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宇 穆燕雪 歐園 杜明珊 唐雪松
慢性肝病在我國患病率較高,且部分患者合并肝臟結節(jié),存在惡變風險[1]。MRI在肝臟結節(jié)診斷中應用非常廣泛,具有操作簡單、分辨率高等特點,患者接受度良好,然而,研究發(fā)現這種檢查方式對良、惡性結節(jié)的鑒別效果欠佳[2]。近年來,釓塞酸二鈉增強MRI(Gd-EOB-MRI)被用于肝臟腫瘤診斷中,體現出較多優(yōu)勢,釓塞酸二鈉的應用能提高組織對比度,便于進一步判斷組織惡變情況,為肝臟良、惡性腫瘤的鑒別提供依據[3]。本研究旨在分析Gd-EOB-MRI在評估慢性肝病伴肝臟結節(jié)惡性轉化風險中的應用價值,為臨床診療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一、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5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140例慢性肝病伴肝臟結節(jié)患者的臨床資料,均于入院時接受Gd-EOB-MRI檢查與病理檢查。其中男72例,女68例,年齡32~76歲,平均(59.72±12.76)歲;肝病類型:肝硬化38例,慢性肝炎102例;結節(jié)位置:肝左葉63例,肝右葉77例。
二、納入與排除標準
(一)納入標準
①既往有慢性肝病史;②經常規(guī)MRI、B超等提示存在肝臟結節(jié);③入院后行病理檢查與Gd-EOB-MRI檢查;④病例資料完整。
(二)排除標準
①妊娠、哺乳期婦女;②既往有肝臟手術史;③心、腦、腎等臟器重度損害;④過敏體質,不能注射對比劑。
三、檢查方法
檢測儀器為西門子3.0T Trio磁共振儀、相控陣列線圈。選取仰臥位,受檢前4 h禁食、禁水。首先進行常規(guī)MRI掃描,以膈頂作為起始點,以肝臟下緣為截止點,平掃選用T1WI序列,130°,TE、TR分別為1.25 ms、3.42 ms。反轉角度為9°。層厚、層間距分別為3.00 mm、0.25 mm。完成常規(guī)MRI平掃后行增強掃描。根據0.12~0.20 mL/kg標準取釓塞酸二鈉(2~3 mL/s)于手背靜脈注射,然后取生理鹽水20 mL注射。完成對比劑注射后,分別延遲5 min、10 min、20 min進行肝膽期掃描,參數、序列與上述相同。
四、圖像處理
將圖像送至配套工作站予以處理,通過橫斷截面圖像對肝實質SI進行測量,連續(xù)測定3次,取均值作為最終結果。圖像由2名高資歷的放射醫(yī)師進行分析,當出現意見不一致時,經討論后決定出最后的判定結果。選擇感興趣區(qū)時,必須將膽管、血管等組織避開,盡量選取尾狀葉、左外葉與內葉、右前葉與后葉。獲得平掃時SI與注射對比劑后不同時點的SI。肝臟相對強化程度(RE)=注射對比劑后不同時點SI/平掃時SI。
五、觀察指標
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行Gd-EOB-MRI檢查與病理檢查,了解肝臟結節(jié)惡性轉化情況,記錄不同時點的RE,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OC)分析各時點RE評估慢性肝病伴肝臟結節(jié)惡性轉化風險的價值,確定最佳截斷值。將Gd-EOB-MRI與病檢結果進行比較,經Kappa檢驗分析二者診斷的一致性。
六、統(tǒng)計學方法
一、病理診斷結果分析
在140例患者中,有61例轉化為惡性,占43.57%,其中膽管細胞癌11(18.03%)例、肝細胞癌50(81.97%)例。有79例為良性結節(jié),占56.43%,其中腺瘤2(2.53%)例、血管瘤64(81.01%)例、脂肪瘤13(16.46%)例。
二、良、惡性患者不同時點的RE比較
根據病檢結果,將患者分成良性組、惡性組。良性組5 min、10 min、20 min的RE高于惡性組(P<0.05),見表1。
表1 良、惡性患者不同時點的RE比較(±s)
三、不同時點RE對肝結節(jié)惡性風險的預測價值
5 min RE、10 min RE、20 min RE預測肝結節(jié)惡性風險的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689、0.733、0.693。當5 min RE<1.499、10 min RE<1.469、20 min RE<1.514時,肝結節(jié)惡性轉化風險越高,見表2,ROC曲線見圖1~圖3。
四、Gd-EOB-MRI與病理診斷的一致性分析
以5 min RE<1.499、10 min RE<1.469、20 min RE<1.514為陽性,其中有1項為陽性時則記為陽性,結果提示Gd-EOB-MRI診斷肝結節(jié)惡性病變的靈敏度為81.97%,特異度為91.14%,準確率為87.14%,陽性預測值為87.72%,陰性預測值為86.75%,與病理診斷的一致性為0.737。
圖1 5 min RE預測肝結節(jié)惡性風險的ROC曲線
圖2 10 min RE預測肝結節(jié)惡性風險的ROC曲線
圖3 20 min RE預測肝結節(jié)惡性風險的ROC曲線
Gd-EOB-MRI病理診斷陽性陰性總計陽性50757陰性117283總計6179140
表2 不同時點RE對肝結節(jié)惡性風險的預測價值
本研究發(fā)現與惡性組相比,良性組5 min、10 min、20 min的RE明顯下降,提示Gd-EOB-MRI能通過反映肝臟相對強化程度,對肝結節(jié)性質進行鑒別。目前,肝臟特異性造影劑在肝臟疾病診斷中應用越來越廣泛,常用造影劑為釓貝葡胺、釓塞酸。研究表明與釓貝葡胺相比,釓塞酸的肝臟攝取率更高,它可通過腎臟、膽道排泄,而釓貝葡胺主要經腎臟排泄,會導致腎臟負荷加重[4]。釓塞酸的代謝途徑多于釓貝葡胺,膽道代謝能起到分流作用,使腎損害減輕[5]。因此,在本次研究的增強MRI掃描中選用釓塞酸二鈉作為對比劑,其在肝臟疾病診斷中非常適用。
Gd-EOB-MRI能了解肝膽期圖像變化,明確病灶血液供應狀態(tài),通過分析肝膽期RE變化,可了解肝功能受損程度[6-7]。另有研究證實肝功能受損可導致釓塞酸二鈉注射后RE出現變化,以Child-Pugh分級標準對患者肝功能進行評估,發(fā)現A級患者不同時點的RE較B、C級更高,提示隨著肝功能損害越重,RE越低[8],這為本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持。本研究提示發(fā)生惡性病變的患者不同時點RE低于未出現惡性病變的患者,原因可能在于惡性病變者的肝損害更重,病灶區(qū)對釓塞酸二鈉的攝取率下降,較正常組織、良性組織顯著降低。
通過分析不同時點RE對肝結節(jié)惡性風險的預測價值,發(fā)現RE對評估肝結節(jié)惡性轉化具有較高價值,最終經Kappa檢驗證實其與病理診斷的一致性較好。既往有研究發(fā)現在肝結節(jié)為良性的情況下,肝臟具備良好的吞噬功能,其在肝膽期的圖像表現與正常肝組織非常接近,而惡性結節(jié)者肝細胞吞噬能力受損,導致肝膽期肝臟相對強化程度下降[9]。由于惡性結節(jié)與正常組織能形成鮮明對比,更利于臨床診斷。有學者發(fā)現RE與肝病患者的白蛋白、總膽紅素等肝功能指標存在相關性,肝臟功能越弱,白蛋白越低,總膽紅素越高,而RE越低[10]。本研究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分析了不同時點RE對肝結節(jié)惡性轉化風險的預測價值,并獲得最佳截斷值,利用Kappa檢驗分析了Gd-EOB-MRI與病理診斷的一致性,進一步證實其在肝結節(jié)良、惡性結節(jié)的鑒別中有較高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