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勤立
無論古今中外,欲揚先抑都是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常用藝術手法。當作者需要肯定某人、事、景或物時,先貶低、否定它,而后突然改變對它的看法,表達作者的贊美,這就是欲揚先抑。
現(xiàn)實創(chuàng)作中,“抑”和“揚”的運用有一定的規(guī)律可循。比如,要表現(xiàn)事物可貴的品質,高明的作者往往先從丑陋的外貌或粗俗的行為落筆;要表現(xiàn)事物獨特而重要的作用,總要先寫它看似無用的一面……創(chuàng)作目的千千萬,但“抑”對立于“揚”,卻又襯托出“揚”的辯證關系始終不變——有鮮明強烈的情感反差才能更好地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給讀者造成最深刻的情感沖擊。
運用欲揚先抑手法的關鍵在于如何實現(xiàn)由“抑”到“揚”的轉變。有時轉變是從一兩件平凡的小事開始,由作者娓娓道來,詳細清楚地寫出自己的點滴情感。這樣的轉變適用于情感厚重、語言平實的文章,表達深沉濃厚的情感,如課文中的《阿長與〈山海經(jīng)〉》《藤野先生》等。有時轉變即是全文的點睛之處,簡短有力的幾筆,氣勢如虹。這樣的轉變更適合爆發(fā)出強烈的褒揚之情,如課文中的《列夫·托爾斯泰》《白楊禮贊》等。
在運用“欲揚先抑”手法時也要注意“揚”“抑”兩者應有所側重,即所謂“重在后揚”。在寫作實踐中,以“抑”營造“蓄勢”的分量掌握需要反復地體會、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