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ね跫夷?/p>
清代斗彩瓷
斗彩工藝始于成化時期,“斗彩”一詞成名于清代《南窯筆記》。其名有兩種傳說,因“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結合的一種彩瓷工藝,先在坯胎上用青料畫花鳥等圖案,罩上透明釉,入窯焙燒,燒成后再在留出的空白處用低溫彩料添繪、拼斗,復又入窯烘烤而成;另有說法,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爭奇斗艷,互比美麗,各自不甘服輸而得名“斗彩”。這僅是傳說而已,哪種說法有道理,用意還都是對“斗彩”精美工藝的贊揚和肯定。
康熙器物的瓷釉和瓷胎結合緊密,釉面極其光潤,繪制精致,色彩艷麗??滴鯐r開始使用以金為著色劑的“洋紅”,并迅速盛行,取代了礬紅,它釉汁細膩,光潤勻凈,色如胭脂,故名“胭脂紅”,從而使斗彩顯得更加嬌艷。這個時期的斗彩無論是器物的數(shù)量,還是色彩的種類都比較多,既有釉色淡雅清新的作品,如康熙斗彩喜上眉梢紋盤,也有色彩深淺不同,再添加其他釉色,從而艷麗奪目的器物,如康熙斗彩藍地紅綠彩雙龍戲珠碗。
雍正時期施釉工藝比康熙時期有很大的進步,彩料的提煉更為精細,并開始在斗彩中使用渲染法。用彩方面,一般顏色都比以前略為淺淡,所以雍正時期的斗彩色調柔和淡雅,同時此時斗彩中還偶爾出現(xiàn)了點綴粉彩的情況,突破了過去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結合,創(chuàng)造了釉下青花和釉上粉彩相結合的工藝。同時還十分講究釉上彩的多樣化,往往在圖飾的一朵花內(nèi)添以黃、紫、綠、紅等多種顏色,使斗彩顯得更加豐富艷麗。如雍正纏枝花碟就是使用了這種工藝。
清代斗彩大碗
康熙斗彩仍帶有以疏朗秀麗為特色的明代后期遺風,紋飾圖案往往布滿全器。如藍地紅綠彩碗就是這種風格的真實寫照。瓷匠首先在坯胎上用青料勾勒好龍紋、云紋、蓮瓣紋等,罩上透明釉入窯焙燒,燒成后再在留出的空白處用大量的藍料涂地,用紅綠彩添龍紋,復又入窯烘烤而成,以繁縟致密、色彩富麗的紋飾取勝。繪畫題材基本上脫離了以往的形式,不僅大量采用歷史人物故事一類的題材,此外還有草蟲、花鳥、禽獸、云龍、山水等吉祥圖案,例如康熙斗彩喜上眉梢盤的背面繪的是“歲寒三友”,康熙斗彩團花壽桃紋盤正背面繪的都是吉祥圖案。
雍正時期的繪畫繼承了康熙晚期的風格,但比康熙繪畫更為精細,也比較注重章法。斗彩紋飾的布局和添彩有獨到之處。這個時期釉下以青花勾線后,能把各色細潤的彩料準確地填在框線內(nèi),施彩薄而淺淡,添彩很少溢出青花輪廓,例如雍正斗彩竹石盤就是在青花線條內(nèi)準確添彩的體現(xiàn)。圖案設計基本以花鳥為主,其中花卉品種最為豐富,常見有牡丹、桃花、海棠、菊、三秋、九秋、落花流水等等。花紋圖案規(guī)整,筆法精細纖柔且清秀典雅,裝飾以繪畫為主,各種畫面都有一定的特點,圖案工整精細,風格趨于清新淡雅。
康熙器物的瓷胎堅密,器物造型比明代晚期要考究,特別是碗盤類器物都非常精細、規(guī)整,多數(shù)的底足都制成光滑而滾圓的泥鰍背狀。
雍正時期的器型以線條秀美著稱于世,為后世仿制者所無法追摹。一般器物的轉折棱角處制作得自然柔和,不似康熙時期那樣挺拔生硬,所制器物的器壁一般要比康熙時期的薄一些,胎體迎光透視則瑩潤無瑕,有的略顯青色,所以器物的造型特別精致秀巧。
康熙官窯比較重視年款,年款的種類很多,也有刻印款,但以書寫款為主。這種年款一般都置于器物底部。在書寫款中可分為青花款、釉里紅款、紫彩款、藍料款以及胭脂紅料等幾種款識,彩料年款又以青花款最為普遍。年款的寫法一般都為“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兩行的形式,也有的是六字三行的。
雍正時期的瓷器款識比較普遍,也以青花書寫款最為常見,整個雍正時期瓷器年款筆畫規(guī)矩,橫平豎直,字體都比較工整秀麗。官窯年款一般常見的形式為“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兩行楷書加雙藍圈款,也有六字三行楷書加雙藍圈款的;還有個別不帶邊框的年款,也是六字三行。另外在雍正初期個別器物上還有書“雍正年制”或“大清雍正年制”篆書款的,這種篆書款在雍正以后逐漸開始流行。還有少量的匾橫年款。雍正年款的位置絕大多數(shù)也是在器物的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