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華
[摘 要] 德化白瓷光色如絹、瑩厚如水,胎釉渾然天成,不是玉卻勝似玉。自唐宋以來,德化白瓷就作為“中國白”的代表聞名于海內外。將德化白瓷的裝飾與繪畫結合在一起,能給樸素的瓷器增添幾分靈動的氣韻。立足德化白瓷的裝飾畫,探討德化白瓷的畫法技藝、思想內涵以及特有的留白技巧。
[關鍵詞]德化白瓷;素描;裝飾畫;留白
一直以來,德化白瓷以溫潤如玉的外表示人,天然的“中國白”給藝術家留下了足夠的創(chuàng)作空間。藝術家從自然風光、名勝古跡、人物傳記等中獲得靈感,集山水畫、人物畫等特點于一身,在白瓷表面上揮毫潑墨,畫物畫心。一黑一白之間,盡顯詩情畫意、書香墨韻。
一、德化白瓷裝飾畫與素描、白描之間的關系
素描是一種平面藝術,利用單一色進行繪畫,其中蘊含透視學、解剖學等原理,是西方最早的繪畫藝術之一。素描注重線條的運用,借助光影和視覺誤差,來刻畫不同的物象,以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態(tài)度。白描則是中國最基礎的繪畫,與素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兩者都不過分追求華麗的色澤,樸素淡雅。區(qū)別在于中國白描多注重寫意,而西方的素描則注重寫實。德化白瓷的裝飾畫既有寫實,亦有寫意。它是將平面的素描技藝以立體的形式連續(xù)不斷地在瓷面展現(xiàn)。德化白瓷外表雖潔白無瑕,但瓷面并不平整,有轉折,亦有弧度。因此,在德化白瓷上作畫,不僅要求藝術家擁有過硬的繪畫功底和文化修養(yǎng),還要具備一定的雕塑技法。
二、德化白瓷裝飾畫的畫法技藝
在德化白瓷上創(chuàng)作時,藝術家常常采用山水畫中的“分水法”“披麻皴”以及西方的聚焦透視等畫法,將“山、水、樹、村落”等物象搬至德化白瓷,使得瓷畫更具層次感、立體感。遠處的山巒與近處的村落、草木遙相呼應。煙波浩渺的河流與石頭形成強烈的對比,一動一靜之間,有暗亦有明,給人以置身山水田園之間之感,在潛移默化中陶冶觀賞者的性情。就人物畫而言,藝術家常常采用白描畫法、寫意畫法,以簡練的線條來勾勒人物的外貌特征,揭示人物的性格、內心獨白等。近年來,隨著動漫、動畫文化的興起,部分藝術家將漫畫中的人物搬至德化白瓷,為古老的瓷器增添了幾分現(xiàn)代藝術美感。
三、德化白瓷中的思想內涵
古代詩人在撰寫詩詞時表情達意含蓄,寓意深遠,這一點在德化白瓷藝術家身上表現(xiàn)得也比較明顯。德化白瓷裝飾畫中有珍禽瑞獸、自然風光,亦有人物故事情節(jié)。就瑞獸而言,藝術家將龍這一瑞獸刻畫于白瓷之上,寓意龍騰四海、盛世空前;將貔貅刻畫于白瓷之上,有招財、守財之意;將獅子、老虎等刻畫于白瓷之上,有驅邪避害、威震八方的寓意。就自然風光而言,竹、松、梅常常作為藝術家繪畫的題材,藝術家通過刻畫竹來表達自己的氣節(jié),盡顯謙卑的品性,寓意步步高升、平步青云的人生;以刻畫松樹來增添白瓷的蒼勁之感,寓意堅毅的品格、頑強的生命力;以刻畫梅花來寓意高尚的節(jié)操和桀驁不馴的品性。就人物故事而言,人物裝飾畫讓德化白瓷成為一部“紀錄片”、一本“史書”。藝術家以“無聲”的繪畫藝術還原了有聲的故事情節(jié),讓觀賞者在不同人物的神情、衣飾、動作等中感受人物喜怒哀樂的情緒、不同人物之間的關系以及他們生活的時代背景。另外,藝術家會在德化白瓷上書寫書法作品,內容或為詩詞歌賦,或為故事內容梗概,在展現(xiàn)藝術家書法風范的同時,也在展露藝術家內心的獨白。
四、德化白瓷裝飾畫中的留白
詩中有藏頭詩,德化白瓷中亦有畫中畫。德化白瓷的作畫面積有限,因此,藝術家有時并不能把所有的內容都畫出來。常常會在畫到最精彩之處忽然“停止”。這是德化白瓷中特有的留白技巧,留白看似無聲卻有聲,與藝術家所刻畫之物形成鮮明對比。留白是藝術家留給觀賞者的“課后作業(yè)”,是藝術家與觀賞者的良性互動。每位觀賞者的審美觀念,對事物的理解亦有所不同。觀賞者根據(jù)藝術家前文所刻之物,聯(lián)想后文之物,這種將空間轉化為畫面的做法,讓所畫之物得到了無限的延展,給人以意猶未盡、回味無窮之感。
德化白瓷歷史悠久,將繪畫融入其中,不僅能增加德化白瓷的文化藝術價值,還能標新立異,打造出符合現(xiàn)代人審美觀念的產品。筆者認為,在畫法上,德化白瓷裝飾畫與素描、白描基本一致,以實寫意,追求樸素無華,清新淡雅;在表情達意上,亦有詩詞歌賦、山水畫的風格。另外,德化白瓷特有的留白,往往給人以畫外之畫的精神享受。
參考文獻:
白憲波.論德化白瓷[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7(04).
[作者單位]
淘然工作室
(編輯:李艷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