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綠
你是否會這樣責怪你的小孩:“哪有你這樣趴在地毯上寫作業(yè)的?你就不能把背挺直,老老實實坐在桌子邊寫嗎?”“你看你的書和文具滿桌子都是!學習環(huán)境要整潔有序,學習效率才會高。”“我跟你說過多少遍了?難道都是耳旁風!”
事實上,他們可能的確聽到了你的質(zhì)問,但不明白為什么要按照你說的來做,因為每個人的學習模式千差萬別,父母覺得最合理、最廣為接納的學習模式未必適合孩子,卻給孩子貼上“不聽話”“不認真”的標簽。既不能按照自己喜歡的模式來學習,又被無端地加以指責,孩子的學習動力自然斷崖式下降。
所謂學習模式(Learning Style),是指能夠使個人達到最佳學習狀態(tài)的方式,它顯示了每個孩子的個體差異性,也是自古以來人們提倡“因材施教”的根源所在。父母如果能夠發(fā)現(xiàn)孩子的學習模式,并幫助他們使用其長處,就能夠有效提升孩子的學業(yè)表現(xiàn)和個人自信。
孩子的學習類型是怎樣的
神經(jīng)語言學專家瓦特·B.巴比和雷蒙德·H.斯瓦辛,提出了3種常見的學習類型:視覺學習型、聽覺學習型和動覺學習型。
每個人都有不同偏好。視覺學習型的孩子偏重于通過看和觀察、運用視覺想象來學習,喜歡閱讀、看影視作品、關注圖片表格信息。對他來說,看一遍要比讀一遍記得更準確。他學習的時候,紙筆齊全;上課的時候,會邊聽邊記。我自己就是典型的視覺學習型,如果上課不記筆記,老師講的話就像是從篩子中漏過的水。對此,父母可以鼓勵他用醒目的筆記本寫作業(yè),用顏色鮮艷的文件夾給試卷分類;讓他邊讀邊做筆記,因為做筆記是視覺型孩子的強項;不同的科目或者不同的學習目的制作不同的卡片,隨時可以查閱;用提綱或圖表幫助他預習或者復習,用計算機演示或者操作實驗來幫助他更好地理解知識等。
聽覺學習型的孩子通過聽到口頭說明、讀出聲音進行學習,他愛講故事、跟人聊天、辯論,語言表達能力很強。他要通過大聲朗讀、背誦或多次重復才能真正理解所學的內(nèi)容。面對這樣的孩子,父母可以把事實和日期編成兒歌、快板或以某種節(jié)奏分明的形式,幫助他記憶;讓他大聲朗讀,一邊讀一邊錄音,在復習時聽自己的錄音;讓他把作業(yè)題目講給你聽,或者先把作文口述一遍,這會使他做起來更容易;多用鼓勵性的語言激勵他的學習熱情,因為聽覺學習型的孩子容易接受語言的激勵或打擊。
動覺學習型的孩子身體語言較多,即便是坐那兒聽課,手腳也要動個不停,盡管老師和父母再怎么說“坐著別動”,他也很難遵從,因為他需要通過活動才可以學習和掌握知識。有很多父母可能會因為孩子好動,就懷疑是多動癥而呵斥,沒有給予更多耐心和合理的學習方式來幫助他。如果孩子是這種類型的,父母可以給他提供一個帶夾子的寫字板,把家庭作業(yè)放在上面,一邊運動一邊做;他房間的座椅需要能夠自由滑動;如果他需要記住某些重要信息時,盡量把這些信息和某種身體活動聯(lián)系起來,比如有的孩子會采用蹦樓梯的方式學習,每一級樓梯代表一個單詞或一個歷史年代等;可以給他提供大量玩具、學具,或者在家開辟一個小實驗室,讓他自由地去倒騰。
孩子的認知風格是怎樣的
根據(jù)美國心理學家赫爾曼·威特金(Herman Witkin)的開創(chuàng)性研究,人們吸收、加工和傳遞信息的方式,分為場依存型和場獨立型兩類。
場獨立型的人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構(gòu)成整體的部分上面,能夠注意到具體細節(jié),但可能不知道主題,通常更喜歡那些要求分析能力的課程,如數(shù)學和自然科學等。場依存型的人看到的往往是事物的主要或整體形象,不習慣聆聽具體細節(jié),所以有時會錯過作業(yè)或講課的重要部分,通常會在社會交往中展現(xiàn)優(yōu)勢,善于完成小組作業(yè),對于那些需要寬泛的知識背景的課程感興趣,如語文和歷史等。
如果你的孩子是場獨立型學習者,他的天然傾向就是在一段時間只思考一件事,所以不要打斷他的學習,可以先把要他做的事記在紙上,等他完成作業(yè)后再告訴他。如果一次安排太多的事,會讓他不知所措,但是如果將任務分解成一個個小主題,他會更有效率。
如果你的孩子是場依存型學習者,他的書桌可能會缺乏條理,顯得亂糟糟,而且喜歡拖沓,不愿雷厲風行去做。因此,你想讓他立刻做作業(yè),最好是想辦法“啟動”他,哪怕一開始陪伴、督促他幾分鐘,都可以給他動力繼續(xù)完成任務。
孩子的學習環(huán)境偏好是怎樣的
每個孩子需要的學習環(huán)境是不同的,學習的時間、地點和方式對他們的注意力與學習效率是很有影響的。
從時間來看,一天中,每個孩子都有最佳時間段和最差時間段,他們的生物鐘是不同的,比如有的晚上七八點鐘就開始犯困,有的到夜里11點了還生龍活虎;有的喜歡晚上做功課,有的喜歡早起背書。父母要幫助他們合理安排時間。
從食物來看,有的孩子喜歡在學習時吃點零食、手邊放杯飲料,覺得這樣才有助于思考,很多成年人也有這種習慣,但有的孩子只要吃東西就無法學習。如果父母不把邊做功課邊吃東西看作壞習慣的話,也許會驚訝于孩子學習效率的提高。
從光線來看,有的孩子喜歡柔和的照明,難以忍受光線充足的房間,而有的孩子則需要非常明亮,我女兒一進光線稍暗的房間,就覺得腦袋疲軟不愿學習。因此,并沒有哪種亮度是標準的,要看孩子個人的愛好。
從習慣來看,有的孩子喜歡坐在書桌前寫作業(yè),有的卻喜歡趴在地上寫作業(yè),有的喜歡把作業(yè)本放在墻上站著寫,我女兒就最喜歡坐在地上,披著毛毯或被單寫作業(yè)。對于父母來說,其實只需要問一個問題就可以了:“作業(yè)寫好了沒有?”
從溫度來看,有的孩子喜歡溫度低一些,有的喜歡高一些,否則會影響他們的學習情緒和效率。我自己是稍微冷一些,大腦就會“宕機”,必須要非常暖和,但我女兒一定要冷一些的環(huán)境才覺得更有活力學習。
總之,學習模式雖然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靈丹妙藥,但它可以提供一個有益的認知視角,幫助父母看到孩子的長處,理解他們各自具有的特點,進而建立孩子的信心,幫助其成為成功的終身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