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顯斌
禪位在堯舜禹時代,是美談,是盛舉。那時,帝王年老了,覺得自己精力不行了,就找一個能力好的、深得民望、智力出眾的,將帝王之位傳給對方,這樣能夠讓自己的美政繼續(xù)進行。這是百姓的幸運、民族的幸運,也是國家的幸運、歷史的幸運。在大理,就出現了這樣的現象,而且,皇帝禪位,黃袍換袈裟,去當了和尚。其中秉義皇帝段素隆最具代表性。
段素隆接掌大位前,大力皇帝即宣肅帝段素廉有個兒子,名叫阿統。這人什么壞事都做,最主要的是,“公然白日宣淫”。段素廉很生氣,于是和大臣高相國商量,將阿統關押起來,每日只從墻洞給他塞一些飯食。阿統這樣跋扈的人,什么時候受過這樣的待遇,心里當然很窩火,于是病了,然后雙腳一蹬就死了。
段素廉還有近脈傳人,名叫段素真,是阿統的兒子,也就是段素廉的孫子,可“素貞年幼”,還沒有能力接管帝位。段素廉就將眼光掃向了家族子侄,最終選中侄子段素隆。
《段氏傳燈錄》記載:“秉義,素廉侄,精武善文,深得素廉重任,做事慎重。”秉義是段素降稱帝后的年號。也就是說,段素隆精通武藝,至于一陽指,還有六脈神劍,那是絕對不會的。但是,刀槍劍戟,輪動如飛,騎馬射箭,是他的強項,文采也出眾,下筆成文,錦繡滿篇,云煙滿紙。段素廉覺得,這個侄子能擔當重任。于是,他和高相國商量,讓段素廉做了太子。
此時,大理權臣高氏的權力已很強大,“高氏相國世系”,已成為規(guī)則。
在段素廉時代,高相國插手了兩件事情,一是廢黜阿統,另一件是確定段素隆做皇位繼承人。由此可見,此時,高相國已經成為一個地地道道的權臣了,高氏已經在朝廷具有極重的分量。
段素隆登基,是在1022年。他在位也就四年的時間,對一個政治人物而言,四年時間眨眼就過去了,不一定能做出明顯的政績。但是,史書上說,段素隆“日夜操于國事,段氏漸強”。在他的手里,大理國勢繼續(xù)攀升。還有一樣也在暗睛改變,就是段氏皇權的力量在悄悄回升。
有一事可以證明,段素隆非常得人心。換言之,他很可能在和高氏暗中進行角逐。角逐的方法,就是聯合其他大臣,虛心待人,和大臣平易結交。也因為這樣,他的威望超過了過去的幾代皇帝,大臣們都紛紛靠攏他,以致后來,他禪位出家的時候,新任皇帝段素真急了,哀求他道: “阿叔精武,國中諸官,軍將隨叔出家,國中萬一有事靠誰?”也就是說,大臣們都自愿拋棄富貴和權力,紛紛披著袈裟隨他出家,大理國朝堂上,竟然出現權力真空。段素真擔心這樣一來,自己會成為光桿皇帝,敵人打米,無人抵御。
段素隆如此高的人望和氣場,是大理皇族的福氣。如果繼續(xù)這樣,憑借著大臣們的支持,段素隆會慢慢將皇家丟失的權力再爭取回來。高氏那種“主賞罰,政令皆出其門”的情形,也會一去不復返。
這四年,大理國內外,一片風平浪靜。但是,這四年里,大理朝廷內部一定是暗濤洶涌、激流翻滾。因為,一場爭奪權力的斗爭,正在一片平靜中悄悄進行著。
段素隆一步步走近大臣,走近民問,成為一個標準的親民皇帝。大臣們則紛紛離開高氏相國的權力磁場,靠攏段素隆,進入他的政治磁場里。段素隆在睛睛行動,高氏相國也在行動著。他當然不可能親自出手,那不是一個老牌政壇人物的做法,也不符合他的身份。他的做法就是找一個人做槍,刺向段素隆,讓段素隆沒有反擊之力。這個人就是已經慢慢長大的段素真,當然,還有段素廉的皇后、段素真的祖母。
這樣,段素隆的奪權計劃就中途夭折了,他不得不放棄,最終遁入空門。
阿統死后,兒子段素真還很小,爹沒有了,成了一個孤兒。這一點是段素廉和妻子的心病,也讓他們內疚。這個孩子沒爹,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從此,“素廉之妻撫統子素真”。祖母祖父對孫子本來就有一種天然的疼愛,再加上孩子父親死了,還是死在自己的囚禁中,因此,段素廉夫婦對段素真更加疼愛。段素真很聰明,“幼警敏,識人意表”,很懂祖父祖母的心事,也很討祖父祖母的歡心。
段素廉死后,段素隆登基,執(zhí)掌大理。
四年在不知不覺中過去,段素真慢慢長大了。他想,如果自己的爹不被廢黜,這個皇位遲早也是自己的。現在,這些都成了自己叔叔的,將來也一定是叔叔的兒子接班,掌管大理王朝。他的心中充滿著不平衡。他的祖母心里也充滿了不平衡,“憐素真不得立”,能夠讓人理解,這是親情促使的,畢竟段素真是她一手帶大的親孫子??墒?,接下來的事情就讓人不理解了,這位老太太拿著這件事暗示高相國,想讓段素真接管國君的位子。
要知道,無論是囚禁阿統,還是扶立段素隆,高相國都是參入其中的,都是大力支持的。這點,段素廉的妻子是知道的。按照正常想法,此時,她最不應該去尋找的同盟,就是高相國。因為,按照邏輯推理,罷黜阿統的人就是阿統的政敵,就是阿統兒子段素真的政敵。段素真登基,能不報復嗎?高相國即使是權臣,不怕報復,可是,那也得時時提防著,睡覺也得睜一只眼睛。
可是,段素真的祖母去找了高相國,這說明,雙方已經心有靈犀了,都找到了利益共同點,于是,聯起手來。
段素真有人在幕后支持,人前背后地散布怨言道:“吾父雖故,位當屬孫,阿叔居之而國理何在?”段素隆聽了一笑,當作小孩子的話。可是,一個人的出現逼迫他不得不退位,脫下帝服,穿上僧袍,走入寺廟。這個人就是高相國。
這天,高相國悄悄來拜見段素隆,瞅著沒人在場,告訴了段素隆一件事情,就是段素廉的妻子認為,段素隆應該知足了,應該將皇位禪讓給段素真了。這是一種態(tài)度,是一種赤裸裸的逼官。
高相國說這話的時候,就是在表明,我已經不支持你了,已經和段素真站在了同一陣線上?,F在,何去何從,你自己選擇吧。
段素隆是什么樣的人?當然聽出高相國的言外之意了。他也清楚,高相國和自己攤牌了。四年前,他是支持自己當國君的;現在,他顯然改變了主意,他感到了自己的威脅,想把自己剔除出局。而且,他的對手現在不是高相國一人,還有段素真,還有段素廉的妻子。他有翻本的機會,但是,那個機會將是用流血解決,很有可能會引發(fā)戰(zhàn)爭,引發(fā)戰(zhàn)亂。尤其是骨肉相殘,他不忍心看到。
于是,他決定禪位。他的禪位時間,是在1026年。
段素隆禪位,做得光明磊落,從這點來看,他算得上一個英雄人物,襟懷坦白,沒有陰謀,沒有暗算。他將所有大臣召集起來,告訴大家: “吾受先帝之托,今阿真已懂事,將于六月還位阿真?!彼f到做到,到了這一天,果然禪位,然后去了無為寺,出家為僧,法號梵通。
同時,跟隨他一起去的,有大批的文臣武將,所以,在《射雕英雄傳》里,南帝有漁樵耕讀四人,或是將軍,或是都督,或是宰相,名稱雖然不符合大理國官名,但是,這樣的故事并非空穴來風,是有事實依據的。
段素真見了很操心,拉著已經和自己化敵為友的叔叔的手哀求,讓他留下一些得力的人,這樣,敵人打來,也好應付。段素隆拒絕了,因為這些都是自己的心腹,怎么能留下來?但是,他答應了段素真,將來如果真的出現外敵入侵的事情,“許以和尚遇國有事,將效南詔扶國保民”。這樣一來,段素真才放心了,登基稱帝。
段素隆走的時候,為什么要將自己的心腹帶走,幾乎讓朝堂一空,他這樣做究竟是在拆段素真的臺,還是另有目的?
這絕非拆臺。他這樣做是想將自己的心腹保護起來。在四年的帝王生涯中,這些人都投靠他,和高相國為敵。他在位的時候,高相國不能把這些人怎么樣。但是,他禪位后,一切就很難說了。因為,這些人從某方面說,是段氏忠臣,是高氏奪權的攔路石。他將這些人帶走,去做了和尚,跟自己在一起,高相國就是想下手,也沒機會。
從朝廷大局考慮,他也必須帶走這些人。這樣一群武士,武功嫻熟,刀快劍利,鐵血飛揚,再輔以段素隆的威望,還有禪位帝王的身份,是一股很強大的政治和軍事力量:在平日,大家練武誦經,擊鼓敲鐘,做一個地道的和尚。在戰(zhàn)爭發(fā)生的時候,這些人就可以走上戰(zhàn)場,成為將軍,帶著大理軍隊殺敵報國,建功立業(yè)。即使沒有戰(zhàn)爭,處于和平時代,這些人也是一支震懾敵國的力量。這是次要的,最為主要的是,可以對高相國形成一種極其強大的震懾力:你最好不要有什么篡權奪位或者弒殺君主的舉動,否則,我就不客氣了。
無為寺位于蒼山蘭峰東麓,就在大理都城旁邊,如果要行動,那是指顧之間的事情,高相國甚至來不及調動外面的軍隊,這里的武僧就已經到了宮廷。所以,他等于是段素真的一支御林衛(wèi)隊,時時在保護著段素真。
這支隊伍還有一用,就是保護段素隆。
段素隆做和尚后,“喜游學”,也是在游歷江湖中,他遇見了另外一個武林高手——圓贊。圓贊是一個苦行僧,屬于中原的金陵人,有很強的能力,“學瑜珈、唯識諸禪,間摹吳道書而得其神”,不但禪理高深,而且擅長書法,羊毫蘸墨,字畫如鉤。
但段素隆最看重的不是這些,而是他的武功,“擊技超群,而聘為武師,傳技八百羅漢兵”。而且,圓贊的教導和訓練,不是一天兩天,而是進行了整整24年,這里的官員,還有他們的子弟,都跟著圓贊學習武藝,這些人都成了段素隆的部屬。他們對外成為震懾敵對國家的力量,對內成為制衡高氏政權的力量。
段素隆禪位了,但是,他沒有放棄自己最初的志向,一直為著大理國的強大而努力,一直堅持著,雖然身在佛界,心卻時時刻刻在大理宮廷。他答應段素真的話,即“遇國有事,將效南詔扶國保民”的諾言也一直履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