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晚七點半,根據(jù)單位關(guān)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安排,我們在山東劇院,觀看了時長兩個半小時的民族歌劇《沂蒙山》。隨著劇情步步推進,我的情緒也仿佛在連綿起伏的沂蒙山穿梭、跌宕??v觀全劇,無論是演員情感投入、角色把握,還是音樂的高亢、歌詞的內(nèi)涵,都深深地打動了每一名觀眾,但我最為贊嘆不已的是編導們把反襯藝術(shù)用得巧妙、用到極致。
襯,繁體字為襯,從衣從親(親是親的繁體字,此處的“親”義為親近,兼表讀音),本義為內(nèi)衣,后指襯里(如今西服就有襯里)。也引申指襯托(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把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來陪襯或?qū)φ眨?,我們常說紅花尚需綠葉襯就是這個道理。
由襯托繼而引申出反襯。反襯就是從反面來襯托,其作用就是通過對比更加鮮明地表現(xiàn)主題,如小襯大、矮襯高、暗襯亮、愛襯恨等等。
第一幕,村姑海棠和林生拜堂喜結(jié)良緣。近處是紅蓋頭、紅衣服、紅禮帳、紅斜披、紅包袱等直沖眼簾,鑼鼓喧天、人聲鼎沸等直貫雙耳,場上可謂一派喜氣洋洋;遠處傳來日寇時強時弱、時緊時疏的槍炮聲,時隱時現(xiàn)的硝煙、時斷時續(xù)的炮火映襯著天空殺氣騰騰。
喜與悲的交匯、生與死的重疊?;橐鱿笳骷彝ソM建、新生命的孕育,戰(zhàn)爭無疑意味著死亡。編導有意將這兩種場景組合在一起,交替出現(xiàn),沖擊著人們視線,震撼著人們心靈。
第一幕最后,在村長孫九龍的帶領(lǐng)下,全村百姓手持刀、土槍、農(nóng)具等,同仇敵愾、團結(jié)一心,以命搏命、以命換命,連續(xù)打退敵人多次進攻。緊要關(guān)頭,八路軍趕來增援,軍民聯(lián)手,里應(yīng)外合,逼退日寇。
第二幕,八路軍在崖子莊建立革命政權(quán),老百姓響應(yīng)號召踴躍報名參軍。已有身孕的海棠不舍本是孤兒的林生上前線,但在眾人的勸說下,海棠勉強同意。這樣寫,并非貶低海棠,而是讓其更加有血有肉、有情有義。海棠與林生分別之際,一輪大大的圓月高掛在天空,那銀白色月光傾灑在海棠家的院子里里外外、旮旮旯旯。
圓月,象征團圓、溫馨、甜蜜。分別,尤其是丈夫奔赴前線的分別,許多未知數(shù)讓人揪心、惦念、掛記。圓與缺、聚與離,蘊意深長,催人淚下。小家的暫時缺失,為的是大家永恒的團圓。
第三幕,村民與八路軍重傷員為躲避敵人掃蕩躲進山洞。日寇為逼出八路軍傷病員,揚言放火燒洞。此時,舞臺正中懸崖道具開著兩個方形洞口,一個展示村民視死如歸決定扮成傷員替死,一個展示傷病員寧愿犧牲自己不愿拖累百姓。那兩窗近似正方形(寓意剛正、勇敢)的山洞,置于漆黑背景之中,顯得逼仄、狹小,但就這個窄、小,反襯出百姓如沂蒙山般偉大氣概和博大胸懷。此時如漆般場景,也反襯了那兩扇閃著光亮的山洞之溫暖、光明。明暗反襯,邪惡襯出正義、侵略襯出抗擊、失道襯出得道。那兩窗,單個看,是吶喊的口,是憤怒的鐘,是響徹云霄的炸雷。兩個山洞合起來,就是一雙眼,一雙仇視敵人的怒目,更是一雙沂蒙兒女透露出一諾千金的雙眸,反觀也是讓世界鐘情、欽羨著注視沂蒙的眼睛。
第五幕,日寇來崖子莊搜尋八路軍的孩子。海棠在危難之際,為了保護小沂蒙(趙團長夫人夏荷犧牲前交給海棠撫養(yǎng))等革命后代,讓自己兒子小山子引開敵人。奔跑中的小山子被槍彈擊中。聽到槍聲,海棠跪倒在地。這一跪,跪出慈母失去驕兒刀割似的痛;這一跪,跪出對不住小山子的悔恨;這一跪,跪出沒能保護好孩子和如何向遠在前線的丈夫解釋的自責。這一跪,觀眾看到海棠在天地之間顯得如此矮小。但就是這矮小,襯出沂蒙母親精神之高大、挺拔、偉岸。在整個歌劇中,還有幾處跪下的情景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特別是第六幕中,八路軍回來,海棠將小沂蒙送到趙團長面前。海棠絕情地對小沂蒙說:我不是你的親娘。小沂蒙跪在海棠面前大聲喊道:不,你永遠都是我的娘。此時,全體合唱《沂蒙山,永遠的爹娘》:“巍巍蒙山高,親親沂水長,我們都是你的兒女,你是永遠的爹娘。”
第一至三幕中,有一個人物叫福順。福順,著裝不整,懶散不羈。在第一幕就喊出,敵人來了,我們跑吧。第三幕里,他怕餓,悄悄離開洞穴下山找吃的,恰被敵人發(fā)現(xiàn),怕死之下將敵人帶到藏有傷病員和百姓的山洞下方。他先是交代只有一名傷病員,后被敵人所逼最后交代出是四名。當敵人抓獲孫九龍等四名化裝成傷病員的村民后還是放火燒山洞,福順認清敵人真實面孔,決定與敵搏斗,最終被敵槍殺。福順的形象,對整個劇情起到豐滿、立體的藝術(shù)效果。一個福順表現(xiàn)出的懦弱、怕死,反襯出無數(shù)沂蒙兒女的堅強、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