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利
暑,炎熱的意思,意思是指天氣開始變得炎熱起來。小暑雖然溫度高,天氣熱,但是緊跟著的大暑才是一年中最熱的節(jié)氣,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說。進入小暑,標志著我國大部分地區(qū)的天氣都變得炎熱起來。
自古以來,人們都在想方設法應對酷熱。1902年,英國的一位發(fā)明家成功地設計并安裝了第一部空調系統(tǒng),現(xiàn)代人自此擁有了避暑納涼的利器。
但是,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社會,沒有空調的古人面對酷暑是什么樣的感受呢?
“頭痛汗盈巾,連宵復達晨。不堪逢苦熱,猶賴是閑人。朝客應煩倦,農夫更苦辛。始慚當此日,得作自由身。”唐代詩人白居易對熱的感受頗深,他寫的這首《苦熱》詩,把“熱”與“苦”聯(lián)系在一起,足見古人亦為熱所苦,對酷暑感到煩惱。
但是,聰明的古人想出了許多令現(xiàn)代人驚嘆的避暑納涼的好辦法。
古人稱可以避暑消夏的房間為夏房,后來泛指一切用于納涼的房間,效果類似于現(xiàn)代的空調房。比如先秦時期的“窟室”,秦漢時期的“涼房”,以及后來的“冰室”。不過,由于夏房的制造成本高,所以一開始只有帝王及貴族才能擁有。
先秦時期,在貴族中流行的夏房叫窟室,是一種類似于現(xiàn)代地下室的房間。由于窟室建造在避開日照的地下,內部陰涼,所以夏天的時候,人們往往在窟室內舉辦一些重要的宴會。鄭國大夫良霄就經常在自家的窟室里飲酒作樂,通宵達旦。比起中原地區(qū),位于現(xiàn)今湖北、江蘇地區(qū)的楚國、吳國的貴族,消夏更是離不開窟室。公子光在宴會上派人刺殺吳王僚,就是在盛夏時節(jié),利用了吳王僚來自己家的窟室消夏的機會,后來公子光就成了吳王闔閭。
到了漢代,帝王貴族便不再使用地下室了,而是建造了專門的“空調房”——清涼殿,與清涼殿配套的消夏設施,有石質的床以及冰塊。石床不易導熱,夏天睡覺非常的涼爽;清涼殿內的四角以及皇帝的周圍都盛放冰塊,用來降溫;侍女在皇帝旁邊扇扇子,這樣的清涼殿異常奢華。
唐代的時候,統(tǒng)治者在長安大明宮太液池的南岸修建了一組宮殿——含涼殿。含涼殿的設計非常巧妙,巧匠利用機械裝置將殿旁的水提升到高處,水再由高處落下推動扇車的扇葉,從而為殿內送去涼風。同時,含涼殿的四周還有涼水從上往下流形成的水簾,進一步保證了殿內的涼爽。
明清時期的夏房,除了擁有以上的設施,設計師還在房檐的建筑設計上下了功夫。比如:明代以后的建筑規(guī)制是“柱高一丈,平出檐三尺,再加拽架”。這樣的建筑規(guī)格是根據(jù)冬夏季日影的角度(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太陽高度角,北京地區(qū)冬至正午太陽高度角為27度,夏至正午太陽高度角為73度)差異來設計的。宮內的北房有了這個角度的屋檐,就能夠在夏至前后,屋檐遮陽;到了冬至前后,陽光滿室,使得房間冬暖夏涼。
古代的帝王、貴族可以不計成本地建造夏房,但是普通百姓就不得不量力而行了。有一點兒錢的百姓,他們會在家中的廳內或者房間里挖一口深井,井口用蓋子蓋妥,蓋子上方鑿一個孔,夏天便有冷氣從孔里面?zhèn)鞒鰜?。這種“空調井”除了有夏季納涼的效果,還能儲藏食物,延長食物的存放時間。在老版本的電影《三國演義》里有這樣的一個情節(jié)——盛夏時節(jié),張飛將自家肉店的豬肉存放在一口井里,井上面蓋上磨盤。張飛說:“誰能推開此磨盤,可盡取井中肉?!辫b于《三國演義》成書于明代,可見挖深井儲肉的做法至少在明代就已經有了。
在保留下的明清民宅中,很多富人家中確實也都挖有“空調井”。明清時期,一種類似于先秦時期窟室的土房建筑在民間流行起來,類似于現(xiàn)代的窯洞或者地道。各家的土房通過地道連在一起,有點兒像電影《地道戰(zhàn)》中的場景。土房除了納涼,還能預防盜匪、儲存物品。
沒有冰箱和空調,古人可怎么辦呀?其實,要不是聰明的古人不斷地積累經驗,現(xiàn)代人怎么會靈機一動,便發(fā)明了冰箱呢?
古人用冰的歷史可早啦,聰明的中國人很早就懂得冬天把冰塊收集起來存放在冰庫中,夏天再拿出來消暑。
從周代開始,就有一種專門為王室采集冰塊的官職——凌人。從每年十二月開始,凌人便命令工匠將冰塊收集到冰窖里儲藏起來;第二年夏天的時候,工匠將冰塊取出來供王室成員使用。
每到夏天,周朝的天子便會舉辦隆重的頒冰禮,按級別把藏冰賞賜給官員們消暑,以示天恩。這個儀式后來歷代多有效仿,比如唐代。其實,唐代藏冰不僅是官方的事情,夏天的時候民間已經有人做販賣冰塊的生意,只是規(guī)模有限。到了宋代,人們在街頭巷尾賣冰的現(xiàn)象就很常見了。
人們除了將冰塊拿來做冷飲、冰鎮(zhèn)瓜果飲料,還拿來放在房間里降溫。古代的“冰箱”,一開始就兼具冰鎮(zhèn)與降溫的功效?,F(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戰(zhàn)國青銅冰鑒,堪稱冰箱的祖宗——分內外兩層,夾層中放上冰塊,中間可用來冰酒,而打開蓋子,漸漸融化的冰塊則可以降低室溫。這種具有冰箱和空調功能的兩用容器,從青銅“進化”到陶制、木制,一直沿用至清代。中式冰桶在19世紀已經成為民間流行的普通商品,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之后,英國人在北京發(fā)現(xiàn)了這種稀罕的設備,感到驚奇不已。如果你能看到清代的中式冰箱的照片,你會發(fā)現(xiàn),它和今天我們使用的冰箱,還真有些相像呢!
“竹夫人”是古人在夏天時為了取其涼意抱著睡覺的物品,一般為圓柱形,用竹篾編成,中間鏤空。不獨是竹夫人,沒有電扇、空調的古人還制造了不少奇特的東西,讓人們在酷熱的夏天享受到一絲絲的清涼。
明朝的高濂在《遵生八箋》里就提到了這幾件物品:壬癸席、澄水帛、冰絲茵。但是比起漢代的清涼殿,以上諸般物件都算不上什么奇特之物了。
當然,看了宋朝人如何納涼之后,你會覺得他們是最會過日子的。《武林舊事》中有一章講的是皇宮中的納涼環(huán)境:種上長松修竹以達到濃蔭蔽日的效果,又修建假山飛瀑,飛瀑下方置10畝大池,里頭種滿紅白蓮花,最絕的是在庭院里擺滿茉莉、素馨、建蘭、麝香藤、朱槿、玉桂等花,用風輪來吹,制造出清芬滿殿的效果。
古時不少文人雅士都追求一種超凡脫俗的境界,“心靜自然涼”是古人避暑納涼的最高境界。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消暑》一詩中這樣寫道:“何以消煩暑,端居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焙喲灾褪恰疤撌?,心靜”——虛室利心靜,心靜自然涼。
詩人王維為了應對酷暑,竟抱著古琴走進幽深碧翠的竹林,席地而坐,流連忘返,留給后人百讀不厭的《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p>
魏晉的嵇康更絕,在《養(yǎng)生論》中把“心理避暑”的功能發(fā)揮到極致,要求“常如冰雪在心”。試想,心靜再加上想象人在冰雪的環(huán)境中,焉能不涼?
不過,相對于人來說,農作物還是需要光和熱的。宋代的戴復古曾說“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結”。比如,水稻喜歡熱,天氣涼了反而會減產。遇到特別涼的年份,東北平原和北方高原上的水稻甚至光長稈不結籽,發(fā)生嚴重的“夏季冷害”現(xiàn)象,即農諺說的“(冬)不冷(夏)不熱,五谷不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