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婷 董文婕 張理
【摘要】目的:通過對重慶市某三級甲等醫(yī)院兒科門診超說明書藥情況調查分析,為加強用藥安全的管理,促進藥品合理使用提供依據。方法與結果:抽取該院2018年1-12月兒科門診處方600份,對其中超說明書用藥的原因進行分類以討論。結論:該院處方超說明書用藥較為普遍。應參照說明書合理用藥,降低兒童用藥風險,促進國家對兒童用藥說明書的管理。
【關鍵詞】兒科;門診處方;超說明書用藥
1研究背景
藥品說明書是藥品生產企業(yè)提供的包含藥理學、毒理學、藥效學、醫(yī)學等關于藥品安全性、有效性的重要科學數據和結論,用以指導臨床正確使用藥品的技術性資料Ⅲ,是合理用藥的重要依據,為患者用藥安全起到把關作用。
兒童是特殊群體,用藥需特別謹慎。嚴格按照說明書用藥,不僅能保證兒童的用藥安全,也能減少醫(yī)患矛盾的產生。臨床工作中,醫(yī)院藥品不全,導致醫(yī)生需要使用某藥的附加作用來達到治療目的,說明書適應癥中沒有但可用臨床用藥指南、文獻和教科書作為用藥依據。由于此種行為存在一定用藥風險,如何更好的治療且不造成藥物濫用、不升高藥物不良反應、不造成醫(yī)療糾紛,便成為了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2統(tǒng)計方法與數據分析
2.1超說明書用藥比率
本文采用重慶市某三甲醫(yī)院數據庫,導出2018年1月到2018年12月的所有兒科門診用藥記錄,進行相同處方號合并,每月隨機抽取50份,共600份,1086條用藥信息。列出藥品清單,從藥品說明書內的適應證、年齡、給藥劑量、給藥頻次、給藥途徑和禁忌證6方面判斷是否超說明書用藥(表1),并作分別統(tǒng)計(表2)。
2.2處方年齡段分析
抽取出的本院兒科處方按年齡段劃分,發(fā)現以嬰幼兒(62.22%)為主,用藥記錄情況與之相似(表3)。這是因為相關藥品說明書上所提及低齡用藥的情況較少,醫(yī)生只能根據自身經驗進行用藥判斷。
3討論
3.1超給藥途徑分析
本研究中,超給藥途徑給藥發(fā)生率較高。如氨溴索注射液用于霧化吸入。氨溴索靜脈注射因給藥不便且會引起疼痛而導致兒童耐受性差。霧化吸入給藥使用高頻振動的方式將液狀藥品變?yōu)閼腋〉撵F狀,直接隨空氣吸入呼吸道,起效快、耐受性好。經臨床研究證明,靜脈滴注和霧化吸入均有良好的療效和安全性,且兩種途徑給藥療效相似。因此我們認為霧化吸入的方式合理。
3.2超給藥年齡分析
經統(tǒng)計發(fā)現,在超年齡用藥中有較大部分是因為無12歲以下兒童用藥說明,當兒童所患疾病需要相應的藥物時,醫(yī)生只能根據自身的臨床經驗,根據患者的年齡體重等具體條件酌情考慮,或者是讓兒童服用成人的劑量。如注射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125g)在靜脈滴注中占超年齡用藥的極大比例。其說明書上對于成人及12歲以上兒童的推薦劑量為一次3.375克,在臨床上醫(yī)生常為12歲以下的兒童開具1.75g、1.5g、1.25g這樣的劑量,缺乏統(tǒng)一標準的用法風險極大。
另外,研究還發(fā)現不同劑型適宜年齡也可能不同。如孟魯司特鈉片/咀嚼片,普通片劑用于15歲及以上哮喘人群的預防和長期治療,而咀嚼片則適用于成人、2歲及2歲以上兒童的哮喘預防和長期治療。兩者的有效物質相同,藥品名稱相似,但因其劑型不同,導致適于用藥的年齡也不同。但在臨床上,醫(yī)生常容易將兩者混為一談。
3.3超給藥劑量分析
有的說明書用自身規(guī)格與用法相互矛盾。如頭孢丙烯分散片(0.25g/片),于2至12歲兒童每次7.5毫克/千克體重。以公式:1-6歲體重=年齡×2+8(Kg);7-12歲體重=(年齡×7-5)/2(kg),算得2至12歲兒童用量為(mg):75、90、105、120、135、165、191.25、217.5、243.75、270、315,醫(yī)生難以準確掌握,即使醫(yī)生能正確計算,藥品自身規(guī)格也為使用造成難度。
4建議
藥品說明書作為藥醫(yī)師開具處方、藥師進行處方合理性審核的重要依據,應當有明確的用藥標準,及與其相適應的規(guī)格。但是現如今有較多藥品說明書出現或是不提及兒童用藥,或是提出含混不清的說法,使醫(yī)生只能根據自己的臨床認識用藥,存在極大的風險。因此,國家相關部門要鼓勵制藥企業(yè)進行大量的循證醫(yī)學的研究與試驗,以便完善兒科藥品說明書。藥品監(jiān)管部門應當根據兒科臨床用藥的實際情況嚴格規(guī)定兒童用藥指導,以確保兒科用藥的安全、合理。還應改善兒科醫(yī)生憑借臨床經驗用成人劑量進行折算的情況。相關管理組織還應將臨床驗證合理的、廣泛使用的超說明書用藥情況收錄在診療規(guī)范或權威資料中。如:《中國兒科超說明書用藥專家共識》等。醫(yī)務和藥事管理部門應根據醫(yī)院超說明書用藥情況制定出本院合理用藥手冊,在確需超說明書用藥時,醫(yī)生應與患者說明情況,簽訂知情同意書,避免可能產生的醫(yī)療糾紛,降低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