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維慶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港波瀾壯闊的歷史已經過去,但文化永存,文明永續(xù)……
假如你愿意一同登上時空穿梭機,盤旋在公元前的漢武盛世,空中俯瞰,你會看到,長安古城的駝隊整裝待發(fā),絲綢之路如水銀般蔓延,它們將流往中亞、西亞,到達地中海各國。
讓我們把方向從西北轉到東南,回到唐宋的上空:著名的徽杭古道上人流洶涌,商賈云集——始建于唐代的徽杭古道,歷史上一直是徽浙互通貿易的重要通道,誕生了無數著名的徽商、浙商。
我們的返程會經過明清,在十萬山巒中,如果你稍微留意森林的縫隙,會發(fā)現山路上馱馬蠕動,這里是著名的滇藏茶馬古道——茶路開拓于隋唐,昌盛于明清。
當我們把高度下降一點,回到南粵的上空,驛道上行走的是各種奇裝異服,響起的是迥異的鄉(xiāng)言俚語。曾為“蠻夷”的嶺南,歷史上一直是中原流放大臣的不毛之地,不同的民族和風俗構成了多元的嶺南文化。
南粵古驛道,歷史上是中原漢人入粵和嶺南商貿活動的主要路徑。驛道建設始于秦朝,至宋代,與中央及鄰省驛道交通干線已有了四條,到了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驛道的分布穿插更為密集,沿著驛道周邊衍生出去的,是無數繁華的城鎮(zhèn)。韶關南雄的烏逕古道、乳源的西京古道、廣州的從化古道、清遠連州的秦漢古道……從盛及一時到被歷史淹沒再到浮出水面,每一條古道都有自己慷慨悲歌的故事。
在粵東的東里鎮(zhèn),樟林古港一直只存活在老輩人的時光回憶中。直到2017年2月17日,在進行南粵古驛道示范段保護修復中,挖出了深埋于一米多深淤泥下的樟林古港口。這個被時光遺忘的小鎮(zhèn),重回人們的視線。
在未被修復發(fā)現之前,古港只是一小段不起眼的小河涌,過往車水馬龍,不曾發(fā)現它的端倪。歷史的遷徙,留下的只有烙刻著歲月痕跡的新興街,以及老一輩嘴里的零碎傳說。然而,在它的全盛時期——19世紀中葉,大英帝國出版的世界地圖上,粵東的港口,只標注了樟林的名字,與廣州港南北呼應。在當時,國外來信只需寫上“中國樟林”即可直接送達。
作為南粵古驛道之一,嚴格說來,樟林古港的新興街,只是“海上絲綢之路”在陸地上的接觸和延伸點,連接起了沿海與內陸、海外的經濟通道。潮汕學者林倫倫教授認為,過去廣東的“海上絲綢之路”大多是以古驛道為起點,“粵東粵西有很多驛道終點就在碼頭,而碼頭是連接海外鄉(xiāng)親的”。
樟林位于汕頭市澄海區(qū)東北部,因“遍地樟木,樅灌成林”而得名,北與饒平、潮安接壤,與閩西南、贛東南為咫尺之鄰;東北逕通南海,暢達五洲重洋。隋大業(yè)三年,這里與南洋寨城(今蓮下鎮(zhèn))以外的一片海域,是隋煬帝訓練水師、發(fā)兵琉球的基地;宋代時已經形成村落,是個漁鹽鼎盛的地方。到了明清時期,已經筑有城寨,設有官署,是個依山靠海的小漁村。
清朝初期,清廷頒布禁海令,以切斷反清力量與沿海民眾的糧食、武器和貨物交易。海禁施行5年之后,未能達到預期效果。順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采納了黃梧的“遷界令”,強令東南沿海居民內遷30至50里,致使田園荒蕪、百姓流離失所,樟林也在其中之列。潮汕有句俗語“而過匯鄉(xiāng)”(潮汕話“而”即是亂的意思),說的就是當時各鄉(xiāng)個里內遷、雜居那種雜亂無章的情形。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攻克臺灣后,正式廢除了遷界政策,沿海各縣人民又可以恢復下海謀生,作為沿海港口的樟林,也慢慢從一個漁業(yè)村發(fā)展成為對外貿易的窗口。
在初始階段,樟林港口的船只只是國內運輸,潮汕特產木材、竹器被運往福建、珠三角一帶;來自江南的各類貨物、海鮮又被帶回了樟林,再銷往臨近山區(qū),成為臨近地區(qū)重要的貿易港口。
港口的蛻變開始于康熙末年。閩粵沿海各縣,特別是澄海一帶因為地少人多,都是缺糧地區(qū),如果再趕上天災年顆粒無收,更是餓殍遍地。當時有暹羅來貢,康熙皇帝聽暹羅貢使言“其地米甚饒裕,價錢亦賤,二三錢銀可買稻米一石”,為了解決糧食問題,遂特許商人領照到暹羅采購大米和木材,甚至采取減免稅銀、賞賜商人銜職等方式鼓勵進口暹羅大米。這個政策,實際上相當于解除了海禁,直接開啟了樟林港的大時代。
在清政府的鼓勵下,閩粵兩省商民紛紛造船往暹羅、臺灣等地販米,解決了口糧問題。但是販運大米獲利甚微,到后來,許多商船只是象征性地裝載少量大米,以備查詢,然后從南洋夾帶大量的香料、鉛、錫等貨品回國內銷售;出航海外時,也會滿載中國特產前往交易。當時經由樟林港大宗出口的商品,潮汕地區(qū)有陶瓷、潮繡、紅糖、漁網等等;經樟林港轉運出口的還有福建、江西內地的藥材、松香、獸皮;蘇杭的絲綢、綾、絹等等。進口的,除了大宗商品大米及豆類外,還有黃金、玉器、犀角、象牙、香料、楠木等等。
隨著商貿的頻繁往返,樟林港成了潮汕乃至粵東、贛南、閩南地區(qū)出海的一個重要港口,極盡一時之盛,“閩商浙客,巨艦高桅,揚帆掛席,出入往來,瀕海之一大都會也”。
樟林港的繁榮時期跨越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四朝,歷100年有余。樟林港埠的紅頭船,擁有數十支遠洋船隊(每支船隊不下百余艘),數千余艘貨輪。北上至日本,南下至暹羅(泰國)、實叻(新加坡)、三寶隴(印尼)、蘇門答臘、汶萊、北婆羅洲、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