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寶芳
摘 要:手術室是院內感染的高發(fā)場所,其發(fā)生涉及手術室空氣、醫(yī)護人員手部衛(wèi)生、患者皮膚、所需物品等多種因素,且一旦感染,將對手術效果產生極大影響,降低醫(yī)療資源利用效果。目的 研究手術室感染管理對降低全麻患者術后肺部感染的效果。方法 研究對象選取中心醫(yī)院 2016 年 1 月至 2016 年 12月收治的行全麻手術患者 219 例,手術室感染管理于 2016 年 6月正式實施,其中 2016 年 1 月至 2016 年 5 月共 104 例患者,作為對照組,2016 年 7 月到 2016 年 12 月共 115 例患者,作為觀察組。比較實施前、后手術室各項指標的衛(wèi)生檢測合格率,同時比較兩組患者的肺部感染率。結果 手術室感染管理實施后的手術室空氣質量、物體表面、消毒劑、無菌物品以及專職人員手部等指標的衛(wèi)生檢測合格率明顯高于實施前(P<0.05);觀察組的術后肺部感染總發(fā)生率為 5.22%,明顯低于對照組的 22.11%,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手術室感染管理專職人員可加強手術室無菌操作及效果,降低全麻患者肺部感染率,提高手術救治質量,值得在臨床推廣。
關鍵詞:手術室;肺部感染率;全麻患者;救治質量
手術室是院內為患者提供手術及搶救的重要場所,與各科室相互連接,包括急診、住院部、門診等,是醫(yī)院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工作量大、人員流通快且流動量大等特點。研究顯示,接受手術的患者因自身病情影響,機體功能常存在不同程度降低以及手術室人流量大等特點,導致手術室出現(xiàn)院內感染風險較高。全麻氣管插管是臨床常用的麻醉技術,但存在較高的肺部感染等并發(fā)癥風險。研究顯示,全麻患者一旦發(fā)生肺部感染,可導致急性呼吸功能不全的發(fā)生,直接威脅患者生命健康,加重患者及家屬的負擔,降低醫(yī)療救治質量。因此,加強對手術室感染管理,對于降低患者感染發(fā)生率,提高手術救治質量,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因此為提高手術室護理人員感染控制效果,中心醫(yī)院于 2016 年 6 月正式實施手術室感染管理。本研究就對全麻患者為研究對象,比較開展前、后患者肺部感染控制效果,旨在為臨床提供指導,現(xiàn)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取中心醫(yī)院 2016 年 1 月至 2016 年 12月收治的行全麻手術患者 219 例,手術室感染管理于 2016 年 6月正式實施,其中 2016 年 1 月至 2016 年 5 月共 104 例患者,作為對照組,2016 年 7 月到 2016 年 12 月共 115 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對照組患者中男性 55例、女性 49 例;年齡 22~71 歲,平均年齡為(53.96±8.41)歲;觀察組患者中男性 61 例、女性 54 例;年齡 20~73 歲,平均年齡為(54.12±8.33)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氣管留置時間、疾病科室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1.2 手術室感染管理
1.2.1 制定預防感染計劃。成立手術室感染管理小組,并由護士長分管,組長負責。組織專家、科室醫(yī)護人員開展座談會,制定手術室預防感染的計劃,包括專職人員預防工作、患者預防工作、手術室內物品衛(wèi)生、手術室空氣衛(wèi)生、預防操作污染等步驟及注意事項,以及管理、報告、懲獎及消毒滅菌管理制度,完善手術室內基礎設施,使其更好地滿足手術室預防感染需求。同時定期組織專職人員進行學習,保證每名專職人員均能夠熟練掌握各項操作和管理模式。
1.2.2 實施計劃環(huán)節(jié)。①專職人員管理:手術人員術前做好口鼻、頭發(fā)部位的保護,盡量減少說話次數,調節(jié)室內溫度減少汗液排出,嚴格規(guī)范手術衣穿戴流程,避免操作細節(jié)導致的感染。對于手術患者需做好術前準備工作,肢體皮膚清潔處理,手術區(qū)域剔除毛發(fā),同時防止對皮膚造成損傷,術中密切監(jiān)測患者的生命體征。②物品和空氣管理:術前加強對術室內空氣的凈化,術中封閉手術內通氣,避免人員流動,完善手術室內外交換制度,預防外界病原菌侵入所致的交叉感染。建立手術室內物品設備的凈化系統(tǒng),定期對物品進行清潔消毒,保持物品的干凈,術后需避免室內物品堆積過多,降低空氣凈化質量。③基礎設施管理:完善洗手槽、物品擺放架、空氣凈化系統(tǒng)、物品清潔系統(tǒng)等基礎實施,提高專職人員執(zhí)行手術室感染管理的效果。
1.3.3 定期考核及總結。制定手術室管理表格,定期對感染監(jiān)測指標、操作執(zhí)行度進行檢查,定期組織考評,落實懲獎措施,并總結前期工作的不足,正確指導和管理專職人員的每項操作步驟,建立《信息交流冊》供專職人員交流,找出自身不足,促進各項操作質量的提高。
1.4 觀察指標
①比較手術室感染管理實施前、后的手術室空氣質量、物體表面、消毒劑、無菌物品以及專職人員手部等指標的衛(wèi)生檢測合格率,參考 2008 年衛(wèi)生部頒發(fā)的《消毒技術規(guī)范》中關于衛(wèi)生檢測合格標準進行評價;②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肺部感染發(fā)生率,參考美國胸科協(xié)會(ATS)標準分為輕度感染、中度感染及重度感染。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所有收集的資料都采用 SPSS21.0 專業(yè)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 表示,進行 t 檢驗;而所有的計數資料以 n/%表示,采用 χ2 檢驗,以 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手術室感染管理實施前、后的手術室各指標衛(wèi)生檢測合格率比較
手術室感染管理實施后的手術室空氣質量、物體表面、消毒劑、無菌物品以及專職人員手部等指標的衛(wèi)生檢測合格率明顯高于實施前(P<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肺部感染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術后肺部感染總發(fā)生率為 5.22%,對照組患者的術后肺部感染總發(fā)生率為 22.11%,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全麻手術患者常需氣管插管,以保證機體正常呼吸需求,但作為一項侵入性操作,不僅可造成氣道黏膜的損害,同時氣管插管后空氣進入肺部不僅鼻腔咽喉部,失去抵抗空氣中病原菌的天然屏障。同時有研究顯示,氣管插管有助于細菌局部滋生,因此病菌入侵肺部的機率極大升高,易導致術后肺部感染。
手術室感染管理是一種標準化、科學化、程度化的管理模式,首先成立管理小組,制定相關措施和懲獎制定,以提高專職人員實施質量,目前在國內大小醫(yī)院均有所開展,但有關其降低全麻患者術后肺部感染研究較少。本研究采用手術室感染管理,首先通過制定完善的管理和監(jiān)督機制,制定嚴格洗手、物品消毒、空氣管理等無菌操作流程,配套手術室內基礎設施,健全管理機制及基礎設施,提高感染管理實施質量。同時加強手術室專職人員無菌觀念,定期組織開展預防感染的知識和操作培訓,強化專職人員的責任心和感染控制意識,促進其更好地完成各項無菌操作流程,使手術室全麻手術患者術后肺部感染率控制到最低。本研究結果同樣顯示,手術室感染管理實施后的手術室空氣質量、物體表面、消毒劑、無菌物品以專職人員手部等指標衛(wèi)生檢測合格率均高于實施前(P<0.05),表明手術室感染管理可增加專職人員對各衛(wèi)生指標的執(zhí)行質量。對肺部感染發(fā)生率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的術后肺部感染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這與手術室感染管理有效提高涉及感染高危指標的衛(wèi)生情況有關。
綜上所述,手術室感染管理專職人員可加強手術室無菌操作及效果效果,降低全麻患者肺部感染率,提高手術救治質量,值得在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洪彩娟,劉紅蓮.手術室護理干預在降低肺部感染率中的臨床效果[J].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7,2(21):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