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嫻 陳亞琦 王曦蘭
摘要:城市公共微景觀是對城市碎片化公共空間設計利用,現(xiàn)今國內外在這一方向的發(fā)展仍不平衡,文章對其發(fā)展的歷史及其特征與價值給予歸納,希望其積極因素可以對中國當下的環(huán)境設計,尤其是微景觀設計有所幫助與啟示。
關鍵詞:城市公共微景觀 城市空間 城市景觀
城市的公共空間是城市的公共形象的載體,城市公共微景觀是在這一載體上的比例細微且不均勻分布的“花紋”,其空間實質是城市景觀規(guī)劃中遺漏的零散地塊或閑置區(qū)域,其內容指向是城市人們公共社交模式有著多樣化的需求,收集分析這些零散地塊及人群需求的關系,設計與之相符的特色城市公共微景觀,凝結在一起即新時代的地域文化展示,能夠反過來給城市的公共空間提供選項,改善千城一面的現(xiàn)狀。
一、現(xiàn)代城市公共微景觀的定義與發(fā)展
從宏觀層面來看,城市公共景觀是城市的脈絡與樞紐,起著連接功能、內容補充的實質作用,從中觀層面來看,城市公共景觀是細致劃分內容依附于周邊區(qū)域服務于特定人群的公共開放型空間,那么從微觀層面,城市公共景觀中還存在相較于前兩者而言,碎片化地散落在城市各個角落的小型公共空間,對其加以公共景觀設計和利用就可以被稱為城市的公共微景觀。
1856年,由美國景觀設計學的奠基人弗雷德里克·勞·奧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Olmsted)和卡爾夫·沃克斯(Calbert Vaux)聯(lián)手設計的紐約中央公園(center Park)建成,標志著現(xiàn)代城市公共景觀時代的到來。但此類宏觀尺度的“城市公園”對整個城市居民而言,在空間上和尺度上都存在著距離感,于是中觀尺度的以適應城市體塊的“配套公園”逐步走進人們的生活。然而城市的迅速擴張和城市細部規(guī)劃的不足,粗暴地將城市以塊狀劃分后,還留下連接各個區(qū)塊的交通線路與分散碎片化地小型地塊。這類小型地塊大多閑置或被私人占用,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和社會廣泛的重視,直到1967年,Paley Park佩雷公園(圖1)的建成,一個面積相對341hm2的中央公園只有390m2的袖珍公園,成為了城市公共微景觀的開端。設計師與使用者對這些荒廢地面態(tài)度轉變,使得城市公共微景觀面對不同人群需求和不同地域條件發(fā)展出了多種形態(tài),但其內在結構組合形式主要包括承載交通流線、輔助相應區(qū)塊功能、設置公共設施以及擴大綠化面積等硬件內容和觀賞休憩、活動聚會、文化宣傳等硬件內容的單一或組合呈現(xiàn)。
西方社會的在微景觀方向的各種設計形式屢屢受到關注和支持,如口袋公園,流動公園,帶狀公園,街角公園等等。直至今日熱度還在繼續(xù),2010年始于美國舊金山的停parklet車位公園(圖2)因其創(chuàng)造性地對停車位和街道臨時征用,探索城市街道碎片空間的再利用,獲得了市民以及設計學院的廣泛好評,在當?shù)匮葑兂蔀槟甓鹊拇髮W設計實踐活動,其影響力也相繼傳達到了澳大利亞、英國和日本。而相對而言我國的微景觀興起的較晚,2006年意大利建筑師天柯先生(Francesco Gatti)于上海創(chuàng)智坊入口(圖3)驚訝發(fā)現(xiàn)一塊三角形城市空地赫然在目,于是設計了Kik公園銜接地鐵入口,人流動線以及創(chuàng)造休憩空間。之后掀起了關于城市碎片化空間的設計利用的浪潮:2011年杭州首次在延安路打造口袋公園,2013年北京首次拆違改建微型公園等,至此政府和市民對微景觀的認識與了解正在加深,設計師對于微景觀的設計與實踐活動也在各大城市相繼展開。
二、現(xiàn)代城市公共微景觀的特征與價值
(一)城市公共微景觀與“城市公園”相對比,具備的的特征有:
1.針對性,主要可以從空間設計和目標人群都具有其相對針對性。從空間設計角度,微景觀從一開始就是被閑置或占用的空間再次利用,其周圍空間大多早已落成,這明確了大多數(shù)微景觀的功能方向和空間氛圍基調。從目標人群角度,微景觀空間有限,無需像大型景觀空間一樣做到面面俱到,只需要從空間或時間上解決小范圍人群的某方面需求即可。
2.靈活性,主要可以從空間和時間兩個層面去理解??臻g層面,由于自身空間尺寸的局限又大多有著不同功能的需求,就要求空間功能有著靈活變通的余地,例如從休閑的城市公共座椅空間變?yōu)樯鐓^(qū)集體會議的場所。時間層面,有些微景觀空間甚至整體就是臨時性的,例如停車位公園,先租賃部分停車位做散點實驗,之后保留反響最好的幾個其余的拆除或流動使用。
3.創(chuàng)造性,主要可以從技術和方案的創(chuàng)造性實踐角度去理解。微景觀場地自身條件的劣勢很多時候也其滯留未開發(fā)的原因,如不規(guī)則地塊,高低差地形,陽光照射時間不足,土壤已受污染等各種原因,但這些極端不利的條件恰恰成為設計師們面對極端問題尋找解決方案的技術試驗田和方案試驗地。
4.參與性,微景觀的興建與保留往往是由與使用者的反饋息息相關的,信息的反饋也會及時地被吸收再設計反應在下一次的微景觀設計中。再者,微景觀給予了很多設計專業(yè)學生參與從設計到實現(xiàn)的珍貴學習過程,因為微景觀相對其它尺度的公共空間同樣的類型公園,總造價方面相對低廉,所以很多微景觀設計是由學校發(fā)起的,由學生去設計,也能在現(xiàn)實中實驗其設計方案的合理性。
5.精致性,微景觀成功的關鍵往往在于其對空間設計的細節(jié)處理和受眾情感的照顧。相對于宏觀和中觀尺度的公共空間,微景觀的設計尺度往往精細至近乎室內設計,其觀賞的視角也從城市的天際線拉回到人群的或站或坐的視平線。其室外設施的空間擺放也越發(fā)重視人與人之前的舒適距離和活動距離,整體的氛圍營造也為不同的受眾所左右。
6.互動性,微景觀雖然在空間距離上具備優(yōu)勢,觸手可及??扇绻麅H僅依賴這一優(yōu)勢,而不具備多種的互動方式,微景觀在實踐軸上對于受眾的吸引力往往就不會有所延續(xù),所以很多微景觀實際案例中加入了運動設施和兒童設施這樣的硬件互動,也有些導入了文化或自然探索的不同主題,有了相應的軟件互動。
(二)城市公共微景觀的價值總結
1.從社會問題的解決價值角度,人口城鎮(zhèn)化,密集化,人群構成復雜化后帶來的相應的城市公共設施的不健全,是促使微景觀產生和迅速發(fā)展的內因。城市居民工作生活中對自然環(huán)境的需求得不到便捷化地滿足,而微景觀的對閑置空間的改造利用,針對性地人群設計以及其實施便利的特征使其成為了城市社會問題的探索途徑之一。
2.從環(huán)境設計的學科價值角度,環(huán)境設計的室內與景觀兩個大方向的研究一直以來有著從范圍到設計手法的明顯差距,而微景觀設計是環(huán)境設計的在城市公共景觀方向更加微觀的探索與發(fā)展,是室內外空間設計在設計精密度以及設計手法上比較適合共同研究的空間類型。同時,微景觀的規(guī)模較小,形式多樣,從設計到實施到反饋周期較短,從其已有的大學生項目來看,是設計教育與實踐學習相結合的良好開端。
3.從環(huán)境設計的發(fā)展價值角度,宏觀的城市公共環(huán)境設計所受的影響因素較多,往往是以城市的功能區(qū)塊及文化承載做出宏大的規(guī)劃方案,表現(xiàn)的方式往往體現(xiàn)在城市整體肌理以及城市文化形象,對于生活在城市中某一點的市民來說,空間上距離的不便和細微情感的照顧不周,使得像紐約中央公園這樣的“城市公園”與佩雷公園這樣的“袖珍公園”對比后,每平方米每年的訪客人數(shù)還不及其四十一分之一。像紐約淚珠公園、巴黎第一區(qū)的太子廣場、波士頓郵政廣場公園等城市公共微景觀相繼獲得設計大獎,市民年度喜愛公園等榮譽,正是證明環(huán)境設計這一領域的發(fā)展前景廣闊的佐證。
4.從設計產業(yè)的完善價值角度,城市公園的方案往往面向地是滿足最多的人群的基本需求,整個方案的實施周期較長,多數(shù)需要分階段完成,每一階段的頭與尾的銜接階段可以說是方案的調整契機,可大多數(shù)使用者的反饋并不能在階段間得以考慮采納,使用者大多只能被動接受和適應。而城市公共微景觀的方案針對的人群較集中,資料整理階段對某類使用人群的需求有了集中的了解,方案設計時對解決問題的主次關系早已熟悉,實施中對使用人群的反饋更能短時間內做出調整及運用。而對于使用者來說對某些微景觀的去留有了最直觀的選擇權,參與感加強同時也會產生積極的情感帶入。
三、結語
我國的城市公共微景觀剛剛興起,還存在著諸多的不足,例如在類型發(fā)展方面仍然停留在以小面積休憩與公共設施結合形式的小型公園改造街道景觀的模式存在,內容上沒有展現(xiàn)對應人群的多樣化需求,并沒有發(fā)展出像國外微景觀開創(chuàng)的例如小型音樂公園,互動媒體公園等其他活動類型景觀。近些年國家鼓勵建設的社區(qū)文化中心以及鄉(xiāng)村活動中心,其實是與城市公共微景觀在不同的室內外空間界定下,不同服務人群的范圍下,被設計的封閉式空間環(huán)境,但其利用率據(jù)悉卻不盡如人意,如果能借鑒城市公共微景觀的積極特征和創(chuàng)新設計手法,再結合大環(huán)境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小范圍的時代人文特色,加以設計研究發(fā)展,相信對中國現(xiàn)代社會的城市公共形象和城市公共文化單一現(xiàn)象產生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