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來的正義還是正義嗎?”——這句在社會上廣為流傳的質問,在印度司法體系上找到新的注腳。日前,印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蘭詹·戈戈伊表示,該國的陳年舊案已是堆積成山,不少卷宗“年過半百”仍無人問津。
據(jù)《印度時報》4日報道,蘭詹·戈戈伊在上周日的一場公開講話中表示,在印度司法系統(tǒng)堆積的舊案中,25年未結的案件高達20多萬宗,其中千余卷宗甚至已經(jīng)超過50年歷史。他敦促各邦司法機構加快工作效率,盡快對這些“古董級”案件進行處理。
不過,在這位大法官看來,這種尷尬現(xiàn)狀不能全歸咎于印度的司法體系,因為該國的“司法傳達機制”存在重大弊端。他舉例稱,在該國900萬宗尚未判決的民事案件當中,超過200萬宗連傳票還未送達;刑事案件的狀況更嚴重:在2100萬宗積案中,1000多萬宗仍停留在傳喚階段。戈戈伊憤慨地表示:“如果傳票都沒送達,法官該如何斷案?”
戈戈伊在講話中還談及印度司法部門人手短缺的問題。他表示,希望當局能接受自己的提議,將高等法院法官的退休年齡從62歲提升至65歲,為國家遴選合格的法官人才留出足夠時間。截至目前,印度全國高等法院仍有403個職位空缺,約占總數(shù)的37%。
據(jù)《今日印度》雜志報道,2018年,印度各級法院堆積的案件總數(shù)高達3300萬宗,其中高等法院和最高法院待審的大案、要案也超過了435萬宗。這種斷案效率直接導致該國監(jiān)獄及其他看押機構人滿為患:印度《經(jīng)濟時報》稱,該國擁有世界最大規(guī)模的“候審犯”人群——未經(jīng)定罪先“坐穿牢底”,很多待審的嫌疑人被關押的時間甚至比定罪后的服刑期還要久?!?/p>
(劉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