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國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發(fā)展,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有研究表明,兒童的閱讀量越大,閱讀內容越豐富,閱讀能力就越強,由此對兒童各方面的成長就越有幫助。語文新課程標準也明確提出:閱讀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要擴大其閱讀面,增加其閱讀量,要讓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因此,語文教師要通過各種有效的方法幫助學生閱讀,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最終完成知識點的拓展和延伸。
一、重視啟蒙教育,喚醒學生的求知欲
啟蒙教育,是指讓學生對周圍的事物有個大概的了解而無需作深入理解的一種教育方法。人們對啟蒙教育最通俗的理解,就是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對一些簡單的、未知領域的問題進行進一步的了解和挖掘。我國古代就非常重視啟蒙教育,那時的文人學者編著了許多優(yōu)秀的啟蒙教材,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guī)》等。
在對學生進行初步的啟蒙教育時,如果他們向教師提出疑難問題,教師一定要耐心傾聽,幫助他們釋疑。而且還要對學生的提問質疑表示鼓勵,引導他們去觀察、發(fā)現,探索未知的奧秘。這樣,就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激起他們的求知欲,培養(yǎng)他們科學的探索精神。
語文知識的積累,需要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不斷地進行閱讀,并做好讀書筆記,有時還需要進行反復閱讀。只有培養(yǎng)起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并讓他們學會閱讀、學會思考,才能使學生的閱讀效益最大化。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特殊的體驗,要充分地肯定和尊重學生,并根據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和個體差異,從學生現有的經驗和閱歷出發(fā),指導學生對文本進行解讀。
二、以興趣為動力,營造愉悅的閱讀氛圍
學習是需要動力的,而興趣能夠激發(fā)動力。當學生有了閱讀興趣時,就會對文本進行仔細深入的探究,進而全面地理解文本。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學生的興趣點,利用他們的興趣愛好對其進行啟蒙閱讀教學,這也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關鍵所在。低年級學生模仿能力較強,教師要利用這一特點,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良好的閱讀氛圍,引導他們學會讀書,進而愛上讀書。在教學時,教師可利用課前三分鐘,讓學生給大家講故事;也可利用課中或班會課的某一個時間段,給學生講故事。通過講故事,把未知的結果留作課外作業(yè),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
為了鼓勵學生多讀課外書,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筆者每學期都要在班級開展一系列的讀書活動,并采取有效措施鼓勵學生閱讀。例如,若學生讀完兩本書,就給其頒發(fā)“讀書小學士”榮譽卡;讀完四本書,就給其頒發(fā)“讀書小碩士”榮譽卡……這大大地提高了學生讀書的興趣和積極性,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在中高年級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可以鼓勵學生開展“好書推薦會”,指導學生進行“群文閱讀”,或利用所學單元主題給學生推薦相關的閱讀書目。例如,在學習“戰(zhàn)爭”這一單元時,筆者推薦了《戰(zhàn)爭與和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圖書供學生閱讀。這樣,由啟蒙閱讀上升為精神啟蒙,把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落實到閱讀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選取自己感興趣或印象深刻的篇目、章節(jié)、段落進行反復研讀。而教師就要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進行指導,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學會思考、學會質疑。
三、優(yōu)化課堂教學,設計個性化閱讀交流
優(yōu)化閱讀教學,設計個性化的閱讀交流活動是教師應該力爭做到的事情。教師要針對文本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設個性化的閱讀空間,設計好閱讀和交流的方式,給予學生恰當的指導,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閱讀效果。例如,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展閱讀教學,讓學生對段落內容進行交流討論,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既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給學生提供了展示的機會。
交流討論是引導學生有效進行個性化閱讀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在閱讀教學中,通過交流討論,如果學生對文本知識有了很深的理解和獨到的見解,他們就能與作者產生心理上的共鳴,并能夠用自己的語言將自己獨特的觀點清晰地表達出來。而這就需要教師在閱讀交流的過程中進行有效引導,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和發(fā)言,通過小組討論、全班交流,實現個性化閱讀。例如,筆者教《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在引導學生感悟魯迅先生“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的愛戴”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先給學生提出學習要求——找出文中描寫與魯迅先生相關的四件事,再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課文的2至23自然段,邊讀邊交流,做好批注。魯迅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從哪些詞句中能夠體會到?針對這兩個問題,學生們積極發(fā)言,進行討論交流。有的學生說:“魯迅先生學識淵博、關心他人”;有的學生說:“魯迅先生風趣幽默、平易近人”……學生們說得有理有據,體會深刻。魯迅先生一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高貴品質也就深深地印在了學生們的腦海里,使大家深受教育,并決心以前輩為榜樣,做一個高尚的人。就這樣,通過小組合作,在大問題背景下進行小專題研究,經過優(yōu)化整合、集思廣益,魯迅先生的高大形象展現在了學生們的眼前,這就是魯迅先生受到大家愛戴的原因。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拓寬了學生的認知空間,還發(fā)展了他們的思維廣度,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四、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先聯系生活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好教學情境,再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暢所欲言,進而獲得真實的生活體驗。如在教學《晏子使楚》時,筆者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時代背景和課文內容,就采用表演的形式,讓學生分角色、有感情地進行朗讀,并引導學生找準描寫晏子和楚王對話的關鍵語句,進行反復揣摩,進而感受人物的情感變化和內心世界,使學生融入故事當中。最后,再通過有感情地反復朗讀,使晏子的形象在學生心中愈加豐滿。又如,在教學《三峽之秋》時,可先借助多媒體,利用圖片、音樂、視頻等輔助手段展示長江三峽的美麗景色,以刺激學生的感官,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然后用激昂的導入詞調動學生的熱情,讓學生體會到語文課的魅力。
啟蒙閱讀,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教學手段。進行個性化閱讀,把閱讀變成一種生活習慣,促進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對每個人來說都意義重大。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單純地講授知識,還應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幫助他們樹立健全的人格,做一個德才兼?zhèn)涞娜恕?/p>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