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娟
(武漢體育學院 研究生院,湖北武漢 430079)
啦啦操是具有動感活力、精神團隊和時尚氣息的運動項目[1],在校園文化建設與發(fā)展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是一種現(xiàn)代的多功能的教育手段,同時還充當著促進學校體育文化發(fā)展的載體,推動學校體育文化向“多功能、多角度、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2]。啦啦操發(fā)源于美國,傳入相對我國較晚,近幾年,啦啦操以迅猛之勢在我國快速發(fā)展,受到了社會、學校、家庭、個人的高度關注,得到各界人士的積極參與。2001年啦啦操傳入我國高校,2014年6月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的通知中,提到加強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啦啦操文化是啦啦操發(fā)展的主體部分,是運動本身發(fā)展的靈魂所在,是校園體育文化的各種重要組成部分,從屬于體育文化和校園文化。它是以團隊為整體,以激發(fā)人們的自我效能感,榮譽感,默契度以及凝聚力的團隊文化。啦啦操作為一項外來的體育項目,要想在中國長足的發(fā)展,必須要與中國的具體國情、文化等相結合。
在實踐方面,啦啦操運動在全國各地以及國際都有舉辦相關賽事,在理論研究方面也在逐步的完善,經過統(tǒng)計分析得知,理論方面的研究大對數(shù)是關于啦啦操的現(xiàn)狀、對策、編排、規(guī)則、教學等與技術相關的研究,進行專門的理論特征研究的論文相對較少,因此,本文以文化層次理論為理論指導,從校園啦啦操文化的內涵出發(fā),對校園啦啦操文化的特征進行因子分析,提取影響校園啦啦操文化的主要特征,旨在對校園啦啦操文化進行更深刻與細化的認識,從而為啦啦操運動的推廣以及校園啦啦操文化建設提供理論支撐。
本文以校園啦啦操文化特征為研究對象,針對其特征,采用5級李克特量表,對武漢體育學院啦啦操有關教育專家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涉及的內容包含從各個參考文獻以及專家訪談中所提及到的關于校園啦啦操文化特征的因子。問卷設計的步驟為:首先通過查閱資料和對15位啦啦操教育專家進行訪談,提取出關于校園啦啦操文化特征的18個因子,經過專家評定以及因子分析,最后保留18個因子,制定包含這些因子的調查問卷。通過spss17.0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得出校園啦啦操文化特征的四個主要因子。
2.1.1 確定 KMO 和 Bartlett 值
校園啦啦操文化的特征初始因子設計為18項,回收的問卷信息經過量化處理,利用 SPSS 17.0 對影響因素指標進行因子分析,通過主成分分析提取因子,提取18項因子,且公因子方差提取值在0.7-0.9之間,特征根大于 1 ,累積貢獻率達70%以上抽取因子為標準來提取主成分,利用最大方差法得到 KMO值。一般認為 KMO 值大于 0.9 說明數(shù)據(jù)做因子分析為“極佳的”;KMO值在0.8以上,說明數(shù)據(jù)做因子分析為“良好的”;KMO 值在 0.7以上數(shù)據(jù)做因子分析為“中度的”;KMO值0.6以上,則說明數(shù)據(jù)為“平庸的”;KMO 的值大于 0.5,為“可悲的”;KMO 值小于 0.5,則數(shù)據(jù)無法接受[3]。如表1所示,KMO 值為 0.713, 大于 0.5,Bartlett 的球形度檢驗 Sig.=0.000(小于 0.05),通過了 Bartlett 球形檢驗,因此適合進行因子分析[5]。
表1 KMO和Bartlett球星檢驗結果
2.1.2 因子提取
啦啦操文化特征初始值設置為18項,通過主成分分析提取因子項,提取結果任在18項,且公因子方差提取值在0.7-0.95之間(表2)。
表2 公因子方差
注:提取方法為主成份分析。
由表3可知: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公因子,共提取了4個公因子,所提4個公因子的累計方差貢獻率達77.570%,也就是說這四個公因子已可以解釋原18個指標77.579%的變異程度。
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
2.1.3 因子旋轉
載荷矩陣是因子分析的中心部分,各個因子的載荷量取決于公因子程度,因子載荷值的絕對值較大的項能有效的反映其對公因子的重要程度。
由表4可見,“因子1”的載荷量較高的X2、X5、X9、X11和X17;“因子2”載荷量較高的是X1、X6、X13、X15和X18;“因子3”載荷量較高的是X7、X10、X12、X14和X16;“因子4”載荷量較高的是X3、X4和X8。
表3 總方差解釋
表4 旋轉后因子載荷
2.1.4 因子命名
通過讀取表4的因子載荷值,對表中因子進一步分析 ,將其歸類后進行分析并對其命名,具體因子和分類見表5。
從表4中可以看出:X2、X5、X9、X11、X17在第一個因子上的載荷較大,在其他因子上的載荷較小,且大小差異明顯,主要表現(xiàn)在價值觀、團隊協(xié)作意識、心理健康和理想人格、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思想道德修養(yǎng),因此將第一個因子命名為“精神因子”。
表5 因子命名
X1、X6、X13、X15、X18在第二個因子上的載荷較大,在其他因子上的載荷較小,且大小差異明顯,主要表現(xiàn)在啦啦操規(guī)則以及規(guī)則的理性構建、裁判與教練員的培訓、委員會有組織的實踐實施、啦啦操理論,因此將第一個因子命名為“制度因子”。
X7、X10、X12、X14、X16在第三個因子上的載荷較大,在其他因子上的載荷較小,且大小差異明顯,主要表現(xiàn)在經費的投入、旗幟、吉祥物、服飾、訓練場地與基礎設備、新媒體的傳播,因此將第一個因子命名為“物質因子”。
X3、X4、X8在第四個因子上的載荷較大,在其他因子上的載荷較小,且大小差異明顯,教師與學生的集體行為、領導行為以及先進模范的行為,因此將第四個因子命名為“行為因子”。
2.1.5 構成校園啦啦操文化核心因子分析
由上面的因子分析得出,校園啦啦操文化的特征主要包括四大類:精神因子、制度因子、物質因子和行為因子,其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
圖1 校園啦啦操文化特征構成
2.1.5.1 精神因子:從表4和表5可以看出,精神因子是校園啦啦操文化的關鍵因子,它們主要表現(xiàn)在啦啦操比賽、訓練、表演以及娛樂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價值取向以及團隊協(xié)作意識、形成健康的心理和理想的人格、提升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其中團隊精神是核心部分,同時也是凝聚和發(fā)展好啦啦操運動的重要條件,直接關系啦啦操所有成員的的凝聚力、約束力、推動力以及啦啦操項目的感染力、識別力等一系列的問題。如果校園啦啦操文化的發(fā)展缺乏這種精神因子,將嚴重的阻礙啦啦操項目的發(fā)展。
啦啦操運動在不斷的發(fā)展過程中,即強調團隊的整體配合也強調個體的展示,在實踐的過程中,明顯的體現(xiàn)著在以團隊為單位的集體下充分的發(fā)揮個人能量,從而使團隊更有創(chuàng)造力和凝聚力,啦啦操文化同樣是在集體中區(qū)創(chuàng)造更多的可能,它的精神就在于它自身具有強大的熏陶功能,能夠使學生潛移默化的形成這種合作精神,引領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從而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4]。啦啦操團隊精神一旦形成,將會形成一種強大的內聚力,形成共同的目標定向,從而增加自我效能,為了實現(xiàn)同一個目標付出不懈努力,充分發(fā)揮個體的主動能動性,帶動群體的正向發(fā)展。
2.1.5.2 制度因子:制度因子是影響校園啦啦操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聯(lián)系精神和物質的一個紐帶,它主要表現(xiàn)在啦啦操規(guī)則的演變以及規(guī)則的理性構建與合理化、裁判與教練員的培訓不斷的增多和完善、啦啦操委員會有組織、有計劃的實踐實施的構建以及啦啦操理論研究成熟化等層面[5]。啦啦操文化想要更好的發(fā)展,必須依賴一個良性的制度規(guī)范體系去帶領、推動它的發(fā)展,為啦啦操文化的發(fā)展與傳播提供模式。從2011年起,國家體育總局體操運動管理中心和全國啦啦操委員會組織實施啦啦操教練員培訓和裁判員培訓,使其系統(tǒng)化。由國家體育總局體操運動管理中心審定的《2010-2013年全國啦啦操競賽規(guī)則》到全國啦啦操委員會組織國內專家在翻譯國際啦啦操聯(lián)盟(ICU)啦啦操競賽規(guī)則的基礎上[6],編寫完成的《2017-2020周期啦啦操競賽規(guī)則》對啦啦操競賽的規(guī)則以及評分辦法的進一步細致的描寫以及國際啦啦操聯(lián)合會審定的《國際啦啦操聯(lián)合會規(guī)則規(guī)程手冊》對各項啦啦操的具體項目進行的更加細致的描寫,是啦啦操文化制度的不斷完善。
2.1.5.3 物質因子:物質因子作為校園啦啦操文化的外在表現(xiàn),凝聚著所有啦啦操項目參與人的觀念、需求和能力。啦啦操文化物質層面涉及面較寬,從啦啦操所處的環(huán)境到啦啦操涉及的相應器械與道具,到啦啦操運動的包裝與宣傳,到啦啦操產業(yè)的經營與管理,無一不體現(xiàn)著物質文化層次對校園啦啦操的影響。物質因子最突出的是經費的投入,與企業(yè)、體育局、行業(yè)體協(xié)委員會獲得經費,是其他項目成功的經驗,當前啦啦操運動的發(fā)展在我國的體育結構體系中還處于在較低的層次,它的生存與發(fā)展需要國家行政的大力扶持,同時也需要更多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CCA依托大學自身的造血功能和服務社會的屬性,以企業(yè)冠名、商業(yè)贊助、交流合作等方式,拓寬啦啦操項目籌資渠道,吸引社會力量對啦啦操品牌賽事提供財政支持,此外將啦啦操品牌賽事名稱、LOGO 商標、服務標識進行注冊,經相關部門批準開發(fā)各類體育特許商品,擴充經費的來源渠道。CCA的成功運轉,為校園啦啦操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礎。
物質因子的其他因素如訓練場地與基礎設施、啦啦操吉祥物、服飾、旗幟以及新媒體對啦啦操項目的傳播等對啦啦操文化的傳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例如啦啦操服飾,與國外相比,中國啦啦操服飾展現(xiàn)著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的審美,帶有鮮明的中國民族色彩;啦啦操器械也多帶有中國風,如對聯(lián),標識牌等;在“互聯(lián)網 + ”啦啦操文化的模式下,網絡傳播渠道的拓展,賽事商業(yè)開發(fā)與合作的加強以及賽事運行保障機制的完善,大大推動了校園啦啦操文化的傳播和運作。
2.1.5.4 行為因子:校園啦啦操文化特征在行為因子上主要表現(xiàn)在作風、目標、整體素質、精神面貌、人際關系、價值觀等文化特征,直接影響校園啦啦操文化的開展和實施的成效。從人員結構上劃分為教師與學生的集體行為、領導行為和先鋒模范行為。在參與比賽時,教練充分考慮學生因素,比賽參賽隊伍因素以及場地因素等來制定訓練和比賽策略,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啦啦操比賽中來的同時,影響學生的對集體榮譽感,使學生積極的參與其中,在平時的訓練過程中,要通過各種渠道來激發(fā)學生們對行為的關注,是學生提高自我素養(yǎng),能力素養(yǎng)、身體素質等,充分發(fā)揮學生在集體中的個人價值。另外,要重視個體在集體中的作用,個人的行為能為集體更好的發(fā)展提供根本性的保障,行動是影響校園啦啦操發(fā)展的實踐因子,同時,行為又為其傳播提供的實現(xiàn)的路徑。在校園啦啦操文化發(fā)展中“形成鷹一樣的個人,打造狼一樣的團隊”。
通過因子分析得出校園啦啦操文化的主要特征由精神因子、制度因子、物質因子以及行為因子構成。精神因子是核心,決定并制約著校園啦啦操文化的取向和性質,為啦啦操的學習提供了目標定向;制度因子為啦啦操文化的教學與實踐提供了根本保障;物質因子為啦啦操的發(fā)展和傳播奠定了堅實的外在基礎;行為因子直接關系到啦啦操學習的積極性、關系到啦啦操未來發(fā)展的方向,“四位一體”共同促進校園啦啦操文化結構和體系的現(xiàn)代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