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雜志,我們再次談到了運河。
雖然時間距離中國大運河被第38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上獲準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已有5年,但與運河本身的歷史、內(nèi)涵相比,5年不值一提。更何況,新時代運河仍該走到前臺,發(fā)揮它巨大的價值潛力。
從古至今,水是蘇州之魂,大運河也一直是蘇州的動脈。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今天,運河沿岸也依然守護著傳統(tǒng),接納變化;孕育發(fā)展中的創(chuàng)新和騰飛,對文化與藝術、生活與內(nèi)心飽含溫情。
我們不斷提及運河,是在提醒別人也提醒自己,運河文化正與時代元素相結合,煥發(fā)著新的生機與活力。而參悟大運河的精神內(nèi)涵,再現(xiàn)大運河包容開放的天然屬性,是幫助我們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一大寶庫源泉。
提起濟南,能想到的絕對不只是那句“皇上,您還記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嗎?”你必然會想起濟南的泉水和濟南人的爽快利落啊。而在濟南人的眼中,篤悠悠的蘇式閑情生活和慢條斯理的蘇州話,卻有著無盡的魅力。在濟南的一次蘇式生活雅集中,本刊記者與濟南的朋友們一同沉浸于吳文化的精致與風雅之中,帶著清香四溢的茉莉花手環(huán),深處蘇式園林般的意境,聆聽悠揚動聽的評彈,賞“秀色可餐”的昆曲,玩的不亦樂乎。濟南當?shù)氐奈幕诵£愐幌伦泳捅晃×耍f等到他休假,一定要去蘇州放飛心情,看蘇州的最美風光,來一場更雅致蘇式生活體驗。這樣看來,不遠的將來, “天堂蘇州”的慢生活要在濟南興起啦。
編輯記者的工作真的像我想象中那么輕松嗎?我在這個假期找到了答案。
在這個假期,抱著對傳統(tǒng)新聞行業(yè)的好奇,我進入《現(xiàn)代蘇州》雜志社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實習。在我的想象中,記者是份既輕松又體面的工作。因此,這份實習工作令我十分期待。當我還沉浸在自己猜測的輕松格調中時,我幸運地得到了第一個可以外出采訪的機會:美食尋訪。美食一直是我個人喜愛的主題,作為一名土身土長的蘇州人,我自詡對吃也是有一定了解,但當我真正開始執(zhí)行這個任務時,免不了有些緊張,而采訪任務最密集的那個星期我采訪了萬福興糕團店、清華酒樓和得月樓。恰好是蘇州三伏天中氣溫最高的那一周,這也為這個任務帶來一些難度。盡管如此,我還是很興奮。在收到前輩小心中暑的提醒后,我并未因此提高警戒,當時的我仍然自信滿滿。所以,毫不意外,在這個星期的最后兩天里,我的身體狀況亮起了紅燈。掛了兩天的水,不僅讓我明白了蘇州的三伏天有多可怕,也讓我明白了采訪的不易。
盡管這次的任務不是十分順利,但它卻讓我受益匪淺。那些我在和他人交談中收獲的知識和經(jīng)驗是任何書本都不能帶給我的。我想這就是我在實習中最大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