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龍?zhí)ь^。這天,西窯頭村舉辦農耕節(jié)的消息,吸引了我好奇的目光。
西窯頭地處縣城北的黃土高坡,元至元年間建村于一座磚瓦窯西,故名西窯頭。村人最初以姚姓為主,王、蘇、龔、李等姓氏亦有分布,其他姓氏則多為遷移戶。我經(jīng)由村北入村,新修的水泥路從柏油公路邊一直延伸進村莊,如同老樹根上分叉的細長根須。龍泉湖順東南至西北向窯溝曲折。湖畔碎石砌路,新近整修過的樣子。榆樹棵子揮動著裸露的枝杈在風中輕曳,讓人想見一串串一簇簇的榆錢兒飄來陣陣清香,孩提時上樹捋榆錢兒的情景浮現(xiàn)眼前。白色的冰面泛著一種微藍或者淡青,在陽光下閃爍著刺眼的光芒。沉睡的冰湖漸漸蘇醒,萌動的氣息聚集著從湖水內部迸發(fā)出來,在岸邊留下曲曲彎彎濡濕的痕跡。此刻,藍天上絲縷的薄云像是昆蟲展開透明的羽翼,噴氣式飛機劃過一道道悠長的白虹,龍泉湖靜靜擁抱著高坡上的西窯頭。于是,這座丘陵地帶的村莊便充滿了生機和靈性。
龍泉湖邊是安養(yǎng)生態(tài)廣場。西側,白楊樹們高大挺拔,直插云霄,蕭疏的枝條泛出淺淺的青色,細小的嫩芽正悄悄探出頭來,遠遠望去,一片朦朧。喜鵲和麻雀飛來飛去,喳喳地鳴唱。是在歡慶農耕節(jié),還是在歡迎四面八方趕來的如我的觀者?或許兩者兼有,或許都不是。權當是兩者兼有吧,人逢喜事還精神爽呢。東側,一棵老柳蔭蔽著一口古井。老柳枝干粗壯,枝椏虬曲,斑駁滄桑,看上去蓊郁了足有二百余年時光。陽光越過高坡,灑向井臺上手搖轆轤的老農,滿腮灰白胡須、壟溝般皺紋密布的臉上溢滿了節(jié)氣的笑容。實際上,陽光剛剛漫過東方的山巒時,村人就在村東的龍王廟敬龍祈雨了,祈求風調雨順,河川安泰,五谷豐登。廟宇殘破,但供品豐盛,一應俱全,可見農人的虔誠。村人們挑著一擔擔龍泉井水,敲鑼打鼓,載歌載舞地繞著街道引龍神。我跟隨著游演的隊伍,從蜿蜒的鵝卵石小路登上黃土高坡。村子不大,可數(shù)的幾條巷子排列整齊,巷名寓意美好,平安巷、福祿巷、幸福巷、富貴巷、吉祥巷、長壽巷、和睦巷,無不映襯出村人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陽光照過來,一排排磚墻大瓦房,齊刷刷,圪楞楞,窗明幾凈,素樸中透出現(xiàn)代氣息。引頭人神色輕松,使一個紅色的水舀子,邊走邊將井水潑向干凈整潔的水泥路面,就像天降綿綿春雨,落在村莊阡陌,灑在農人心間。村人們喜氣洋洋,紛紛從家里取來盆瓢討得甘冽的井水,圖的是一個喜慶和吉祥。游演的隊伍緩緩移動,如同夏日穿村而過的湖水脈脈流淌。民間丑角沖到鏡頭前,主動進行幽默詼諧的表演,不時引來圍觀群眾的歡笑。站在高大門樓下觀看表演的老大爺告訴我,不光湖邊那口古井還能用,村里的自來水也已安裝入戶,用起來方便多了。
巷頭的墻壁上掛著“那年的派飯”牌匾,海榮家、老六家、滿全家、仙榮家、滿堂家、姥姥家、師娘家、潤琴家,樸素,典雅,韻味十足。下鄉(xiāng)吃派飯的菜單有三。一是師娘餃子。村里流傳著一個故事:從前,有個教書先生到西窯頭村教書,先生的夫人做得一手好吃的莜面餃子,時常做給學生們解饞,學生個個登科及第。后來,趕考的學生都要吃師娘做的莜面餃子,祈福金榜題名。這個習俗流傳至今,村里的小孩考試都要吃一個師娘餃子。二是傳統(tǒng)菜肴。菜品皆產(chǎn)自門前村外的田地,隨季吃。春吃柳芽野菜,夏吃蘑菇地衣,秋吃青菜番茄,冬吃咸菜干菜。村里的雞鴨鵝、牛羊豬,村民總是把最好的做給你吃。三是五谷雜糧。黃糕、高粱糕、炒傀儡、山藥蛋、烤山藥片、山藥烊子、山藥丸子、烤紅薯、糊糊、棒烊、攪拿糕、莜面卷、莜面魚、蕎面饸饹、小米飯撒胡麻鹽、玉米蝌蚪等,各式各樣,盡顯農村本地特色。吃“那年的派飯”,口舌生香,就像是吃著濃濃的鄉(xiāng)愁。如此,下鄉(xiāng)的人確是有口福了。
街道上紅燈高懸,彩旗飄揚,到處洋溢著節(jié)日的喜慶氣氛。坡頭新建的時代講習所,寬敞明亮,桌椅整齊,簡潔大方。恰逢三八婦女節(jié),慶“三八”走進西窯頭村女性關愛聯(lián)誼活動的會標熠熠生輝。創(chuàng)建不久的愛心消費扶貧超市,推行“積分改變習慣、勤勞改變生活、環(huán)境提振精氣神、全民共建好鄉(xiāng)村”模式,引導村民“勞動換積分,積分換物品”,樹立起新農村健康文明的生活新方式。街墻上“激發(fā)貧困人口內生動力,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的大字標語鮮紅醒目,村頭宣傳欄貼滿致富能手、好媳婦、最美孝子、最美庭院、最美志愿者、奉獻者的大幅彩色照片,扮靚了小小的西窯頭。
軋碎的玉米秸稈成方成垛,金黃的玉米棒子堆滿囤。轉過幾條巷子,引龍神的隊伍來到村南表演。入村的路口處,立著醒目的西窯頭村訓,展示著新時代的村風民情。
返回龍泉廣場,祭祀炎帝神農氏的儀式簡樸而莊重,農人對大地的敬畏一直以來從未改變。非遺民俗社火邀請賽精彩紛呈,表達年節(jié)最后的喜慶,迎接新年即將拉開的農耕序幕。七星鞭掄圓了啪啪地響,震天動地;高蹺戲唱腔宛轉悠揚,情意纏綿;花棍舞動作瀟灑,整齊劃一;巾幗鑼鼓威風八面,氣勢如虹,不讓須眉。你方唱罷我登場,一個節(jié)目緊挨著一個節(jié)目,遠比我小時候看到的豐富,也更有新意。傾聽著或舒緩或勁爆的節(jié)奏,就像傾聽著大地復蘇的心跳。驚蟄甫過,冀西北的天氣依然很冷,空氣中卻已能嗅出溫潤的氣息。人們大多遵循“春捂秋凍”的農諺,穿著厚衣圍站在高坡、小徑、圪塄、廣場上,興致盎然地欣賞著各種節(jié)目。我用手機記錄著難忘的瞬間。小年輕則早早換了薄衣,在冷風中展示著青春的魅力。小孩子不時撥拉開大人們的身子,泥鰍樣哧溜從縫隙處鉆進鉆出,留下一串串童真的嬉笑聲。耳畔忽聞嘰嘰交談聲,原來是身后的一位大嫂正和邀來觀看節(jié)目的親戚聊得熱火朝天,大意是:去年冬天,村里免費為孩子們提供了滑冰船,讓他們足不出村就能在龍泉湖上滑冰;村里人不僅在廣場上唱歌跳舞健身,志愿者還會在每月十六的敬老愛親日,集中為60歲以上的老人包餃子吃;敬老餃子基金是黨員干部帶頭、村民自愿捐助的方式籌集來的,讓那些留守的老人近距離地感受到歡樂和溫暖。是啊,我不禁欣然,西窯頭,綿延的翠屏山下,澄澈的龍泉湖水,茂盛的楊柳榆樹,平展的田地,興建中的連接北南交通運輸大動脈太行山高速的張石高速支線,加上勤勞善良的鄉(xiāng)親們,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好,能不讓人心情愉悅嗎?
歷史上,西窯頭村人以窯業(yè)為生。如今,窯業(yè)盛景早已不復存在,只零落著幾座窯爐,制陶人也寥寥無幾。從走街串巷的面塑藝人,到制陶制磚瓦的匠人,再到現(xiàn)在的新型農民,七百多年來,一代代的西窯頭人在這里生產(chǎn)過活,繁衍生息。駐足交談,村黨支部彭書記信心十足,他說現(xiàn)在國家政策這么好,黨員積極帶頭,人心齊,好干事。經(jīng)過村人和幫扶單位的共同努力,貧困人口已經(jīng)從2014年的120多人減少到現(xiàn)在的2人。村里將繼續(xù)把扶貧與扶志、扶智、扶德、扶技有機融合,統(tǒng)籌歷史、文化、農耕、親子等要素,實施京冀扶貧協(xié)作項目,打造資產(chǎn)性收益精準扶貧共享農莊,盤活村內閑置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吸引出去打工的青年人回村創(chuàng)業(yè),把城市人群帶到農村,也通過訂單式農業(yè)把農產(chǎn)品帶給城市端客戶,使西窯頭早日脫貧致富,建成美麗鄉(xiāng)村。
大片的陽光漫溢下來,充盈著漸濃的暖意。坡上的玉米地里人頭攢動,“西窯頭村2019年春耕第一犁,開犁了!”如同一聲春雷響徹大地。一頭系著紅綢布的積蓄了整冬能量的壯碩耕牛,拉著锃亮的犁鏵,急切地奔了出去,順著東西向的田壟,嘩嘩地犁開新鮮的泥土。那勁頭,宛若古井臺上手搖轆轤的老人。村人們緊跟在耕牛后面,踩下明晃晃的鐵鍬。西窯頭的春天,啟航了。
(張海峰,男,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xié)會會員,魯迅文學院國土班學員。作品刊于《中華文學選刊》《大地文學》《海外文摘》《散文選刊》《遼河》等文學期刊。)
編輯:劉亞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