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茂根
(三明市羅卜巖省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站,福建 三明 365000)
土壤是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最大的有機碳庫,其微弱的變化都可能引起氣候明顯改變[1-2]。此外,土壤有機碳不僅為植物生長提供碳源,而且良好的土壤結(jié)構(gòu)還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土壤的持水性能和養(yǎng)分的有效性[3]。武夷樺(Betulawuyiensis)屬高大喬木,樹干通直,樹型優(yōu)美,木質(zhì)材質(zhì)良好,用途廣泛,可作家具和高檔地板,樹皮、枝葉含芳香油[4]。然而,由于武夷樺僅在福建省武夷山脈零星分布,有關(guān)適宜武夷樺生長的生境鮮見報道[5]。本研究以福建省三明市羅卜巖省級自然保護區(qū)不同坡位的武夷樺天然林群落為研究對象,測定土壤物理性質(zhì)及有機碳和全氮含量,比較不同坡位和土層的物理性質(zhì)及有機碳和全氮含量的差異,并探討武夷樺林土壤有機碳和全氮含量與土壤物理性質(zhì)的相關(guān)性,以期為研究適宜武夷樺生長的土壤環(huán)境提供參考。
研究區(qū)位于福建省三明市羅卜巖自然保護區(qū)(117°34′15″—117°36′00″ E、26°25′45″—26°27′30″ N),位于三明市沙縣西北部與明溪縣交界處,坐落在武夷山東側(cè)支脈,森林覆蓋率達97.8%,屬野生植物類型自然保護區(qū)。氣候為中亞熱帶季風(fēng)氣候,四季氣溫較均勻,溫和濕潤,年均氣溫約12~13 ℃,1月均溫3 ℃左右,極端最低氣溫-15 ℃,7月均溫23~24 ℃;年均降水量在2000 mm以上,年相對濕度達85%,年霧日100 d以上[5];保護區(qū)內(nèi)植物區(qū)系以泛熱帶分布為主,有種子植物127科340屬595種,其中珍稀瀕危植物10種[6]。
2018年8月,在保護區(qū)武夷樺天然林內(nèi)按不同坡位(上坡位和下坡位)分別設(shè)置4個20 m×20 m的樣方,調(diào)查樣地基本情況見表1。上坡位武夷樺林分海拔620 m,主要伴生樹種為閩楠(Phoebebournei)、臺灣冬青(Ilexformosana)等,平均胸徑為17.4 cm,平均樹高為12.6 m,林分密度為920株·hm2;下坡位武夷樺林分海拔500 m,主要伴生樹種為閩楠、閩粵栲(Castanopsisfissa)等,平均胸徑為17.6 cm,平均樹高為11.9 m,林分密度為1170株·hm-2。
表1 調(diào)查樣地基本情況
在每個樣方內(nèi),隨機設(shè)置3個土壤剖面,共計在上坡位和下坡位樣地各挖取12個剖面。分層(0~10、10~20、20~40、40~60 cm)采取混合土樣,將同一樣方內(nèi)的土樣混合后拿回實驗室內(nèi)測定土壤養(yǎng)分;再分別在相應(yīng)土層用環(huán)刀取原狀土,測定土壤物理性質(zhì)。將混合土樣風(fēng)干后,過0.25 mm篩,采用元素分析儀(Vario EL Ⅲ,Elementar Analysensysteme GmbH,Hanau,Germany)測定土壤有機碳和全氮含量。
采用SPSS 19.0對不同坡位武夷樺林土壤物理性質(zhì)和養(yǎng)分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不同坡位、不同土層武夷樺林土壤物理性質(zhì)和養(yǎng)分含量的差異,采用Pearson相關(guān)系數(shù)分析土壤養(yǎng)分與土壤物理性質(zhì)的相關(guān)性,采用Origin 8.5作圖。
如圖1所示,不同土層土壤容重下坡位均高于上坡位,其中0~10、20~40 cm土層的差異達到顯著水平(P<0.05)。此外,上坡位和下坡位的土壤容重均隨土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上坡位和下坡位的土壤容重分別從1.02、1.17 g·cm-3,增加到1.23、1.53 g·cm-3。這是由于土壤表層積累了大量的凋落物,腐爛的枯落物進入表層土壤使其變得疏松,使其有較小的容重,另一方面表層土壤也是根系的主要分布區(qū),根系的穿插也增加了土壤的孔隙,進而降低了土壤的容重,而隨著土層深度的增加,根系數(shù)量減少,土體變得堅實,容重變大[7]。
不同土層非毛管孔隙度上坡位均大于下坡位,但均未達到顯著水平(P>0.05);上坡位與下坡位不同土層非毛管孔隙度均無顯著差異。毛管孔隙度上坡位40~60 cm土層顯著高于下坡位,其它土層不同坡位則無顯著差異;上坡位和下坡位的毛管孔隙度隨土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偪紫抖壬掀挛?0~60 cm土層顯著高于下坡位,其它土層不同坡位無顯著差異;上坡位和下坡位的總孔隙度隨土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如圖2所示,上坡位不同土層有機碳含量變化范圍在6.38~27.47 g·kg-1之間,下坡位不同土層有機碳含量變化范圍在9.16~23.21 g·kg-1之間。除40~60 cm土層外,不同坡位有機碳含量差異不顯著,上坡位0~10、10~20、20~40、40~60 cm土層有機碳含量分別是下坡位相應(yīng)土層的1.2、1.1、1.0、0.7倍。0~10 cm土層有機碳含量分別是10~20、20~40、40~60 cm土層的1.7~1.8、2.4~3.0、2.5~4.3倍,表現(xiàn)出隨土層深度的增加而減少的規(guī)律。此外,0~20 cm土層有機碳含量占整個土層(0~60 cm)的50%~58%,表明0~20 cm土層是林分根系集中分布區(qū),大量腐爛的死根是該層土壤有機碳的重要來源,此外凋落物的歸還也是土壤有機碳的重要來源[8-9]。
*:不同小寫字母為不同坡位同一土層差異顯著;不同大寫字母為同一坡位不同土層差異顯著,下同。圖1 不同坡位武夷樺林土壤容重和孔隙狀況
圖2 不同坡位武夷樺林土壤有機碳含量、全氮含量及碳氮比
上坡位不同土層全氮含量變化范圍在0.54~1.35 g·kg-1之間,下坡位不同土層全氮含量變化范圍在0.63~1.27 g·kg-1之間。除40~60 cm土層外,不同坡位全氮含量差異不顯著(P>0.05),上坡位0~10、10~20、20~40、40~60 cm土層全氮含量分別是下坡位相應(yīng)土層的1.1、1.0、0.9、0.8倍。0~10 cm土層有機碳含量分別是10~20、20~40、40~60 cm土層的1.5~1.6、1.9~2.2、2.0~2.5倍,與有機碳隨土層深度變化的規(guī)律相似。
上坡位不同土層C∶N比變化范圍在11.9~20.3之間,下坡位不同土層C∶N變化范圍在13.6~18.2之間。上坡位0~10、10~20 cm土層C∶N顯著高于下坡位(P<0.05),而其它土層則無顯著差異(P>0.05)。上坡位和下坡位C∶N均隨土層深度的增加而減少。
由表2可知,有機碳含量與全氮含量、C∶N、毛管孔隙度和總孔隙度顯著正相關(guān),與容重顯著負相關(guān);全氮含量與C∶N、毛管孔隙度和總孔隙度顯著正相關(guān),與容重顯著負相關(guān);C∶N與毛管孔隙度和總孔隙度正相關(guān),與容重顯著負相關(guān);而非毛管孔隙度與容重顯著負相關(guān)。容重與有機碳含量和全氮含量均表現(xiàn)為顯著負相關(guān),表明容重越大越不利于土壤有機碳和全氮的富集。非毛管孔隙度與容重呈顯著負相關(guān),表明容重越大,土壤顆粒越緊密,導(dǎo)致土壤的非毛管孔隙度越小。
表2 武夷樺林土壤養(yǎng)分與物理性質(zhì)的相關(guān)系數(shù)
坡位對武夷樺林表層土壤容重影響達到顯著水平,上坡位顯著低于下坡位;而對深層土壤未達到顯著水平。坡位對表層土壤有機碳和全氮含量無顯著影響,而顯著影響深層土壤有機碳和全氮含量。武夷樺林不同坡位土壤容重均表現(xiàn)為隨土層的增加而增加,而土壤有機質(zhì)、全氮含量和C∶N隨土層的增加而減少。土壤有機碳和全氮含量與土壤容重表現(xiàn)出顯著的負相關(guān),表明土壤容重的增加不利于土壤養(yǎng)分含量的累積;而土壤有機碳和全氮含量與毛管孔隙度呈現(xiàn)出顯著的正相關(guān)。
*:感謝福建省林業(yè)科學(xué)研究院黃雍容在外業(yè)調(diào)查和數(shù)據(jù)分析等方面給予指導(dǎ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