,其作《七發(fā)》在創(chuàng)作形式與鋪陳內容上主要以“虛擬問答”為主,賈誼的《鵩鳥賦》則更為直接,以假定自己與鵩鳥的問答為始,漢賦問答體的先河至此日臻成熟。至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則使?jié)h大賦主客問答的局面得到進一步穩(wěn)固。
再從句式特點來看:以四言為主是《天問》句式的特征,語尾助詞沒有出現(xiàn),節(jié)奏、音韻協(xié)調一致,每節(jié)一韻,后世的漢賦基本承襲這一句式,同時也體現(xiàn)了屈原對《詩經》基本模式的思考與革新,因此我們總結:漢賦所學習的不僅有體勢還有楚辭的句式,其中包括問答對話、全篇散文句式、間用韻語等等,此類文章中,“兮”字一般不會出現(xiàn)。
騷怨主題最早出現(xiàn)于西漢早期的賈誼作品中,在他的《鵩鳥賦》中,其行文大致為規(guī)整的“四言”句式。較賈誼稍晚的司馬遷,其文章《悲士不遇賦》則通篇使用“四言句式”,之后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則將四言句式發(fā)揮到了極致。除此之外,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二京賦》、以及東方朔的《答客難》等文章中一定程度上使用了“四言句式”。以“四言”為重要特征的《天問》句式對漢賦的影響,從時間上來看是由西漢至東漢末,騷體賦、散體大賦和抒情小賦無不受其影響,這對賦體文學的形成與發(fā)展更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此,四言句式成為賦體文學的重要句式之一。
劉勰在《辨騷》中的稱贊是熱情洋溢的,劉勰以為,從文學的發(fā)展歷程來看,楚辭是繼《風》《雅》而郁起的“奇文”,認為楚辭“氣往轢古,辭來切今,驚采絕艷?!痹诔o中,作者以其曠達的旨趣、高潔的才情、高尚的情志、奇?zhèn)サ膬热萑趨R出一篇篇文章,郎麗、綺靡、惠巧、耀艷都是他的特色,感情上天入地、壯闊激越,表達方式也是酣暢淋漓,無太多拖沓的情感表達,大多直抒胸臆。因此我們常常以江山無盡喻屈原思想的高深,盡管屈原被發(fā)行吟,形容枯槁,但在《天問》中我們感受到了其驚才風逸,壯志煙高的氣格,被其深厚的情感所撼動,然而,《天問》已經明顯帶有某種論事說理的傾向,這是與之前的文章不同的地方,這則是需要我們注意的。
詩歌的開始,天傾西北、地限東南等等以提問的方式對廣闊的宇宙進行思考與提問,既有文學色彩,又極具邏輯思辨意義?!短靻枴返暮蟀耄娙税压P觸從廟宇之上寫至人間常態(tài)。但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歷史中奸佞誤國的現(xiàn)象被強調,腐朽的統(tǒng)治者階層、紅顏禍水的影響,都為禍國殃民的行徑,需提高警惕心理,整篇文章作者始終圍繞著希望君主能夠“舉賢授能,遠離佞臣”的主旨來展開敘述,對于戕害百姓及正統(tǒng)的行為表示不滿,且望國君能以史明鑒,從歷史教訓中汲取正確的治國之道,使楚國衰敗的歷史局面得以重振,同時,《天問》中理性精神是其篇章內核,全文散發(fā)著思辨的魅力,且借古往今來歷史中的成與敗來勸諫君主、規(guī)勉后人。
屈原作品當中比較特殊的一類當屬《天問》這種明顯帶有論事說理傾向的作品,騷體賦中的一類主題常常是以抒寫賢人失志,表達他對光陰逝去,而自己壯志難酬的無奈,同時,亦會傾吐自己的懷才不遇與憂愁憤懣。但《天問》在文學史中可被認為嶄新的一筆就在于文中對天下萬物生生不息的變化、福禍相依的辯證關系有著極為深入的思索,正邪、美丑彼此相輔相成。從賦史上看,劉勰曾稱贊賈誼的《鵩鳥賦》致辯于情理,當屬一篇較為體制健全的哲理賦,被劉熙載《賦概》稱為“思勝于辭”的作品,文中的情理交織,重在言理的特征也可看作是對《天問》論事說理傾向的吸收融合,體現(xiàn)了漢賦對屈原《天問》中理性精神的繼承與借鑒。
參考文獻
[1]周振甫:《文心雕龍》,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
[2]王厲器:《史記注譯》,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介紹:段妮來,湘潭大學文學院17級古代文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