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丹 王曉麗
摘 要:本文運用韓禮德的人際功能理論,通過對習近平2013、2015以及2018年亞洲博鰲論壇開幕式演講英譯本中主語使用頻率及變化的統(tǒng)計分析,探討習近平政治演講語篇的人際意義表達的變化,從而可以更好地了解習近平治國、治世理念以及對世界的貢獻。
關鍵詞:人際意義;主語;習近平博鰲論壇演講
中圖分類號:H15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9)06 — 0165 — 03
引言: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理論認為語言有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Halliday, 2003)。人際功能理論研究領域十分廣泛,國內外很多學者運用人際功能理論分析文學作品、政治語篇、話語研究、文本翻譯等。
政治演講是公共演講的重要表現形式,是針對國家的內政事務和外交關系表明立場、闡明觀點、宣傳主張,向人們訴說、傳達思想的一種演說(李元授,2003:16)。 而政治演講題材的這些特點與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中的人際功能理論相契合,因此本文將運用人際功能理論中的語氣系統(tǒng)理論對習近平2013、2015以及2018年亞洲博鰲論壇開幕式演講英譯本進行對比分析,分析習近平在三次演講中人際意義表達的差別,從而了解我國構建共同體思想的發(fā)展變化。
一、語氣系統(tǒng)
人際功能是指人們用語言來互相交流,用語言來建立和保持人際關系,用語言來影響別人的行為,同時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對世界看法甚至改變世界(Thompson,2000:16)。語言的人際功能是講話者作為干預者的“意義潛勢”是語言的參與功能,通過這一功能,講話者使自己參與到某一情景話語中來表達他的態(tài)度和推斷并試圖影響別人的態(tài)度和行為(吳紅燕,余文都,2012:129)。
語氣是人際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氣包含兩個方面內容,分別是主語和限定成分。在功能語法中,主語的定義與傳統(tǒng)語法相似,而限定成分是指小句中動詞詞組的第一個成分。例如:
Did you find him in the store?
You may have heard the singing.
兩個句子中的“you” 則是小句的主語,而第一個小句中的“did”和第二個小句中的“may”是限定成分。
主語在人際意義表達方面具有重要地位,主語是一個句子中最重要的成分。主語可由名詞充當,也可由任何具有名詞特殊性的詞、詞組,甚至小句來充當(胡壯麟,2017:115)。例如:
The car belongs to me.
What you really dont know is I want to marry you.
以上例子中“the car”和“what you really dont know”分別是兩個小句的主語。
二、習近平三次博鰲論壇演講英譯本的主語的人際意義對比分析
在政治演講中,結合不同語境選擇不同人稱可以反映出政治交際主體的態(tài)度,有助于建立主體之間特定的互動關系,從而實現政治話語的人際功能(王和私等,2013:51)。因此在分析語篇的人際意義表達時,對語篇內小句的主語使用及其變化進行分析,探討變化背后的原因和人際意義表達的變化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將對習近平2013、2015以及2018年博鰲論壇演講英譯本主語使用及其變化進行對比分析。
通過對習近平2013、2015和2018年博鰲論壇演講英譯本中主語進行數據統(tǒng)計發(fā)現(如表1、表2和表3所示):三次演講英譯本中高頻主語的使用大致相同,但相同主語出現的頻率有變化,下面將從人際功能語氣系統(tǒng)理論的角度對這些變化做具體分析:
(一)“we”作主語的情況變化及其分析
根據表1、表2和表3的數據統(tǒng)計顯示:在習近平2013,2015以及2018年演講中,“we”作主語出現的次數最多,分布最廣。根據人際功能理論,語篇中使用主語“we”可以體現出集體的概念,同時可以使演講者拉近與聽眾的距離,獲得聽眾的認同感,從而達到演講的目的。習近平2013年演講主要強調亞洲尋求共同發(fā)展,各國共商亞洲發(fā)展大計,2015年演講強調“一帶一路”以及“命運共同體”概念,2018年繼續(xù)推進“命運共同體”概念的實施以及加大中國改革開放力度,世界各國共同努力實現共贏。所以三篇演講均大量使用主語“we”,這更符合三篇亞洲博鰲論壇演講所號召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尤其在風云變幻的國際形勢下,亞洲各國人民更應團結一致,營造更有利、更安全的亞洲秩序,以及世界秩序。
在2013年和2015年演講英譯本中出現次數最多的主語“we”僅兩次之差,然而2018年演講中出現次數最多的主語雖然也是“we”,在語篇中出現38次,占比31.7%,出現的次數較2013年以及2015年有所增多,與2013年相比多了11次,與2015年相比多了13次。 這種變化是因為從2001年第一次博鰲論壇召開到2018年,國際環(huán)境在不斷的變化,中國的政治理念和對外政策的闡釋也處于一個不斷豐富的過程,中國改革開放40年所取得的成績以及對世界的貢獻顯著。在2018年博鰲論壇開幕式中,習近平代表我國宣誓:繼續(xù)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我國堅持走和平發(fā)展道路。這無疑是增加了亞洲人民以及世界人民對共同發(fā)展,攜手邁向新未來的信心。在和平發(fā)展的國際環(huán)境下,世界各國人民更應共同努力,創(chuàng)造美好的未來,所以我們會發(fā)現習近平在2018年演講中增加了主語“we”的使用。
(二)“I”做主語的情況變化及分析
根據表1、表2和表3的數據統(tǒng)計顯示:“I”在習近平2013年演講中出現3次,在2015年演講中出現8次,而在2018年演講中出現5次?!癐”在三篇演講中出現次數均較少,根據人際功能理論,語氣系統(tǒng)中主語“I”用于演講中更顯個性化,而政治演講往往代表國家意志,所以在政治語篇中不適合過多的使用主語“I”。這種現象也體現了習近平為人謙和的性格,言語力求客觀。同時2015年演講主語“I”出現的次數最多,是2013年和2015年演講出現次數的總和。出現這種變化是由于習近平在2015年提出“一帶一路”以及“亞洲命運共同體”概念,習近平代表中國提出對外政治理念,所以主語“I”出現的次數較2013年和2015年多。
(三)“they”做主語的情況變化及分析
根據表1、表2和表3的數據統(tǒng)計顯示:“they”在2013年演講中出現了2次,2015年演講同樣出現2次。同時在習近平2018年演講中“they”并未出現。政治演講的目的是喚醒第三方,喚起別人對演講者的認同,所以第三人稱的使用也是比較少的。
(四)“it”做主語的情況變化及分析
根據表1、表2、表3的數據統(tǒng)計顯示:主語“it”在2013年演講中出現了4次,在2015年演講中出現了10次,在2018年演講中同樣出現4次。三篇習近平演講中均使用了第三人稱“it”。根據人際功能理論,多使用第三人稱“it”更體現演講語篇的客觀性,同時也避免了使用“you”或者“your”,避免給聽者帶來敵對意味。我們也會發(fā)現“it”在2015年演講中出現的次數較2013年和2018年演講多6次。這是因為在2015年演講中,習近平將命運共同體理念付諸實踐,大量運用to do 不定式針對中國人民、亞洲人民以及世界人民應如何將推動世界經濟穩(wěn)步增長提出有力措施,而在英譯本中為了使語言避免頭重腳輕,使語篇語言更豐富,所以2015年演講英譯本中更多的加入“it”去代替to do 不定式作主語。
(五)“China”做主語的情況變化及分析
根據表1、表2和表3的數據統(tǒng)計顯示:“China”在2013年演講中出現了16次,占比14%;在2015年演講中出現14次,占比10.5%;在2018年演講中出現了8次占比6.7%。我們可以發(fā)現主語“China”在2013年到2018年演講中出現的次數呈下降趨勢。習近平在2013年博鰲論壇開幕式上重點強調:中國目前的經濟發(fā)展狀態(tài),中國在當時經濟全球化時代背景下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以及中國的發(fā)展將帶動亞洲的發(fā)展,也會給世界帶來發(fā)展機遇。而到了2015年,中國的經濟穩(wěn)步提升,習近平在演講中不僅著眼于中國帶動亞洲,而是亞洲各國攜手同行,實現共贏,最終推動“命運共同體”的概念落到實處。這就是為什么減少了主語“China”的使用,同時這也是為什么在習近平在2015年演講中,主語“Asia”出現的次數較2013年沒有改變的同時,卻加入了主語“Asian countries”的使用。而到了2018年,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經濟的發(fā)展以及對世界經濟貢獻進一步增長,中國的國際地位以及話語權在不斷提升,“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也贏得了廣泛的共識,習近平在2018年演講語篇中更多的強調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國如何順應時代發(fā)展實現經濟共贏。所以“China”在2018年演講中出現的次數減少,“Asia”以及“Asian countries”不再出現,卻多了主語“world”。
這里我們還要提到的是雖然習近平在2018年演講中減少了主語“China”的使用,卻在語篇中增加了主語“Chinese people”。這是因為習近平2018年博鰲論壇主旨演講中強調要加大對外開放力度,這不僅給全球貿易市場帶來更大的機遇,也同樣為中國企業(yè)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機遇,此次論壇主旨與民心相通,所以習近平用“Chinese people”去替換“China”在語篇中的使用。
而其它形式的主語:to do 不定式、主語從句、名詞以及名詞短語出現重復頻率太低,在此不做細節(jié)的分析。
三、結語
以系統(tǒng)功能語法的人際功能理論為指導,通過對習近平2013,2015以及2018年亞洲博鰲論壇演講英譯本的主語使用頻率及其變化情況進行對比分析,發(fā)現:在主語的選擇方面,在三次的演講中主要主語即高頻主語的選擇大致相同,但在相同中又存在著不同,既有主語使用頻率的變化,又有主語的消失和增加。如在2018年演講中增加了主語“we”的使用,同時減少了“China”的使用,卻在語篇中增加了主語“Chinese people”;”Asia”和 “Asian countries”消失了,出現了 “world”,這種主語使用方面的變化體現出我國“命運共同體” 思想從亞洲擴大到了整個世界,更好地體現了我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習近平三篇博鰲論壇演講英譯本主語的使用頻率及其變化,充分體現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以及中國對世界的影響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其治國理念也在不斷地豐富與發(fā)展。
〔參 考 文 獻〕
〔1〕Thompson, G.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Research Press,2000.
〔2〕吳紅燕,余文都.利比亞事件政治演講的人際意義研究〔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2,(01):129-130.
〔3〕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等.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4〕李元授,鄒昆山.演講學〔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3.
〔5〕王和私,王芙蓉,尹丕安.美國國情咨文的批評性話語分析〔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3, (04).
〔責任編輯:楊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