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銳佳 張典標
“你今天遲到了!”
梁學厚是笑著沖衛(wèi)紅說這句話的。這時,離十點還差一刻。
梁學厚今年83歲,腿腳不好,每天固執(zhí)地掐著表從家出發(fā),走上40分鐘,趕在九點半到這兒看書。衛(wèi)紅兩年前退休后,因為“不想孫子說自己是個蠢貨”,天天來“城市書房”讀上8小時,像上班一樣。
這個并不算大的“城市公共書房”,坐落于廣東清遠市清城區(qū)北江綠樹環(huán)抱的江心島上。一條200米長的廊橋,兩側(cè)種著洋紫荊花,一端連著小島,一端連著鬧市。書房很安靜,島上的蔥蘢綠意把喧囂擋在了外邊。
江心島狀如綠葉,900多步就能繞島一圈,大約相當于兩個400米跑道的標準操場。這島是清遠最核心的地方之一,沒有一家商店,只有一家書房。
書房門口綠樹掩映,透過玻璃門往里瞧,一整面貼墻書架頂?shù)教旎ò?,一幅裝裱起來的書法寫著“一默書房”,幾張桌椅,一大瓶黃玫瑰和不知名的花草干干凈凈地置放在桌上。穿過別致的后門是一個雅致的院子,一池荷花,池邊立著風雨亭,蛙聲不時鳴起——綠島上這個“一默書房”簡直就像一幅“活”畫。
可一年多以前,正是這幅“畫”把梁學厚“擋”在了外邊。
“城市公共書房”和“市民會客廳”
綠島書房勝似“網(wǎng)紅”
“這么好的地方,以為進來要收錢的?!绷簩W厚說。
知道這是免費書房之后,梁學厚主動為書房“代言”?!皝磉@看書是不收費的,連卡也用不著辦?!庇龅接腥嗽跁块T口徘徊,他就這么說。
在這里,衛(wèi)紅讀完了清遠8個縣市的地方志。她喜歡來這里,是因為覺得這里“接地氣”,“這里誰都能來,不像外邊一些書店,看到你穿得不好都不讓你進”。
“這里的書很好看,而且有很多文學書……為書香清遠加油!每周星期六見”“希望爸爸媽媽能常常帶我來這里!又能喝東西又能看書,還能看風景、畫畫”……小讀者也喜歡這里,他們在留言簿上寫下真誠稚嫩的話語。
這里確實沒有門檻。不時,有島上的環(huán)衛(wèi)阿姨進門小歇,也有躲雨的大叔,早上鍛煉完的大爺大媽在上菜市場前也會特地來這看會兒書。
到了十二點左右,有時會碰到一個撿瓶子的年輕人。這人30歲不到,胖胖的,穿得也干凈,不看他手里提著裝有空飲料瓶的大兜,完全看不出是個拾荒者。他把大兜放在門外角落里,把手洗凈了,在臨門的位置坐下。一個多小時之后,他又出門去翻垃圾箱,又再進來。
誰也沒刻意“關(guān)注”他。
“很多人因為各種原因已經(jīng)失去了在學校閱讀的機會,我們更應(yīng)該為他們提供公共閱讀空間?!鼻暹h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戚華海說,“即使是流浪漢,只要沒放棄閱讀就還有改變的希望,不是還有流浪漢因為博學成為網(wǎng)紅的嗎?”
晚上島上更“熱鬧”。有父母帶著孩子來島上看免費繪本,有特地來“打卡”的年輕人,也有來這把上學時逃的課補回來的女主播,還有廣州幫扶清遠的干部,也能碰到為了培養(yǎng)女兒閱讀習慣而在這陪讀的小學老師,甚至還有老外……
清遠的五月悶熱潮濕,雷陣雨是不打招呼的。晚上九點,天上一兩聲悶雷響起,書房里的讀者還“滿滿當當”的。臨窗的書桌,幾人圍坐,輕聊著。這是本地市民在“會客”。
這里已經(jīng)成了清遠市民的驕傲,市民帶著客人來是常有的事,不影響別人就行。“以前朋友來,沒地方去,只能去商場逛逛。有了這個地方,朋友來了也喜歡?!毙l(wèi)紅就常這么干,“朋友都覺得清遠的文化品位上了一個層次,和廣州差不多了?!?/p>
誰不喜歡這個“最美書房”呢?除了能安靜讀書,每周一晚上有免費的拉丁舞課,每周二是古箏公開課,周五晚上是民謠之夜和文藝沙龍輪番上陣,每隔一周的周六下午是國學班。每月第一個周末是公益墟市,每個月最后一個周末是學術(shù)大咖領(lǐng)讀的讀書會。遇上節(jié)假日,有連著幾天的文化周,講座、詩會、老電影、民謠都有。偶爾上書房里來,還能遇到不定期的個人分享。來這里講自己經(jīng)歷的有清遠本地的氣象局工程師,有從北京來的武術(shù)教練,有“超級奶爸”教你怎么和孩子玩,有成功在7天內(nèi)跑完7大洲7場馬拉松的牛人……
這里既是“城市公共書房”,也是“市民會客廳”,還是城市公共文化資源聚集地。這里沒有貧富,只有書、文化公益活動、讀者、參與者和志愿者。
“去年我們辦了196場免費的公益文化活動。”“一默書房”創(chuàng)始人茉莉(原名秦鴻雁)說。她唯恐自己所提供的公共文化產(chǎn)品對不起書房占著的這么一塊好地方。
“別看它現(xiàn)在這么好,以前這里只是一個小沙洲?!毙l(wèi)紅一句話,把時間拉回到十幾年前。
從荒涼沙洲到城市“文化濕地”
江心島的前世今生
5月22日,茉莉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一張存著近百張照片的光盤。
送照片的是彭蓮清,清遠市財政局的一名退休工作人員。財政局大樓恰好正對著江心島,有心的她在過去17年的時間里,拍攝了超過一萬張江心島的照片。送給茉莉的這些照片是她精選的。這些照片記錄了這個地方從小沙洲如何一步步變成今天的模樣。
據(jù)介紹,20世紀90年代,這片地方小得還稱不上是島。孤零零的,只是水面上拱出來的一抔沙土,下大雨的時候,就被江水淹沒了,只容得下幾叢野花野草和蘆葦。這片沙洲上最早的訪客是江里游泳的人,從江邊游到沙洲上,歇會再游回去。
經(jīng)過此后數(shù)次加固和填充,江心島才避免了被江水沖走,漸漸“長”成現(xiàn)在的模樣。
2013年,江心島迎來一次機遇。當年11月,清遠承辦廣東省國際旅游文化節(jié),作為主會場,一座廊橋開始像樹枝一樣連接著綠葉形狀的江心島??梢魂嚐狒[之后,江心島又撂了“荒”,只留下偶爾開放的幾間屋子,無人問津。當時在江邊鍛煉的人們即使過了橋也只是順著臺階繞島散步,并不往島中去,甚至不知島上還有屋子。
4年后,清遠開始創(chuàng)建文明城市,清城區(qū)委宣傳部部長潘艷嫦看中了江心島。潘艷嫦要拿這做一個有靈氣的書吧,而不是機械地借書還書。她想把公益和閱讀結(jié)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