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明省
(鶴壁職業(yè)技術學院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河南 鶴壁 458030)
在雨霧霾天氣條件下,會使戶外獲得圖像對比度下降,動態(tài)范圍小[1],遠景模糊不清,給圖像后期處理帶來影響,因此,利用去霧技術獲得清晰無霧的圖像具有重要的意義。
目前研究方法主要有:He提出暗通道先驗方法[2],利用此方法可取得不錯的去霧效果,但其摳圖處理具有極高的時空復雜度;Tan基于統(tǒng)計信息[3],通過最大化霧天圖像的局部對比度來實現(xiàn)圖像復原,但若沒有物理模型的支持,復原圖像顏色往往過于飽和;Tarel提出中值濾波估算大氣耗散函數(shù)的方法[4],但中值濾波器無法對圖像邊緣進行保持,參數(shù)設置不當易引入光暈效應;Fattal采用盲源分離技術提取了景物深度信息[5],從而達到去霧目的;基于偏振特性的圖像去霧算法[6],在有天空區(qū)域的圖像去霧較好;Schechner利用大氣偏振特性獲得圖像場景深度[7],但要手工選取圖像中的區(qū)域來估計相關參數(shù);引導濾波方法解決摳圖修復透射率的高時空復雜度問題[8],但濾波參數(shù)的設置復雜,若設置不當易引起halo效應;固定閾值來修復透射率[9],在一定程度能夠保護有天空霧圖的復原效果,但對于無天空區(qū)域的圖像,去霧不足。
本文采用改進暗通道算法對圖像去霧,大氣耗散函數(shù)結合混合通道值計算,分段式映射;傳輸圖優(yōu)化使得去霧后的圖像真實自然;自適應導向濾波克服光暈存在。實驗仿真顯示本文算法去霧視覺效果較好,評價指標較優(yōu)。
圖像霧化過程常用的暗通道算法模型數(shù)學表達式為:
I(x)=J(x)t(x)+A(1-t(x)),
(1)
其中:I(x)為霧化圖像,J(x)為無霧圖像,A為全局大氣光值,J(x)t(x)為直接衰減項,x是圖像的像素點坐標,t(x)為透射率,反映了光線對霧的穿透能力,隨著圖像的深度增加呈指數(shù)衰減,公式為:
t(x)=e-β(λ)d(λ),
(2)
其中:β(λ)為大氣散射系數(shù),λ為光的波長,d(λ)為景物點到觀測點的距離,即景深。為了獲得J(x),需要求A、β、d3個未知參數(shù),因此該模型屬于病態(tài)函數(shù)。
2.2.1 大氣耗散函數(shù)估計
通過大氣散射模型定義大氣耗散函數(shù)為[10]:
V(x)=A(1-t(x)),
(3)
公式(3)是關于場景深度的增函數(shù),因此模型重新定義為:
(4)
其中:R(x)表示原始光照等效于式(1)中的J(x)。由重定義模型知,求解原始光照R(x)不需要推導深度d(λ),只需推導V(x)即可。
(5)
其中:參數(shù)α∈(0,1),β∈(0,1)。
假設有霧圖像混合暗通道亮度最大灰度值小于L,將(L-255)區(qū)間段三等分,每個區(qū)間段長度為c=(255-L)/3,將混合暗通道處在不同區(qū)間段的灰度值作不同程度的衰減,分段式映射方程為:
(6)
這樣能夠減小天空或白色物體區(qū)域相應混合暗通道的誤差[11-12]。
(7)
2.2.2 傳輸圖t(x)優(yōu)化
(8)
又由于Ac總大于0,因此:
(9)
對3個顏色通道進行最小操作運算,得:
(10)
根據(jù)暗通道先驗知識,無霧圖像J的暗通道Jdark幾乎為0,得出:
(11)
這樣估算出傳輸率:
(12)
為了讓去霧后的圖像真實自然,引入系數(shù):
(13)
其中:ω∈(0,1)。
2.2.3 加權引導濾波
假設引導圖像G與輸出圖像Z在以像素點k為中心[14-15],半徑為r的窗口Ωr(k)內變換關系為:
Z(i)=akG(i)+bk?i∈Ωr(k),
(14)
其中:ak、bk為常量。
由于引導圖像與輸入圖像X可以相同,得:
Z(i)=aG,
(15)
利用最小化代價E(ak,bk)函數(shù)獲得系數(shù)ak、bk:
(16)
其中:λ為正則化參數(shù)。但是λ為固定值,當平滑邊緣時,有光暈存在。
為克服光暈存在,本文通過加權引導濾波把代價函數(shù)設置為:
(17)
其中:ΓG(k)為引導圖像中像素點的權值,定義如下:
(18)
(19)
bk=μX,r(k)-akμG,r(k),
(20)
其中:μ是均值。由于包含像素點i的每個窗口得到的ak、bk值不同,因此將這些窗口求得的值先做平均化,再將結果作為該像素點的ak、bk值,最后得到:
(21)
其中:|Ωr(i)|為窗口Ωr(i)的像素個數(shù)。
①輸入有霧圖像;
②通過混合暗通道獲得大氣耗散函數(shù)估計和大氣光值;
③傳輸圖優(yōu)化;
④自適應導向濾波;
⑤輸出無霧圖像。
為了對比算法的有效性與實用性,采用兩幅有霧圖像在內存為8 GB、64位操作系統(tǒng)上利用Matlab進行分析,涉及的算法有He、Tan、Tarel、Fattal、Schechner、IDCP。視覺效果分析如圖1、圖2所示。
從圖1、圖2可以看出,He算法對遠處山脈霧霾以及天空區(qū)域自然度方面處理不好;Tan恢復后的顏色顯得過飽和,且在景深突變的交界區(qū)域產(chǎn)生嚴重的Halo效應;Tarel算法不能去除樹葉邊緣處的霧,遠處高山輪廓不清晰,去霧不徹底;Fattal算法在霧濃區(qū)域或白色區(qū)域去霧效果并不理想;Schechner算法在較遠處去霧效果不佳,存在圖像細節(jié)信息丟失的問題;本文IDCP算法去霧后的圖像在視覺上更加清新自然,近處的景物如圖1中的樹葉以及圖2中遠方天空、山脈等細節(jié)均可看出,沒有了光暈偽影現(xiàn)象。
圖1 各種算法對圖像1去霧對比效果Fig.1 Image 1 dehazing contrast effect of various algorithms
圖2 各種算法對圖像2去霧對比效果Fig.2 Image 2 dehazing contrast effect of various algorithms
平均梯度(Average Gradient,AG))反映了圖像微小細節(jié)反差變化速率,數(shù)值越大,圖像更為清晰,計算方法為:
(22)
其中:M、N為圖像的行、列數(shù),F(xiàn)(i,j)為圖像像素位置(i,j)對應的灰度值。
信息熵(Information Entropy,IE)是圖像蘊含信息豐富程度的衡量指標[16],數(shù)值越大,表示圖像蘊含信息越多,計算方法為:
(23)
其中:Pi為灰度值i在該圖像中出現(xiàn)的頻數(shù)。
結構相似性(Structural Similarity,SSIM)由亮度、結構、對比度3個部分構成[17],進行加權乘積所得到,其計算數(shù)值可作為圖像復原質量好壞的評價指標,計算方法為:
(24)
其中:I為參考圖像,J表示待評價圖像,μI、μJ、σIσJ為參考圖像、待評價圖像所對應的均值與方差大小,C1和C2為常數(shù)值,σIJ表示參考圖像、待評價圖像之間的協(xié)方差,SSIM值的大小代表了結構相似性的高低,越大則結構相似性的越高。
各種算法對有霧圖像1、2去霧后的圖像平均梯度評價指標如圖3所示,信息熵評價指標如圖4所示,結構相似性評價指標如圖5所示,各進行35次蒙特卡羅仿真實驗獲得。
從圖3、圖4、圖5實驗結果中可以看出,本文算法IDCP的各項指標較優(yōu),本文算法的平均梯度為5.45,相比He算法提高了20%;去霧后的圖像在清晰度方面有了明顯地改善,使得遠處景物容易分辨;本文算法的信息熵為15.8,相比其他算法提高了至少10%,去霧后的圖像保持了一定的信息量;本文算法的結構相似性相比He算法和Fattal算法的數(shù)值更高,表明其具有較好的結構相似性,符合主觀評價的結果。
(a)去霧圖像1平均梯度(a)Average gradient of image 1 dehazing
(a)去霧圖像1信息熵(a)Information entropy of image 1 dehazing
(b)去霧圖像2信息熵(b)Information entropy of image2 dehazing圖4 各種算法的去霧圖像信息熵評價指標Fig.4 Information entropy evaluation index of image 2 dehazing with various algorithms
(a)去霧圖像1結構相似性(a)Structural similarity of image 1 dehazing
(b)去霧圖像2結構相似性(b)Structural similarity of image 2 dehazing圖5 各種算法的去霧圖像結構相似性評價指標Fig.5 Structural similarity evaluation index of image dehazing with various algorithms
本文采用改進暗通道算法對圖像去霧,通過混合通道計算大氣耗散函數(shù),傳輸圖增設系數(shù)優(yōu)化,去霧后的圖像真實自然;實驗仿真顯示本文算法去霧后視覺效果比較清晰,各項評價指標較優(yōu),其中平均梯度為5.45,相比He算法提高了20%;信息熵為15.8,相比其他算法提高了至少10%;結構相似性為0.9,相比He算法和Fattal算法提高了至少13%,因此為圖像去霧研究提供了一種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