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曉寧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宏偉目標。實現(xiàn)中國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這個目標中的一項關鍵任務。在習近平總書記面向全國人民做出“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的莊嚴承諾下,中國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脫貧攻堅戰(zhàn)。七年來,在“精準扶貧”政策的有效指導與廣大扶貧干部的犧牲奉獻下,在全社會的廣泛響應與貧困群眾的自發(fā)努力中,我國的扶貧工作取得了一系列被國際社會稱為“中國奇跡”的輝煌成果,不僅在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道路上闊步前進,而且為世界減貧事業(yè)做出了突出貢獻。
對于外宣工作者來說,在脫貧攻堅戰(zhàn)中彰顯出的黨的正確領導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精準扶貧”政策體現(xiàn)的科學精神和務實態(tài)度、扶貧干部表現(xiàn)出的勤奮堅韌作風,以及脫貧群眾翻天覆地的生活變化,都是極具價值的對外傳播選題。宣傳好這些內容,對于樹立我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展現(xiàn)的國家形象,引導國際社會正確認識和理解我黨、我國政府及我國國情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在總結采訪經驗與分析報道案例的基礎上,通過闡述綜合運用“四力”撰寫對日報道稿件,幫助日本受眾客觀、準確認識“精準扶貧”政策的過程,體現(xiàn)出提高“四力”水平對于做好對日外宣的重要性。其中包括如何深入扶貧一線,通過細節(jié)觀察和扎實采訪,獲取脫貧群眾與扶貧干部真實的工作生活情況、思想狀態(tài)及精神面貌;如何通過對比中日兩國農村改革政策的措施和成效,拉近與日本受眾的距離,吸引他們對“精準扶貧”政策的關注;如何在報道寫作中將政策融入故事,讓日本受眾在輕松閱讀生動案例中感受黨和政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付出的努力,了解“精準扶貧”政策的實質與特點,認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幸福感與獲得感,以及扶貧干部的實干、奉獻精神。
為日本受眾建立理解的“參照物”
由于中日兩國國情、制度、語言不同,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也有差異,因此,在向日本受眾介紹、解讀具有中國特色的精神、政策和制度時,需要盡量找到受眾有所了解、具有可比性的相關事物,從而便于他們在閱讀中展開思考,在認識上找準方向。
2015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省提出扶貧開發(fā)“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精準扶貧”成為我國扶貧工作的關鍵詞。如果在報道中,對“精準扶貧”的解釋完全取自于政策文件,相信即使譯文再準確,除了研究中國的專業(yè)人士外,普通日本讀者也是沒有耐心看下去的。
這時,就需要對中日兩國的農村發(fā)展政策進行比較。筆者曾為此采訪了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部教授、農村問題專家徐祥臨。徐教授提出,可以從“精準扶貧”中的“因地制宜”入手,將中國的根據地域特點發(fā)展特色農業(yè)的脫貧做法,同日本與之有著相似之處的“一村一品”策略相比較。由此在報道中形成了五常大米與大分“豐后?!保ㄈ毡矩S后縣特產的牛肉品牌),四川農家樂與群馬山村游(日本群馬縣的山村觀光項目)的比對,引起了日本受眾對了解“精準扶貧”的興趣。在進一步解讀政策的過程中,又加入了同日本農業(yè)協(xié)會制度扶農助農措施的異同分析,讓日本受眾在同本國情況相對照的思考中完成了對“精準扶貧”政策的了解。在這個過程中,“一村一品”和農協(xié)制度(日本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的協(xié)同組織制度,推動了日本農業(yè)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成為了引導日本受眾閱讀的參照。雖然,我們無法要求日本受眾完全理解“精準扶貧”政策的全部內容,但至少他們會認為這是一項幫助貧困農民脫貧致富的惠農政策。
再如,在報道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成就時,如果寫成“中國貧困人口從2012年的9899萬人減少到2018年的1660萬人,6年時間減少了8000多萬人,連續(xù)6年平均每年減貧1300多萬人”,讀者也許會被這一連串的數字看得眼花。在實際報道中,我們采取的寫法是:“2012年以來,中國的貧困人口減少了8000多萬人,超過日本人口的六成。平均每年減貧1300多萬人,相當于東京人口的1/3?!庇辛巳毡竞蜄|京人口數量做參照,相信我國減貧成果的規(guī)模和重要性會令日本讀者印象深刻。
通過以上兩個案例的分析,筆者認為,了解對象國的基本情況是外宣工作者的一項基本素質。它能夠在外宣報道中帶來對比和聯(lián)想,幫助引發(fā)受眾產生思考和共鳴,既起到了事半功倍的解釋作用,又避免了自說自話的無效勞動。
用“真”與“實”向日本受眾講好中國故事
一篇稿件是否具有外宣價值,外國讀者愿不愿意閱讀是個先決條件。如何才能寫出讀者喜聞樂見的報道?習總書記給出了明確的答案。他要求新聞輿論工作者“要轉作風改文風,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其中,“真”與“實”是問題的關鍵,只有事實真相才能吸引讀者,只有真情實感才能打動受眾。要想做出“真”“實”兼?zhèn)涞膱蟮溃庑浾弑仨毶钊胍痪€,與采訪對象打成一片。在此過程中,既要端正采訪態(tài)度,又要講究采訪技巧。
2017年夏,筆者來到青海省采訪當地的扶貧工作。在地處西寧市東南35公里的湟中縣田家寨村,筆者見到那里從讓政府發(fā)愁、群眾皺眉的“窮山溝”變成了有著上千畝農業(yè)觀光種植園的西寧“后花園”。
在村民家中,筆者看到他們的生活條件不亞于縣城的家庭,聽到他們對致富帶頭人村黨支部書記蔡有鵬的稱贊。從農業(yè)種植園員工口中,筆者了解到蔡有鵬自掏腰包帶領他們興建特色農業(yè)基地的作為。當見到蔡有鵬時,筆者開始了對這個核心人物的采訪:“當你拿出自己多年經營建材廠攢下的1700萬元,用于為村里開發(fā)種植園時,不心疼嗎?”蔡有鵬回答:“心疼!因為這筆錢很可能就會打了水漂。但看到鄉(xiāng)親們還在受窮,我更心疼!只要他們能過上好日子,這個險值得冒。”“當你的致富想法不被鄉(xiāng)親們理解時,你后悔過嗎?”“我難過但不后悔,也沒有時間去后悔。脫貧工作不等人。我只有再多付出一些,把工作做得再細一些,盡快讓鄉(xiāng)親們看到希望,相信我?!薄艾F(xiàn)在你成功地帶領大家脫貧致富了,而且村里的產業(yè)越做越好。接下來,你打算做些什么?”“我要把周邊幾個村子的群眾吸引過來,讓他們通過我們村的產業(yè)過上更好的日子?!薄盀槭裁矗俊薄皫椭l(xiāng)親們脫貧是我的心愿,更是黨和國家的奮斗目標。我要把這份黨員的責任履行下去。”
短短幾句問答,沒有豪言壯語,但平實的話語足以勾勒出這位村黨支部書記可親可敬的形象。讓日本讀者從這名具有普通人情感,又有高于普通人境界的基層黨員干部身上,看到我黨為人民服務的情懷。
在正在脫貧的東至溝村,筆者和駐村扶貧干部周義青走進了村民陳富元的家中。東至溝村是西寧市脫貧攻堅中最難啃的“硬骨頭”,這里地處深山、交通不便,全村都是貧困戶。過去,陳富元和其他村民僅靠種植一些產量不高的玉米和土豆度日,青黃不接時就等著領政府的救濟糧。在“大水漫灌”式的扶貧政策中,村民分到的扶貧款和雞蛋有些被用來買了酒,打了牙祭。
如今,隨著“精準扶貧”政策的實施和扶貧干部的到來,東至溝村發(fā)生了根本的改變。周義青帶領村民翻修房屋、清理垃圾、硬化道路,讓環(huán)境的改善去掉村民懶散的習慣。他根據每個家庭的特點安排養(yǎng)牛、養(yǎng)雞、種當歸,并且建立起銷售渠道,讓大家得到了實惠。在搬進瓦房的陳富元眼中,雞和牛成為家庭致富的“搖錢樹”,他暢想著攢夠錢就帶著家人去北京,甚至國外旅游。
在幫助村民脫貧的過程中,曾是某公司車間主任的周義青也得到了鍛煉和成長。在第一次下村之前,周義青的母親對不懂農村的兒子說:“到了農村,你能干點啥?”一年后,當母親再次送別返鄉(xiāng)的兒子時,望著他曬得黝黑的面孔問:“這次回村,你還想干點啥?”筆者在采訪周義青時正值他的任期將滿,跟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的他流露出對鄉(xiāng)親和扶貧工作的不舍。周義青說:“感覺還有很多工作沒有完成,有許多幫村民致富的點子還沒實現(xiàn)?!?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9/08/07/qkimagesdwcbdwcb201907dwcb20190714-1-l.jpg"/>
這些在采訪中收獲的精彩故事和鮮活的人物,正是對“脫貧攻堅”與“精準扶貧”的生動詮釋。據此寫出的報道讓讀者看到了什么是“為人民服務不算苦,再苦再累也幸?!钡姆鲐毟刹?,感受到習總書記所講“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奮斗的目標”這句話的含義。
貫徹“四力”要求,鍛煉出合格的對日外宣工作者
習總書記在有關做好外宣工作的新思想新論斷中指出,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要使人想聽愛聽,聽有所思,聽有所得。這就要求我們要找準日本社會對我國的關切,并通過扎實、真實、平實的報道給予回應。要想做到這一點,必須貫徹習總書記對宣傳干部提出的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要求。筆者在對日報道脫貧攻堅中,深刻體會到“四力”要求不僅是習總書記的諄諄教誨,更是在實踐中得出的寶貴經驗。
第一,腳力是做好對日報道的基礎。在筆者就職的人民中國雜志社,老一輩記者經常會提到,“《人民中國》的報道是用腳寫出來的”。這句話的含義就是通過深入一線采訪來完成對日報道是《人民中國》的傳統(tǒng)。
筆者正是因為在采訪中走進了基層,才看到了勤勉可敬的扶貧干部,看到了令人鼓舞的脫貧成果,體會到了“精準扶貧”政策的務實有效。也正是因為走進了基層,筆者嘗到貧困群眾艱澀難咽的家常便飯,感受到他們的艱苦,走過了雨后泥濘濕滑的鄉(xiāng)間土路,才明白道路硬化給農村群眾帶來的收獲感和幸福感。通過這些素材寫出的報道不知要比閉門造車編出來的稿件強過多少倍。
第二,眼力是做好對日報道的關鍵。筆者在和日本記者交流時,曾聽他們講,記者就是讀者的“眼睛”和“耳朵”,記者的工作就是把讀者想要知道的見聞從現(xiàn)場帶給他們。因此,我們在采訪中一定要注意對細節(jié)的觀察,用讀者的意愿去捕捉信息,同時還要有辨別力,幫助讀者去偽存真。在報道中,往往對一個細節(jié)的處理,能夠成為打動讀者的關鍵。
第三,腦力是做好對日報道的核心。把握外宣精神、策劃外宣選題、構思報道內容、制定采訪計劃都離不開腦力。如何鍛煉腦力,一要靠學習夯實政治理論基礎,豐富知識結構,拓寬報道思路,創(chuàng)新報道形式;二要靠思考不斷優(yōu)化報道方案,總結報道經驗,探索報道規(guī)律。
第四,筆力是做好對日報道的落腳點。精準的選題、巧妙的策劃、扎實的采訪,最終都要通過筆力來呈現(xiàn)。這就要求我們要有過硬的筆頭功夫,用精彩準確的文字,用符合日本讀者閱讀習慣的方式表達出來。為此,我們需要通過廣泛閱讀中日兩國各種新聞體裁的上乘之作,需要向大家前輩請教,在學習仿寫中掌握寫作要領,最終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本領和風格。
作為外宣工作者,我們需要時刻牢記樹立、維護黨和國家在新時代的國際形象,這是我們的神圣使命。貫徹對外宣傳方針、探索對外傳播規(guī)律、掌握對外傳播技術、開辟對外傳播局面,是我們的光榮職責。落實“四力”要求、鍛煉成為合格的外宣工作者,是我們的緊迫任務。這些既是我們奮斗的目標,也是檢驗我們工作的標準,需要我們不懈努力和始終恪守。
最后,借用習總書記的話以求共勉:“道阻且長,行則將至。”(作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