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jì)慎言
細(xì)心的朋友看到文章的題目時,一定會以為是筆者老糊涂了:多少年了,多少人包括多少領(lǐng)導(dǎo)都在多少次地嚴(yán)肅批評某些機(jī)關(guān)、某些單位“人多瞎胡亂,一點(diǎn)正事也不辦”時說到“機(jī)構(gòu)臃腫,人浮與事”;你老兄怎么改成“人浮與食”了?喝多了?!
誤會了。
“人浮與食”并非老朽發(fā)明或杜撰;早在古籍《禮記·坊記》中就有此語,曰:“故君子與其使食浮與人也,寧使人浮與食?!逼匠r,人們還常把“浮”字理解為輕浮、浮躁,即不穩(wěn)重、不扎實的意思。于是,“人浮于事”就成了人浮漂于事情之上,瞎胡亂騰,無所事事,一事無成。
其實,這里的“浮”字是“超過”和“超出”的意思;而“食”則是指舊時的“俸祿”,就是現(xiàn)在我們說的“工資”或“薪水”。于是,這“人浮于食”的原意就是說人的才能價值超過了他所得到的俸祿。如此說來,舊時的分配也存在不公平的問題。
如今,與時俱進(jìn)成了最大的時尚。如今我們把許多舊的東西給糾了過來(之所以沒用“糾正”這詞,是至今我也拿不準(zhǔn)應(yīng)該是糾正還是糾錯),譬如,過去的“夫為妻綱”,妻子服從丈夫,現(xiàn)在糾成了“妻管嚴(yán)”,丈夫得聽妻子管教。又如,過去講“父為子綱”,兒子得聽爹的,而且爹可以在兒子不聽話不孝順的時候揍他;現(xiàn)在好了,“爹是兒,兒是爹,爺爺是孫子,孫子是爺爺”,整個翻了過來,個別兒子甚至在爹不如意不中用的時候罵他趕他不養(yǎng)他!
世界都在變,一個破成語為什么不能變?于是,不知道從何時起,人們就把“人浮于食”改成“人浮于事”了。意思也變成了“比喻人員過多或人多事少”。看來人們好象是吃飽了,不大計較“食”了;而不計較“食”了卻又計較起“事”來了。于是,好多人千方百計地去爭一個“好事”,所以結(jié)果往往是一個事就有好幾個人“瞅”著。而這些“爭”好事的人們并不都是為了來干好事或真想干點(diǎn)什么事,他們不少其實是爭那個“位”;只要有了“位”,那就什么都齊了,那事誰愿意干誰干去,反正有的是人。這就是如今人們常說的“人浮于事”。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那些爭到“好事”有了“好位”的人們都不是神仙,他們又都首先想到了“食”,想到工資、級別等等的“真事”。
到底是人多了還是飯少了?抑或還有其他原因,反正如今這些事都很難辦。“人浮于事”也好,“人浮于食”也罷,其實都很“正?!绷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