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彩
語文教學中,我們要讓語文課“流動”起來,讓學生在交流與互動中煥發(fā)活力,而課堂教學是師生交往的雙向互動過程,因此每一堂課都應為學生口語能力的發(fā)展提供用武之地。
口語交際教材編寫為師生留有足夠的開發(fā)和利用空間,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的實際需要適當調換、補充、刪減、調整教學內容,重組教材,使口語交際訓練內容貼近生活。這為口語交際教學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和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如教學口語交際課《學會祝賀》時,教材資源呈現(xiàn)的是學生在教師節(jié)來臨之際為老師“做賀卡”“寫賀詞”“送賀卡”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我在實際的教學時,在分析學情的基礎上,把前面二個環(huán)節(jié)改由學生課前自己制作準備好;課上就直接讓學生展示賀卡、送賀卡,學會祝賀。并讓學生與同桌互相練習送賀卡,到臺上來演示送賀卡。同時,在話題延伸時還增加了“兒童節(jié)的時候,我們可以互相祝賀”“建軍節(jié),向解放軍祝賀”“國慶節(jié),向祖國母親祝賀”等交際環(huán)節(jié)。經過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并精心設計實施策略,擴大口語交際的“面”與“量”,使學生思維與口語交際能力同時得到提高。
結合語文課上的教學內容,我讓學生扮演或擔當特定的與教材相關的角色,使學生的學習活動很快成為“有我之境”,他們會情不自禁地按照自己扮演角色的身份、處境去思考、表演和操作,并根據(jù)教材內容和老師、同伴對角色的期待,合情合理地表現(xiàn)出一系列的行為,并用恰當?shù)恼Z言表達,往日“被動接納”的角色就在這種角色承擔中變成“主動參與”的角色了。
語文教學是多元化的,可以將各個訓練模塊互相貫穿融合進行教學。在每一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都有必要穿插口語交際訓練,把握好教學契機的動態(tài)生成。
生活就是口語交際的內容,口語交際就是生活的工具。學會觀察生活、思考生活,口語交際才能入門,提高口語交際水平也才有希望。豐富多彩的生活給口語交際教學提供了活水之源,教師要用心捕捉現(xiàn)實生活現(xiàn)象,誘導學生用學過的知識和自己的認識能力參與,在這一過程中發(fā)展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如新轉進一個學生,大家怎樣說歡迎辭?國慶節(jié)旅游歸來,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今天是教師節(jié),你想對教師說什么?你剛搬進了新家,向大家介紹你家周圍的樣子。這樣的作業(yè)學生樂做,又感興趣,在玩中又鍛煉了口語交際能力。
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更是學生的學習伙伴??谡Z交際中教師必須從說話能力上對學生的言語進行指導、修正,并做好典范。教師可以組織同桌之間、小組之間互說互議,全班再說再議,讓學生在問、說、評、議、辯中互動交流,各自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在交際的過程中培養(yǎng)良好的聽說習慣、發(fā)展交際語言。擴大互動,重在檢驗,鞏固口語語言??谡Z交際能力的形成不是一個短期行為,具有長效性,短短的40分鐘只為學生交際提供一個平臺,生活才是交際的大舞臺。因此,應讓學生與家長、朋友、社會上的人進行互動,進行交際,在生活中與人交往。
我們還可以在校內開展模擬社會活動。利用語文活動課和課余活動時間,組織一些模擬社會交際活動。如模擬在“旅游”活動中當小導游,向“游客”介紹各地的風土人情;模擬在“購物商場”活動中當售貨員,向“顧客”推薦商品;模擬“銀行”“餐廳”等服務活動中當服務員等。這些模擬活動,必然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幫助。
語言的實踐,需要通過大量的課外實踐,即社會實踐,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提高。如組織參觀、訪問、調查、慰問、做好事、聯(lián)歡等活動,使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得到培養(yǎng)和發(fā)展。
如上完《購物講價》后,我要求學生利用星期天與爸爸、媽媽一起上市場,注意觀察大人們在購買中的討價還價,甚至自己出購買一件小物品。這樣長期訓練,擴大互動范圍,不僅鞏固了學生的口頭語言,還發(fā)展了學生的交際能力。
總之,口語交際是現(xiàn)代公民必備的基本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是小學階段的一項重要任務,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努力選擇貼近生活的話題、采用靈活的形式組織教學,鼓勵學生在各科教學活動以及日常生活中鍛煉口語交際能力,隨時隨地鍛煉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培養(yǎng)學生文明得體的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與人溝通的能力。
責任編輯 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