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開堅
美的定義是廣泛而豐富多彩的,不同的人對不同的事,從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時代都會有不同的感覺。雖然我們都能感受到美,能夠識別美,但是在回答“究竟什么是美”這個問題時,答案卻不盡相同。唐朝時期,女子以胖為美;而如今,減肥成了當代女性一生都在堅持的事情。這說明,美是隨著時間而變化的。不同時期,對美有著不同的認識,人們對美的定義不盡相同。但是,“美”始終伴隨著人類文明發(fā)展,是人類文明發(fā)展中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壽山石素有“國石”之稱。早在1500年前的南朝,壽山石便被作為雕刻材料。壽山石雕是自然美與藝術美相結合的產物,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了大批愛石、玩石、賞石、藏石人士。發(fā)展至今,壽山石愛好者已遍布各個階層,不僅國內文人雅士喜好收藏,海外也有不少古玩藏家為之著迷。因此,壽山石在玩石界有著相當高的歷史地位。
《花開富貴》
福州壽山因盛產壽山石而名揚中外。壽山石歷史悠久,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其原石本身就是擁有大自然“恩賜之美”的“石中驕子”,且種類繁多、色彩豐富,每一塊原石都有其各自的特點。壽山石雕大到圓雕擺件,小到精雕印章,都是經過雕刻家們精雕細琢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壽山石雕更取決于原石自身的獨特魅力。壽山石“天生麗質”的材質是雕刻藝術創(chuàng)作的基礎,不同的石種從外形、色澤至肌理,都有其獨特之處,是構成壽山石雕作品直觀視覺美感的首要因素。
“石不能言最可人”,淡雅自然的美好之物總是能在不經意間觸動文人的內心。自古以來就不乏文人墨客對壽山石的贊美,南宋丞相梁克家在《三山志》中寫道,壽山石“潔凈如玉”“柔而易攻”,明清之際著名哲學家方以智也在其著作《物理小識》中贊其“光潤可觀”。他們都表達了對壽山石材質本身最單純的欣賞。
集各種美譽于一身的壽山石主要可分為田坑、山坑和水坑三大類。如溫嫩細膩的芙蓉石、厚重結實的杜陵石、清透晶瑩的水坑石、嬌艷光彩的荔枝洞石等。
一般來說,壽山石原石體量普遍不大,250克以上就可稱之為“大材”。不同品類的壽山石形狀、棱角、皮相都各具特色。無根而璞、無脈可尋的田坑石,沒有明顯的棱角,多呈塊狀,色皮比較明顯。而水坑石因受到地下水的侵蝕,一般多為透明狀,各種“晶”“凍”多出于此,透明度高,肌理瑩潔者為佳品。
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壽山石的顏色更是繽紛多彩,白色、乳白色、灰白色、紅色、粉色、淺黃色、綠色、黑色、天藍色等各種顏色,應有盡有。其中,山坑石在石色上最為艷麗繽紛。
此外,不同品種的壽山石質感上也各不相同,如吃刀難易、流暢與否、石質紋理、手感輕重、透明程度、光澤強弱等。隔紋是田坑石的特征之一,隱隱可見蘿卜細紋。水坑石由于礦石長期受侵蝕,質地相對清靈,上手掂時感覺偏重。
總而言之,壽山石上等佳品與下等劣石簡直千差萬別。每一塊壽山石原石都是自然形成的天然佳品,都有著不同的形狀美、色彩美、質感美,是天然且未經打磨雕刻的原始之美??梢哉f,壽山石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
《十二生肖·羊筆舔》
壽山石因其色彩豐富且易于雕刻的特性,在華夏文明歷史中,也一直是權利與身份的象征。一件好的雕刻藝術品,離不開石材本身的獨特魅力,同時也離不開能工巧匠們的精雕細琢,他們賦予石頭新的生命,為其增添了“藝術美”。
壽山石雕是渾然天成的自然美與加以裝飾的藝術美相結合的民間雕刻藝術。壽山石雕的藝術美,直觀地看美就美在五彩斑斕的石材上鐫刻著各種各樣華麗的圖案與花紋。自古以來,壽山石雕作品的內容總是離不開彌勒、達摩、羅漢、山、水、花、鳥等題材。經過匠人們精工細雕后的作品,無論是陳列在展覽館,還是擺放在家中,都能為其增添一份獨具特色的藝術感和文化氣息。
“一相抵九工”,壽山石雕藝術最大的特點就是雕刻家利用石材本身的天然色澤,雕刻出色澤與題材造型相適應的作品。壽山石其原石本為天地間自然之物,品種眾多,形態(tài)各異,每種石材都獨具特色。因此,在壽山石雕的創(chuàng)作中十分注重“依石而作”,也就要求雕刻家根據(jù)個人經驗,考慮其色澤、紋理、硬度、形態(tài)等硬性條件以及巧妙的思量后,在確保原石正型的情況下對石材進行題材創(chuàng)新、虛實界定、淺雕深刻等雕琢設計,使每塊石材都能發(fā)揮最大價值,展現(xiàn)出自身所獨具的魅力。
壽山石原石絢麗多彩的獨特氣質是自然的恩澤,但要成為一件精美的藝術品還得看雕工。一味的要求石質,而忽視技藝,等于浪費石材,“重石”的同時也不能忽視“重工”。壽山石雕刻的圓雕、透雕、鑲嵌、浮雕、薄意等技法,都是通過刀法來體現(xiàn)的。雕刻刀法不僅有輕、重、徐、疾之分,還有簡練、樸茂、渾厚、秀凌之別。需要雕刻家有足夠的經驗與純熟老練的手法,以石為紙,以刀代筆,依石作畫。
都說“字如其人”,同樣“雕亦如其人”。在石雕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不僅需要雕刻者具備嫻熟的雕刻技藝,更考驗雕刻者的“工匠精神”。作品創(chuàng)意是匠人自身文化內涵與藝術修養(yǎng)的集中體現(xiàn),承載了文化的石材相當于被賦予了靈魂,擁有無盡的生命力和想象空間,既能體現(xiàn)出雕刻者的個人氣質,更流露著藝術氣息。
自古以來,工匠們就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作品,要求精益求精,享受著作品在手中完美升華的過程。對于一個雕刻藝術家而言,創(chuàng)作的過程不僅是對原石的雕琢,同時也是對自己心境的提升。壽山石雕的精致,來源于雕刻者的精雕細琢。精細的高浮雕、精美的透花雕和立體的圓雕等,一件壽山石雕精品總是綜合了各種技法,經過深思熟慮的。美酒配佳人,好石配良匠。石材天生麗質,斑斕多彩,也需要藝術家精雕細琢才能提升其觀賞價值、藝術價值以及收藏價值。成功的作品反映了雕刻者的藝術修養(yǎng)、雕刻技藝及實踐經驗等綜合能力。
壽山石雕刻藝術發(fā)展至今,離不開雕刻藝術家們的不懈努力。作為玩石界的翹楚,或為達官貴人視如珍寶陳列欣賞,或為文人雅士手中精美的觀賞玩物。從選石到成為精美的藝術品,經歷了藝術家無數(shù)次精心思量和細膩的雕刻。深受國內外玩石藏家喜愛和追捧的壽山石雕,不僅擁有天賜恩澤的自然之美,還有著藝術家賦予靈魂的技藝修飾之美,才使它成為中華傳統(tǒng)藝術寶庫中不可多得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