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較長一個時期,中東地區(qū)的復雜形勢不會改變,甚至霍爾木茲海峽有供應中斷的可能性。建議我國政府保持戰(zhàn)略定力,切不可“因噎廢食”,撤出中東市場。
陸如泉專欄
中石油集團國際部綜合處處長、教授級高級經濟師
6月13日,兩艘油輪在中東地區(qū)戰(zhàn)略要地——霍爾木茲海峽阿曼灣附件遭遇襲擊并發(fā)生爆炸。在此之前,5月12日,4艘商船在阿聯酋領海附近的阿曼灣、富查伊拉港口以東遭遇“破壞行動”,其中2艘為沙特油輪。
如此頻繁且嚴重的油輪襲擊事件,引發(fā)了全球對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的極大關注。
我們不禁要問,這兩期油輪遇襲爆炸事件到底是誰制造的?是同一行為主體所為還是各有其人?這兩起事件,特別是6月13日這起更為嚴重的事件,會把中東再次拖入戰(zhàn)爭的悲慘境地嗎?關于是誰干的,其實有兩種可能:要么是伊朗及其同盟者,要么是美國及其同盟者,其他的行為體是無意去攪和這趟渾水的。
先說說伊朗及其同盟者“犯事”的可能性。伊朗有同盟者嗎?當然有!敘利亞政府、也門胡塞武裝、黎巴嫩真主黨以及伊拉克什葉派等都是伊朗的小兄弟。綜合各方面信息以及筆者的研判,6月13日的這起油輪襲擊爆炸,伊朗親自“操刀”的可能性較高。有一些跡象可佐證,比如使用附著(吸附式)水雷搞爆炸,這種方式在伊朗革命衛(wèi)隊過去的海外行動中用過。個人感覺這是一種比較典型的伊朗式襲擊。而且,還可以進行一些推理:美國、沙特、阿聯酋、科威特、伊拉克等都是要維護波斯灣石油通道安全的,是不希望阿曼灣及霍爾木茲海峽發(fā)生嚴重甚至“供應中斷”的風險的。
再說說美國及其同盟者“犯事”的可能性。也就是,美國和沙特、以色列等國策劃并制造這次事件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其實是存在的。當下的中東及波斯灣形勢是,伊朗在各方面表現得理智甚至忍耐,處處小心翼翼,生怕被對手抓住把柄。這種情況下,已開始陳兵(美國航空母艦已陸續(xù)抵達波斯灣及附近海域)波斯灣的美國及其盟友想挑起事端、尋找一個可以打擊伊朗的“借口”,就是自己干件壞事,然后嫁禍于伊朗,逼迫伊朗出手。
油輪再次遭襲,給波斯灣及霍爾木茲海峽的石油運輸再次敲響了警鐘。如果災難突然降臨,面對著“中國原油進口量的近一半來自波斯灣地區(qū)”的現實,我們應該怎么辦?
政府層面,考慮到今后較長一個時期中東地區(qū)的復雜形勢不會改變,甚至有惡化的趨勢,建議我國政府還是要保持戰(zhàn)略定力。一是不要貿然對中東進行軍事、政治、人文等方面的戰(zhàn)略性投入。還是本著“經濟合作為核心”的原則,為企業(yè)參與中東地區(qū)的投資、貿易、運營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此外,可以提供必要的“公共產品”。比如在高風險水域、海上通道,理直氣壯地為中國企業(yè)護航,保障國際航道的安全。二是加大原油戰(zhàn)略儲備力度,利用當前處于中低位震蕩的有利時機,進一步加大原油的儲備,未雨綢繆。三是推進我國原油進口多元化,把中亞俄羅斯、非洲和拉美地區(qū)作為未來一個時期拓展我國油氣進口渠道的重點地區(qū)。四是做足應對霍爾木茲海峽突發(fā)“供應中斷”的預案。
企業(yè)層面,要本著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的原則,加強對中東地區(qū)各種地緣政治、政局等方面的風險研判,做好做足情景規(guī)劃,設置不同情景下企業(yè)的應對預案,并勤加演練。更重要的是,要抱團取暖、搭船出海甚至可以聯合美國和西方的合作伙伴,共同分擔、理智應對。千萬不能“因噎廢食”,感覺中東地區(qū)風險居高不下,就有了觀望甚至撤出中東市場的打算。畢竟,中東地區(qū)在能源合作、基礎設施建設、金融合作等方面的潛力,于中國企業(yè)而言,依然是不可忽視、不可替代的地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