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琳 遼寧省本溪市中心醫(yī)院 (遼寧 本溪 117000)
內容提要: 目的:評價在子宮腺肌病中使用腹腔鏡下子宮腺肌瘤病灶切除術治療的臨床療效。方法:選擇子宮腺肌病患者共46例(2017年10月~2018年10月),選取抽簽法進行分組,每組23例,對照組實行常規(guī)手術切除,實驗組實行腹腔鏡下子宮腺肌瘤病灶切除術,比對兩組術后痛經情況、子宮大小、血紅蛋白水平、月經量況、月經周期。結果:相比較對照組數據,實驗組子宮腺肌病患者術后痛經情況、子宮大小、血紅蛋白水平、月經量更具優(yōu)勢,P<0.05,組間數據指標顯示統計學有意義。結論:使用腹腔鏡下子宮腺肌瘤病灶切除術治療在子宮腺肌病患者中的效果比較確切。
子宮腺肌瘤屬于常見的育齡女性疾病,容易產生經量增加、痛經、不孕等臨床表現,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目前治療該疾病的主要措施為手術和藥物治療,但存在藥物治療效果較差,且病情容易復發(fā)的問題,而采取子宮切除術等手術措施會較大程度影響術后生活,導致不孕,所以,臨床接受度低[1,2]。本次分析使用腹腔鏡下子宮腺肌瘤病灶切除術治療于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子宮腺肌病患者中的臨床效果。
參考抽簽法對2017年10月~2018年10月診治的子宮腺肌病患者共46例劃分為對照組以及實驗組,每組收入患者23例,對照組年齡25~46歲,平均(35.54±4.32)歲。實驗組年齡24~47歲,平均(34.54±3.54)歲。評估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子宮腺肌病患者基礎資料,P>0.05,指標之間無統計學意義。
納入標準:樣本均發(fā)生不同程度月經量增多、痛經、子宮增大等現象,且均已婚,患者和家屬表明認可治療方案,提交醫(yī)學倫理會后方案被許可。
排除標準:溝通障礙患者、智力障礙患者。
對照組開展本院的常規(guī)手術切除,實驗組開展本院的腹腔鏡下子宮腺肌瘤病灶切除術,予以全身麻醉處理,開展呼吸機輔助呼吸和氣管插管,構建二氧化碳氣腹,依據閉合式腹部穿刺方式探查患者盆腔、子宮以及腺肌病灶等情況,于子宮肌層注射6U葉素稀釋液,確保子宮有效收縮,減低術中出血量,有效判斷瘤體大小,分析和子宮之間的關系,同時依據瘤體情況對切口合理選擇,采取單極電鉤徹底清除病灶,切除的臨床標準即為色澤顯示正常,創(chuàng)面組織彈性良好,恢復正常大小的子宮體積,血運正常,切除病灶后采取雙極電凝處理創(chuàng)面,至肉眼檢查不存在殘留病灶之后停止,縫合子宮創(chuàng)面,沖洗盆腔,置入引流管。
觀察計算對照組與實驗組子宮腺肌病患者子宮大小、血紅蛋白水平、月經周期、月經量、術后痛經情況。痛經情況判斷指標,0分即為無疼痛,2分即為輕度疼痛,3分即為中度疼痛,4分即為重度疼痛。
此次本院參與研究的46例子宮腺肌病患者均輸入至SPSS19.0 for windows統計學軟件對中處理分析,對比分析率(%)的形式表示臨床計數資料(對照組與實驗組子宮腺肌病患者術后痛經情況),予以χ2檢驗,對比用±s形式表示臨床計量資料(對照組與實驗組子宮腺肌病患者子宮大小、血紅蛋白水平、月經周期、月經量),實施t檢驗,P<0.05為組間數據指標顯示統計學計算意義。
數據研究結果提示,實驗組子宮腺肌病患者子宮大小、血紅蛋白水平、月經量與對照組有關數值對比,P<0.05,組間數據指標顯示統計學計算意義,見表1。
表1. 對照組與實驗組子宮腺肌病患者子宮大小、血紅蛋白水平、月經周期、月經量比對(±s)
表1. 對照組與實驗組子宮腺肌病患者子宮大小、血紅蛋白水平、月經周期、月經量比對(±s)
組別例數子宮大小(cm3)血紅蛋白水平(g/L)月經周期(d)月經量(mL)實驗組23132.54±6.54115.54±6.8928.54±3.0167.21±4.14對照組23256.35±7.5491.51±5.8727.92±4.32105.54±5.98 t 59.489312.73200.564725.5331 P 0.00000.00000.57510.0000
數據研究結果提示,實驗組子宮腺肌病患者術后痛經情況與對照組數值比較,P<0.05,組間數據指標顯示統計學計算意義,見表2。
表2. 對照組與實驗組子宮腺肌病患者術后痛經情況比對(n)
子宮腺肌病一般是因炎癥、數次妊娠分娩、剖宮產等多種不良因素導致的,且肌層中被內膜浸入,被其他相關因素和內膜影響作用導致子宮腺肌增長,進而引發(fā)月經量增多、中度痛經或重度痛經等情況,痛經一般是因子宮平滑肌痙攣性收縮引發(fā)的,且因子宮腺肌病導致分泌前列腺素,前列腺素可促使子宮平滑肌收縮。目前主要是采取手術治療和藥物治療方式處理子宮腺肌病,藥物治療存在較差的治療效果,手術治療容易導致病情復發(fā),且如果長期使用藥物治療,容易誘發(fā)多種并發(fā)癥,進而對其生活質量帶來嚴重影響[3]。子宮全切術即為手術治療的主要模式子宮全切術能夠將子宮腺肌病徹底根治,但因不少患者都具備生育要求,近幾年因國家二胎政策的不斷應用和實施,不少患者不能接受以上治療措施。隨著近年來醫(yī)學技術的發(fā)展和進步,開始在臨床上應用腹腔鏡技術[4]。子宮腺肌病的臨床治療大量研發(fā)新型微創(chuàng)技術,防止藥物治療產生的高復發(fā)率和副作用,也可彌補開腹手術產生的創(chuàng)傷面積大、康復速度較慢等不足,因腹腔鏡技術的成熟發(fā)展,采取腹腔鏡下子宮腺肌瘤病灶切除術實施治療,可顯著緩解傳統手術產生的副作用,也可滿足女性患者保留子宮的需求,具有較高接受程度[5,6]。
本文計算結果顯示,實驗組子宮腺肌病患者子宮大小、血紅蛋白水平、月經量、術后痛經情況相比較對照組數據更具優(yōu)勢,數據指標顯示統計學計算意義(P<0.05)。表示,腹腔鏡下子宮腺肌瘤病灶切除術治療有利于改善子宮大小、血紅蛋白水平,減少月經量以及術后痛經情況,值得應用。
綜合以上結論,使用腹腔鏡下子宮腺肌瘤病灶切除術治療在子宮腺肌病患者中展現優(yōu)于常規(guī)手術切除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