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含
荷蘭著名畫家約翰內(nèi)斯·維米爾創(chuàng)作了《戴珍珠耳環(huán)的少女》《倒牛奶的女仆》等一系列名作,但他最鐘愛的還是《繪畫藝術》,又稱《畫室里的畫家》。這是維米爾繪畫創(chuàng)作中戲劇性的一幅,它的畫面不像是平常的家居生活,而是一幅布景。這幅完成于荷蘭藝術黃金時期的杰作,將維米爾的繪畫技巧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在20世紀時更成為人們崇拜的對象。不過,它最初是作為“廣告”誕生的。
17世紀的荷蘭,繪畫藝術蓬勃發(fā)展。新一代的收藏家取代了貴族和教會,成為藝術品最主要的消費者,這些人對圣經(jīng)或神話主題并沒有多大興趣,他們想在畫作中看到自己。于是,描繪一般民眾日常生活的畫作突然間炙手可熱,隨之而來的是畫家間激烈的競爭。
當時的畫家招攬客戶的方式之一就是讓客戶去參觀自己的畫室。在那個市場為導向的時代,維米爾也開始推銷自己,他創(chuàng)作《繪畫藝術》的動機就是做廣告。
為了效果更轟動,維米爾在作《繪畫藝術》時,使其比《戴珍珠耳環(huán)的少女》足足大了四倍,他花了六個月時間,將全部的繪畫技巧灌注于創(chuàng)作之中,并決定一生不出售這幅畫,可見這幅畫的重要性。
不過,維米爾也不只是為吸引鑒賞家及客戶,在畫作中,他利用暗示的手法而非對整個物體的描繪,給觀者留出想象空間,最終讓觀者自己用眼睛去完成繪畫。這幅后來被收藏在維也納國立美術館的作品,完美到讓人忘了它是用顏料繪制而成。站在作品前,你幾乎能呼吸到畫中房間的空氣,感受到清晨凜冽微風的吹拂,畫面后方的地圖呈波浪狀,看上去仿佛在微微移動,而畫中神秘的女孩似乎在晨光中發(fā)亮。
此外,畫作還有更深層的寓意。畫中的神秘女孩身穿藍衣外套,頭戴桂冠,手中的書本和喇叭使她不堪重負,她平靜的神態(tài)與環(huán)境的深度呼應,營造出一種與世隔絕的距離感?!肮鸸凇薄袄取?書籍”,單純的符號形成了特殊的繪畫語言。
1950年,一名法國藝術評論家在《圣象學》中找到了線索。這部為17世紀藝術家繪制歷史人物提供依據(jù)符號的字典中,記載了歷史女神的裝束和特點:她頭戴桂冠,拿著一支小喇叭和一本書。桂冠象征榮耀和永生,喇叭象征名譽,書則隱喻豐富的歷史。于是,在維米爾完成《繪畫藝術》300年后,畫中的模特身份終于被確認,她就是歷史女神克萊奧。
作完這幅畫后,維米爾雖然一度默默無聞,但19世紀的攝影術使人們重新發(fā)現(xiàn)維米爾作品的魅力?!独L畫藝術》的聲譽與日俱增,到了20世紀,更是成為人們崇拜的對象,成為維也納最珍貴的一幅作品,
不過,聲名的遠播也招致了《繪畫藝術》命運的轉折,甚至引發(fā)了一場爭奪戰(zhàn)。
1938年,德國吞并奧地利,希特勒對藝術的熱愛已走火入魔,此時的維也納無異于一座等待他大肆掠奪的藝術寶庫。希特勒對于藝術的看法十分偏激,他視現(xiàn)代主義的繪畫作品為道德的淪喪,但認為維米爾的作品體現(xiàn)了所有繪畫的崇高理念,對此,他的副手赫爾曼·戈林也深表贊同。雖然希特勒對《繪畫藝術》聞名已久,戈林卻打算買下來據(jù)為己有。
戈林的計劃注定無法成功。就在戈林打算私自購買并把畫作帶出維也納時,維也納政府向希特勒求援,表示這是重要的藝術瑰寶,一定要留在維也納,并申請將它收藏在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希特勒似乎被說服了。令人大跌眼鏡的是,1943年,54歲的希特勒宣布了他的計劃。在一本名為《人民藝術》的小冊子中,希特勒被塑造成日耳曼藝術的拯救者,而《繪畫藝術》則刊印在冊子的封面。
在希特勒的設想中,故鄉(xiāng)林茲應設立巨大的文化中心,藝廊中會掛滿藝術杰作,其中許多是從被占領的國家和家產(chǎn)充公的猶太人家族中掠奪而來。維米爾的《繪畫藝術》將會是文化中心的重要展示品,畫作所承載的內(nèi)容——歷史、盛名、榮譽、勝利,對希特勒而言別具意義。
同年,希特勒最心愛的畫作面臨了新的危機,盟軍的轟炸行動重創(chuàng)慕尼黑,戰(zhàn)爭結束后,慕尼黑有一半成為廢墟,8000件藝術作品被移至礦坑,《繪畫藝術》就在其中。希特勒死后,他成立巨火畫廊的夢想也隨之破滅,盟軍進入礦坑展開歸還畫作的艱巨任務?!独L畫藝術》在1945年11月歸還給奧地利,此后‘直在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展出。
對于17世紀的人們而言,《繪畫藝術》以沉默的語調述說著歷史,而對于現(xiàn)代人,它則是一幅可以自行解讀去完成整個故事的“劇照”。它時時刻刻都具有多層次的意義,面對這幅杰作,你看到了歷史女神克萊奧,同時也看到一位頭戴桂冠的少女;你看到維米爾坐在畫前,同時也看到所有正在創(chuàng)作的畫家;你將這幅畫視為單純的作品,但你也知道它代表的就是“繪畫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