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梅
一代報人陳銘德離開我們30余年了,他手創(chuàng)的《新民報》仍在發(fā)展壯大。今天的《新民晚報》發(fā)行量居全國之首,并在海外出版發(fā)行。所以提起《新民報》,總要懷念他。
陳銘德是四川長壽人,1897年生于清貧之家。他幼年喪父,小學畢業(yè)后獨自離家到重慶上學,中學畢業(yè)又考入北京政法大學。上大學期間,正值五四運動,受新聞界前輩林白水、邵飄萍等影響,他選擇了走新聞工作的道路,于1923年兼任北京《國民日報》編輯。1924年,陳銘德大學畢業(yè)回到四川,先后擔任成都《新川報》總編輯和重慶《新中華日報》主筆。1928年,陳銘德來到南京任中央通訊社編輯,認識了同事也是同鄉(xiāng)的吳竹似、劉正華等人。幾個年輕人為了發(fā)揚自由之聲,打破社會沉悶,醞釀著自己辦一張報紙。
1929年9月,《新民報》在南京誕生,陳銘德任社長,吳竹似任總編輯。之所以定名《新民報》,意在繼承孫中山先生創(chuàng)辦的《民報》精神“作育新民”。初創(chuàng)的《新民報》日出四開一張,發(fā)行僅2000多份,其中相當部分是贈閱的,每月廣告收入不足200元,日子十分艱難。偏偏吳竹似又患了肺病,由其夫人鄧季惺陪送去北平治病,報紙就靠陳銘德在南京苦苦支撐。后來他還請張友鸞擔任總編輯。1931年,吳竹似在北平病逝,鄧季惺在北平朝陽大學攻讀法律。陳銘德趕去北平,幫同料理后事。陳鄧兩人接觸日多,萌生感情,于1933年在北平結婚,以后攜手共同經營《新民報》。
《新民報》以青年為主要讀者對象,團結了一批進步作家如田漢、陽翰笙等為基本撰稿隊伍,有的直接參加編務,報社業(yè)務蒸蒸日上。到1936年,《新民報》發(fā)行量增至1.6萬份,成為南京報業(yè)中的佼佼者。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新民報》內遷重慶,堅持團結抗戰(zhàn)的方針。陳銘德抓住文化界人士匯集重慶的有利時機,廣交朋友,網羅人才,著名的“三張一趙”均為《新民報》所用?!叭龔垺闭?,張恨水、張慧劍、張友鸞,“一趙”為趙超構。他們均是辦報能手,或寫評論、或寫雜文、或寫小說連載,都擁有大量讀者。陳銘德、鄧季惺還和中共領導人周恩來等加強了聯(lián)系,不時邀請周恩來到家作客,請周恩來分析當前形勢。這一時期,《新民報》迅速發(fā)展,在重慶出版了日刊和晚刊以后,1943年又在成都出版晚刊,1945年又出版日刊。
抗戰(zhàn)勝利后,陳銘德、鄧季惺迅速在南京復刊《新民報》日晚刊,并在北平創(chuàng)辦《新民報》日刊,在上海創(chuàng)辦《新民報》晚刊。到1946年5月,《新民報》擁有5社8版,報紙覆蓋面幾乎達半個中國,在中國報業(yè)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
《新民報》是一張民間報紙。當時定下的辦報方針是“居中偏左,遇礁即避”。一方面要表現(xiàn)進步,又要爭取能生存下去。在險要的政治環(huán)境中,既有國共之間的斗爭,又有國民黨內部派系之間之爭,這就難為了陳銘德。他委曲求全,周旋于上下左右,在夾縫中求生存求發(fā)展。1946年到1949年間,《新民報》的編輯記者多次被國民黨當局拘捕,報紙被處罰??_@時候,陳銘德八方奔走,四面作揖找關系求情,謀求出路擺脫困境。有時,他在外面碰了釘子,回到報社唉聲嘆氣,報社內年輕人還不諒解他,說他是“磕頭主義”,主張“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新民報》的處境,周恩來倒是很理解。他說:《新民報》和《新華日報》不一樣,《新華日報》即使??獜涂苋菀??!缎旅駡蟆芬峭A耍僖獪慅R一套班子就不那么容易。
陳銘德以他全部心血澆灌《新民報》。他深知報紙要辦好,關鍵在于人,他求賢若渴招攬人才。除了“三張一趙”之外,還請到一批優(yōu)秀作家如謝冰瑩、陳白塵、吳祖光、袁水拍、馬彥祥、柯靈、郁風……為各版副刊主編,他又匯集了許多名作家如郭沫若、茅盾、老舍、夏衍、田漢、洪深、陽翰笙、聶紺弩、孟超、黃苗子、丁聰、馮亦代,鳳子等為長期撰稿人。報紙經??d他們的作品,加上獨有的版面和標題,形成了《新民報》的獨特風格,受到讀者喜愛。郭沫若在1947年陳銘德50歲生日之際,特贈詩祝賀:
昨夜三斤酒,今朝醉未休。
高歌懷遠志,屹立挽狂流。
知命須澄澈,新民貴自由。
魔高庸一丈,更上一層樓。
《新民報》總管理處設在南京,陳銘德任總經理,雖定下了辦報方針,但具體的實施在各分社。陳在用人方面采兼容并蓄和放手的政策。五個分社總編輯的政治傾向不完全一致,有偏左的也有偏右的,甚至同一張報紙的各版也因人而異。以南京《新民報》日刊為例,新民副刊主編郁風,通訊版主編蔣文杰進步傾向十分明顯;另一副刊《大觀園》卻滿紙都是風花雪月。陳銘德的態(tài)度是只要不太出格,不給報紙帶來麻煩,也就相安無事。
陳銘德喜交友好客,熱情待人,1945年夏青年記者錢辛波初到《新民報》,第一個見到的就是陳銘德。錢辛波時年才20多歲,剛出校門,而陳銘德已年近半百,身為社長,可仍熱情接待,這情景令錢辛波終生難忘?!拔母铩币院螅X帶著孩子錢江去見陳銘德。耄耋之年的他,行動已不便,還顫巍巍地起身給倒茶,臨別又送出門外。陳銘德不抽煙,但口袋常備有打火機,每每主動為客人點煙;他不打牌,常親自擺牌桌迎客入座;他不善飲,總讓客人之杯常滿;他待客總忙著為客人夾菜,自己卻吃得很少。到他晚年,逢年過節(jié),他總要在電話中,以略帶嘶啞的川音逐個向熟悉的人問好。他以朋友之樂為樂,以能給人溫暖為最大的快慰。而可貴的是能數(shù)十年如一日。
盡管陳銘德迂回曲折躲避風險,仍難逃厄運。1948年6月,鄧季惺在國民黨立法院指責國民黨空軍飛機轟炸開封平民,《新民報》刊登了鄧的發(fā)言,國民黨當局惱羞成怒,于7月8日下令南京《新民報》“永久停刊”。陳、鄧知南京不可留,相繼出走香港。國民黨當局于逃離大陸前,曾游說《新民報》遷往臺灣,被陳銘德斷然拒絕。
建國之初,由于經濟上的困難,成都、重慶、南京三地的《新民報》相繼???。北京《新民報》并入《北京日報》,上?!缎旅駡蟆饭胶蠣I為《新民晚報》。政府對陳銘德、鄧季惺都作了安排:鄧季惺為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陳銘德為北京市福利局副局長。
陳、鄧夫婦雖然離開了新聞界,他們的心仍念念不忘新聞工作。1957年5月,首都新聞界舉行整風座談會,他們欣然參加。在會上,陳銘德介紹了《新民報》的成長過程,談了一點對當時新聞工作的看法,建議在北京也出一張晚報。他說:報紙是人們的精神食糧,新聞工作者是廚師,廚師要是光注意營養(yǎng)價值,不注意色、香、味不行。趣味性和思想性不矛盾,正像色、香、味和營養(yǎng)不矛盾一樣;律師出身的鄧季惺也對司法獨立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想不到厄運來臨,他們都被劃為“右派分子”,蒙冤受屈20年。
1978年以后,他們重新回到國家政治生活中來,分別擔任了全國政協(xié)委員、民革和民建的重要職務,并都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xié)會理事。他們最熱戀的仍然是新聞工作,每有新聞界的集會,他們都必出席,不遲到也不早退。
1989年2月11日傍晚,陳銘德在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與世長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