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美]馬賽厄斯·德普克
[美]法布里奇奧·齊利博蒂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沒有人天生是父母,當孩子降臨,嬰兒床、學區(qū)房、升級考、興趣班……卻無師自通
*童年寬松的父母,為什么紛紛開始“推娃”?是愛,是對未來的恐懼,還是不甘落后之心?
*孩子,變得越來越“昂貴”;教育,投入多少才算夠?
從美國到中國,無論富裕抑或貧窮,不管男孩還是女孩,世界各地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快樂成長,有所成就。然而,他們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方式卻是千差萬別。美國和中國的父母越來越權威、專斷,“育兒戰(zhàn)爭”日益激烈;而北歐的父母相比之下更為寬容。這種轉變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從中世紀到現(xiàn)代社會,從美國、英國、北歐到中國和日本,本書跨越了時間與空間,研究了經(jīng)濟激勵和約束如何影響不同國家的育兒習俗,以及什么才是好的教養(yǎng)方式。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實現(xiàn)機會平等和教育公平,幫助孩子立足未來是所有人的共同愿望。
(套裝全8冊)
作者:[美]史蒂夫·馬丁 等 著
[芬]埃西·金皮邁基 等 繪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孩子在不同成長階段不同時期,都有美好的愿望和夢想。角色的扮演是實習夢想+有效的手段。這套書分為不同主題,經(jīng)過嚴格編排,內(nèi)容循序漸進,適合5+小朋友閱讀學習,家長提供一些指導。豐富的科學知識,有趣的小任務;配有思維導圖海報、紙板模型和游戲棋;在通關升級的游戲中,不知不覺養(yǎng)成專業(yè)的職業(yè)素質(zhì)。
作者:葉壯
出版社:湛廬文化
浙江教育出版社
《21招,讓孩子獨立》針對孩子心理養(yǎng)育問題,提出要抓住0~6歲孩子獨立性養(yǎng)成的關鍵時期。百萬家長信賴的育兒心理專家葉壯老師,結合大量心理學前沿學術研究成果和多年親子教育研究經(jīng)驗及親身育兒經(jīng)歷,提煉出一套幫孩子建立獨立資本的完整體系,針對當下社會普遍性的養(yǎng)育難題,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為所有遇到養(yǎng)育困境的家長提供參考和指導。
作者:詹姆斯·R.道迪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作者是斯坦福大學的一名著名的神經(jīng)外科醫(yī)生,他把這本書當作自己的回憶錄,書中的主人公就是小時候的他。
我們誰都無法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更沒有父母能保證孩子一生不遭遇逆境。在人生中大腦可塑性最高的時期,教會孩子訓練自己的思維,塑造對世界及他人的態(tài)度和看法,從而幫助他們擁有抗逆力和讓自己幸福的能力,這正是我們能給孩子最有價值的禮物之一。
作者:龍應臺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lián)書店
在《孩子你慢慢來》出版十五周年之際,三聯(lián)書店推出全新簡體版:大開本彩色印刷,精美呈現(xiàn)數(shù)十幅龍應臺私家珍藏照片;特別收錄龍應臺的孩子:少年華飛、青年華安在該書出版十周年時所撰的跋——看華文世界最受矚目的女性,原來她是這樣做媽媽的。
(周國平經(jīng)典散文作品集)
作者:[美]威廉厄姆著
出版社:江蘇教育出版社
這是一本關于認知心理學的普及讀物,也是一本教育心理學的入門書籍。書中的許多觀點新穎而深刻。作者認為,大腦不是用來思考的,它的真正作用在于使你避免思考。雖然人類生來就具有好奇心,但我們不是天生的杰出思想者,除非認知環(huán)境符合一定的要求,否則我們會盡可能地避免思考。作者指出,學生是否喜歡學校,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校能否持續(xù)地讓學生體驗到解決問題的愉悅感。
作者:[美] 莫提默·J.艾德勒
查爾斯·范多倫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每本書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為一個分析閱讀的讀者,責任就是要找出這個骨架。一本書出現(xiàn)在面前時,肌肉包著骨頭,衣服包裹著肌肉,可說是盛裝而來。讀者用不著揭開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來得到在柔軟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一定要用一雙X光般的透視眼來看這本書,因為那是了解一本書、掌握其骨架的基礎。不懂閱讀的人,初探閱讀的人,讀這本書可以少走冤枉路。對閱讀有所體會的人,讀這本書可以有更深的印證和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