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晟章 韋再華 蘇健婷 王蘋 劉慶萍 杜婧 王晶 張一鳴
交通傷害是造成世界各國人口死亡、傷殘和失能的一個重要原因。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2010 年統(tǒng)計數據顯示,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損失占到各國國民生產總值的3% 左右,對于中低收入國家而言,這一數字高達5%[1]。2017年全球疾病負擔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GBD)研究結果顯示,全球交通傷害死因順位位居第十二,而中國交通傷害死因順位位居第八[2]。聯(lián)合國大會確定了可持續(xù)發(fā)展指標(SDGs),交通傷害作為SDGs的指標之一,到2020年將其死亡總數減半[3]。目前,北京市死因順位中損傷、中毒位居第五位,在損傷、中毒中,交通傷害死因順位位居第二,成為威脅北京市居民健康的重要危險因素[4]。本研究旨在分析北京市2010-2015年居民交通傷害相關疾病負擔指標,為制訂交通傷害相關防控策略提供依據。
1.1資料來源 2010-2015年北京市戶籍居民交通傷害死亡資料來源于“北京市居民死因登記監(jiān)測系統(tǒng)”。 人口資料來源于北京市公安局百歲表;標準人口采用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人口;世界標準人口采用GBD 2015的標準人口。研究對象為北京市居民死因登記監(jiān)測系統(tǒng)中錄入日期截止于2016年12月31日,死亡日期為2010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所有北京市戶籍居民中交通傷害的死亡病例。
1.2統(tǒng)計指標和方法 統(tǒng)計指標有死亡率、年齡別死亡率、標化死亡率、早死造成的壽命損失年(YLL)等。年齡分組按照傷害常用年齡分組分為兒童、青壯年、中年和老年組,分別對應0 歲~、15歲~、45歲~、65歲~組。標準人口分為全國標準人口和世界標準人口。YLL的計算是用各個年齡組的死亡人數乘以相應年齡組的標準期望壽命,計算公式如下:
(1)
式中,c代表病因,a代表年齡,s代表性別,d代表死亡數,e代表標準期望壽命。
YLL率為每10萬人口損失的YLL值, 其計算公式如下:
YLL率=(YLL/同期平均人口數)×105……………(2)
1.3統(tǒng)計標準 死因資料按《疾病和有關健康問題的國際統(tǒng)計分類(ICD-10)》,不便于具體分類的交通傷害死因按其他類型交通傷害統(tǒng)計。交通傷害分為道路交通傷害和其他類型交通傷害。其中,道路交通傷害分為行人道路交通傷害、自行車道路交通傷害、摩托車道路交通傷害以及機動車道路交通傷害。
1.4統(tǒng)計學方法 用 Excel 2007 和 SPSS 22.0 軟件進行數據整理和統(tǒng)計學分析,使用趨勢χ2檢驗分析死亡率逐年變化趨勢,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交通傷害總體死亡情況
圖1 2010-2015年北京市戶籍居民交通傷害死亡率變化情況
2.1.2交通傷害死亡年齡分布情況: 交通傷害的死亡主要發(fā)生在15歲~組人群,占總死亡的98.20%。除0歲~組個別年份外(2010年、2014年),其他年份各年齡組死亡率均為男性高于女性。各年份的死亡率均隨年齡增長而上升(表1)。
表1 2010-2015年北京市戶籍居民各年齡組交通傷害死亡率(/10萬)
2.2交通傷害死因別情況 2010-2015年,北京市各類交通使用者中,行人交通傷害死亡率及標化死亡率最高,除自行車交通傷害以外(死亡率上升,標化率下降),其余類型交通傷害死亡率及標化率均下降。2014年,行人及自行車交通傷害死亡率及標化死亡率有所上升(圖2)。從分性別來看,2010-2015年,兩性因交通傷害死亡的首要原因為行人交通傷害,其次為機動車交通傷害。北京市各類交通傷害死亡率、標化死亡率均為男性高于女性。2010年與2015年相比,死亡率除男性自行車交通傷害上升外,其余類型交通傷害均下降;標化率在所有交通傷害類型中均下降(表2)。
圖2 2010-2015年北京市不同類型交通傷害標化率變化趨勢
2.3交通傷害壽命損失年(YLL)
2.3.1交通傷害早死壽命年變化(YLL): 2010-2015年,北京市戶籍居民因交通傷害造成的YLL和YLL率總體呈下降趨勢。YLL下降30.87%,YLL率下降35.38%。男性交通傷害YLL和YLL率均高于女性,呈下降趨勢,下降幅度男性小于女性。男性居民交通傷害造成的YLL、YLL率分別下降了27.39%和31.79 %,女性居民交通傷害造成的YLL和YLL率分別下降了39.76%和43.98%(圖3)。
表2北京市2010和2015年不同性別交通傷害死亡率及標化率(/10萬)
圖3 2010-2015年北京市戶籍居民交通傷害YLL率變化情況
2.3.2交通傷害早死壽命損失年(YLL率)各年齡組變化: 2010-2015年,北京市戶籍居民交通傷害YLL率2010年0歲~組女性高于男性,其他年份各年齡組均為男性高于女性。男性YLL率2010年在45歲~組達到高峰,其余年份在15歲~組達到高峰,而女性高峰值2010-2011年在0歲~組,2012-2015年在45歲~組。從變化情況來看,2010-2015年,男性和女性YLL率各年齡組均下降,兩性均在15歲~組下降幅度最小(男性下降17.32%,女性下降32.44%),各年齡組下降幅度除45歲~組男性大于女性外,其余年齡組下降幅度男性小于女性(表3)。
3.12010-2015年,北京市戶籍居民交通傷害死亡率總體呈下降趨勢,其中,2014年死亡率有所回升,主要原因為行人和自行車交通傷害死亡率上升造成。而全國交通傷害死亡率有上升趨勢[5]。北京市交通傷害標化死亡率低于全國及全球的平均水平,高于中國臺灣等地[5]。北京市2010-2015年交通傷害隨年齡增長,死亡率上升,且男性死亡水平遠高于女性,這與全國變化規(guī)律一致[6]。有研究表明,北京市未成年人的首位死因為交通傷害[7],老年人傷害中交通傷害位居第三[8]。
表3 2010-2015年北京市戶籍居民各年齡組交通傷害YLL率(/10萬)
3.22010-2015年,北京市死亡率和標化死亡率最高的均為行人交通傷害,其次為機動車交通傷害,這與國內外研究結果一致[5,9-12]。行人在日?;顒又芯哂须S機性、聚集性等特點,一旦發(fā)生交通事故,傷害后果較嚴重。一方面應加強宣教,提高行人的安全意識;另一方面應在車流量大的地方設置過街天橋、地下通道。對于機動車交通傷害,應加強道路限速及安全帶強制性實施的立法建設,并加大酒駕處罰力度。對于自行車交通傷害,應加強自行車使用安全教育,建議劃分明顯的非機動車道以及推廣使用頭盔[1,13]。
3.3本研究結果顯示,2015年,北京市交通傷害導致的YLL標化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雖各年齡組YLL率均有下降趨勢,但15歲~組下降幅度男性遠小于女性,且從峰值來看,男性YLL率基本都在45歲~組,說明男性交通傷害的嚴重程度大于女性,應重點加強對男性的保護。
綜上所述,北京市交通傷害重點干預人群為男性及老齡人口。除此之外,北京作為首都,人口密度及車輛保有量遠高于全國水平。因此,在車輛密集處應設置過街天橋及地下通道,加強道路合理性建設,為急救人員開設綠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