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S大連分社 雷 川
2015年大學畢業(yè)進入工作崗位后,我以實習驗船師身份參與建造的第一個項目就是30萬噸VLCC項目。學生時代對船的概念主要停留在船型設計和利用各種軟件對船體進行三維建模和結構計算,對30萬噸VLCC這樣的巨輪并沒有很直觀的感受,第一次來到現場,尤其是站在船塢邊,看到甲板面積足有兩個足球場大小、型深可達10層樓高的巨輪,內心的震撼無以言表。我完整地參與了整艘VLCC的現場實習檢驗,從開工文件的審批、現場分段施工圖紙的核對到分段總組和合攏的結構檢驗、系泊和航海試驗,再到檢驗證書的簽發(fā)和案卷歸檔?,F在回想起來,這次實習經歷為我后續(xù)檢驗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很多項目管理的方法和現場質量控制的手段成為了我進行后續(xù)檢驗項目的參照模板,也是從這個項目開始,我與VLCC超大型油輪的檢驗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經歷了DSIC11萬噸原油/成品油船和2萬箱超大型集裝箱船船體檢驗工作,豐富了自己對不同船型結構特點的認識后,2017年10月,我進入招商79~84系列VLCC現場建造組,開始參與招商30萬噸VLCC的現場檢驗與發(fā)證工作,招商79~84號船雖說為系列船,但需要完成多項開創(chuàng)性項目,甚至包括國家示范性科研項目。其中,“凱力”輪是全球首艘安裝試驗用風帆輔助推進裝置的VLCC,該項目是由大船集團牽頭,CCS參研和檢驗的工信部重點科研項目的示范船,該輪于2018年11月13日順利交船,標志著研發(fā)團隊已高質量完成了風帆裝置在超大型油船上的工程化應用,填補了國際空白,是國內造船界、航運界相關參研單位共同合作的重大創(chuàng)新技術成果。
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順利交付的“凱征”輪,作為超大型智能原油船示范應用項目,她是全球首艘獲得CCS i-Ship (I,N,M,Et,C)及OMBO一人駕駛船級符號的VLCC,其設計為船員快速找到并解決問題提供了技術幫助,標志著該船在原油裝卸方面實現了智能化。作為招商項目現場建造組的一名船體驗船師,我一方面要做好VLCC船體結構的檢驗工作,嚴格把控質量關,主抓船舶合攏對接的精度控制,特別關注風帆結構對應甲板下方的加強構件的裝配、焊接和無損探傷,另一方面主動學習船舶智能化相關,尤其是《智能船舶規(guī)范》對船舶智能設備的檢驗要求和技術資料,配合項目組做好智能船舶附加標志的相關檢驗工作。
在現場檢驗的這四年時間,我有幸見證了國內船廠在VLCC建造歷程的技術創(chuàng)新。這一部分是新公約新規(guī)范的生效帶來的不可避免的創(chuàng)新,更重要的是,船廠和設計方近年來為迎合市場需要,打造“安全、環(huán)保、綠色、智能”的品牌而積極主動做出的技術創(chuàng)新。比如,船廠為控制和減輕空船重量,滿足部分海峽和港口的吃水要求,以及補償HCSR規(guī)范帶來的空船重量增加的影響,大幅增加了高強鋼的使用,由前期的40%,增加到現階段的60%~70%。再比如,為減少油水界面的密性焊縫,降低油水界面出現滲漏的可能性,在舭部區(qū)域使用了壓彎板的設計理念。另外,船廠在VLCC設計過程中,采用了綠色防泥沙技術的吊艙設計,引入“大艙套小艙”的概念,既方便了船舶營運期間壓載艙的泥沙沉淀和清理,又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船東的經濟效益。未來,為滿足Tie III排放要求,船廠和設備廠家會在廢氣再循環(huán)技術(EGR)、選擇性催化轉化技術(SCR),甚至是雙燃料技術做出更多創(chuàng)新型的技術革新。截至目前,我國超大型油輪已研發(fā)了6代,各種新船型不斷推出,在世界上航行的超大型油輪船隊中份額也越來越多,影響力越來越大。
四年的磨礪,讓我深深愛上了驗船師這份特殊的職業(yè),施工場地的嘈雜聲、嘶嘶的焊接聲,夏天在甲板和艙室里摸一把齁咸的汗水,冬天挺挺身體迎擊凜冽的寒風……所有這些幾乎變成了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人生閱歷也因此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四年時間,我目送了一艘又一艘巨輪下水遠航。那時,我感覺是最幸福的時刻,同時內心也會滋生淡淡的離愁別緒。但是,第二天,我又會有個嶄新的開始,因為會有新的船舶在待命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