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汝斌 黃靜 倪昌雯 王敏華 黃玲
[摘要]目的:探討應用局部皮瓣修復外眥缺損的方法及效果。方法:使用局部皮瓣修復外眥部皮膚缺損10例,創(chuàng)面面積約l.2cm×1.2cm~2.6cm×3.3cm。根據(jù)創(chuàng)面位置及大小,分別選擇推進皮瓣、菱形皮瓣、Burows楔形皮瓣、皮下蒂風箏皮瓣方法進行修復。結果:10例患者皮瓣均完全成活,術后隨訪6個月~3年,其外觀形態(tài)良好,效果滿意,腫瘤無復發(fā)。結論:修復外眥部皮膚缺損時,選取合適的局部皮瓣,并注意保持和恢復外眥美容單位的完整性,可取得良好的形態(tài)與功能效果。
[關鍵詞]局部皮瓣;外眥;基底細胞癌;皮膚缺損;美學修復
[中圖分類號]R62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8-6455(2019)08-0025-03
眶周惡性腫瘤中,以基底細胞癌最多見,外科手術徹底切除是首選[1-2]。外眥部皮膚較薄,范圍狹小,涉及多個美容單位,輕微的牽拉致外觀畸形會影響患者容貌,功能與美學的重建是外眥缺損修復的一個難點[3]。根據(jù)缺損創(chuàng)面的具體情況合理設計不同的局部皮瓣進行修復尤為重要。2012年-2017年筆者科室使用局部皮瓣修復外眥基底細胞癌切除后皮膚缺損10例,術后效果理想。現(xiàn)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收集2012年2月-2017年12月筆者科室外眥基底細胞癌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6例,女4例;年齡48~60歲,平均56歲;本組患者術前均于筆者醫(yī)院病理科取活檢病理檢查確診為基底細胞癌;病灶均位于外眥部,切除病灶后形成的創(chuàng)面面積為1.2cm×1.2cm~2.6cm×3.3cm。
2? 手術方法
2.1 術前評估:術前完善肝腎功能、心肺功能評估及血常規(guī)、傳染病等常規(guī)檢查,排除手術禁忌證。
2.2 術中操作
2.2.1 腫瘤切除術:手術均在0.5%~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下完成。因術前病理確診基底細胞癌,切除范圍均以腫瘤邊緣為界擴切5~8mm,同時術中做快速病理切片,明確腫瘤組織在切緣及基底部無殘留。
2.2.2 皮瓣設計:明確腫瘤切緣和底部是否有腫瘤組織殘余,如陽性,則應進一步擴大切除,再次送病理確認。腫瘤組織完全切除后,缺損面積較小或皮膚松弛,創(chuàng)面預閉合無明顯牽拉畸形者,于切緣皮下游離形成推進皮瓣,原位縫合。創(chuàng)面較大者,根據(jù)皮膚缺損的大小、形狀、周圍皮膚的松動性及所涉及的頭面部美容單位的區(qū)域,個體化分別設計菱形皮瓣、Burows楔形皮瓣、帶眼輪匝肌蒂風箏皮瓣方法進行修復。皮瓣設計原則:創(chuàng)面閉合線和附加切口線與皮紋方向及美容單位的交界線相順應,盡量將切口在外眥延長線上使術后切口瘢痕隱蔽。術后酌情放置引流,適當加壓包扎。
2.2.3 術后隨訪:所有患者術后密切隨訪3年,如有復發(fā)及早手術,必要時聯(lián)合ALA-光動力治療。
3? 結果
3.1 術后一般情況:本組10例患者術后皮瓣均一期成活,采用局部游離形成推進皮瓣修復2例,局部鄰位皮瓣修復8例,其中眼輪匝肌帶蒂皮瓣4例、Burows推進皮瓣2例、菱形皮瓣2例。術后隨訪6個月~3年均未發(fā)生外眥部及附近組織器官明顯畸形?;颊邔π迯秃笸獗{區(qū)的外觀滿意,瘢痕不明顯,功能良好,隨訪過程中未見腫瘤復發(fā)。
3.2 典型病例
3.2.1 病例1:男,57歲,皮損4年,大小1.6cm×2.0cm,擴切后創(chuàng)面2.6cm×3.3cm,考慮到患者皮膚松弛,皮膚活動性好,在上下切緣廣泛皮下游離形成推進皮瓣,原位縫合,適當修剪“貓耳”,其間為緩解張力,下切緣皮瓣真皮與眶骨骨膜錨著固定2~3針,術后縫合線在外眥延長線上,不影響瞼裂。修復前后效果見圖1~3。
3.2.2 病例2:女,54歲,皮損6個月,大小0.6cm×0.8cm,擴切后創(chuàng)面1.6cm×2.0cm,外眥延長線上切取帶眼輪匝肌蒂皮瓣,旋轉180°修復。術前和術后1個月效果見圖4~6。
3.2.3 病例3:女,64歲,皮損7個月,大小0.8cm×1.0cm,擴切后創(chuàng)面為2.0cm×2.2cm,眉弓上緣設計Burows楔形皮瓣修復。手術即刻效果見圖7~9。
3.2.4 病例4:女,72歲,皮損11個月,皮損大小1.2cm×1.2cm,擴切后創(chuàng)面2.3cm×2.2cm,改良菱形皮瓣修復。修復前后效果見圖10~12。
4? 討論
眶周惡性腫瘤以基底細胞癌的發(fā)病率為最高,約占眼瞼惡性腫瘤的86%[4],而基底細胞癌惡性程度相對較低,侵襲性較差,一般腫瘤與正常組織界限也較清晰,手術切除仍然是基底細胞癌治療的金標準[5]。
外眥是眶周基底細胞癌高發(fā)部位,因其解剖部位特殊,皮膚較薄,范圍狹小,涉及多個美容單位,手術切除后創(chuàng)面常累及上下眼瞼,修復時需注意美學修復[6]。對于外眥面積較小創(chuàng)面可局部游離直接縫合,稍大創(chuàng)面勉強直接拉攏縫合時,過多的牽拉可使上下眼瞼變形,致兩側瞼裂不對稱,影響美觀,理想的修復原則在修復效果相同或相近的前提下,能直接縫合修復時,不用組織移植修復;能用眼瞼自身組織修復時,不用其他組織移植修復;能用局部皮瓣修復時,不用遠位皮瓣修復[7-8]。
常用于眶周皮膚軟組織缺損重建方法包括全厚皮片移植、島狀皮瓣、局部滑行皮瓣、眼輪匝肌蒂皮瓣法等[9]。全厚皮片移植是修復眼瞼組織缺損的經(jīng)典術式[10],但皮片移植可能出現(xiàn)因皮片與周圍色澤、質地、彈性的差異,術后伴有色素沉著、皮片收縮且術后“補丁”樣外觀,攣縮嚴重可能導致眼瞼畸形、功能異常等缺點[11-12],難以達到理想的美容效果。另外供皮區(qū)造成身體第二部位的不必要創(chuàng)傷,一般不作為首選。在這種情況下,為充分利用正常皮膚,減少瘢痕,使用相鄰或相近皮膚組織進行修復,其結構、色澤、質地較接近缺損組織,可取得較好的美容效果,因此局部皮瓣的靈活運用是眼瞼缺損修復的最佳選擇[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