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成
魯班工坊是天津首創(chuàng)并率先主導推動實施的職業(yè)教育國際知名品牌。2016年,天津市在泰國創(chuàng)立首個魯班工坊。截至目前,天津已經在泰國、印度、英國、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柬埔寨、葡萄牙和吉布提建設了8個魯班工坊,并已在海外建立起從中等職業(yè)教育到高等職業(yè)教育,再到應用本科、???、專業(yè)碩士教育,從技術技能培養(yǎng)到技術綜合應用、從學歷教育到社會培訓等覆蓋8個大類23個專業(yè)的職業(yè)教育體系。
2018年9月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提出,中國將在非洲設立10個魯班工坊,并向非洲青年提供技能培訓。繼今年3月28日天津在非洲創(chuàng)立的第一個魯班工坊揭牌后,今年年底,非洲第二個魯班工坊也將在埃及建成。
隨著魯班工坊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開花結果,眾多媒體都積極參與到魯班工坊的報道中。經廣泛調研,筆者認為,當前應采取以下措施提升魯班工坊的外宣報道效果。
第一,利用中外融通的語言體系多講“中國故事”
近三年以來,中央電視臺、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國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天津日報》、天津電視臺等各媒體均在顯著位置廣泛、深入地報道過魯班工坊,其采訪對象覆蓋了目的地國總統(tǒng)、教育部門官員、支持魯班工坊建設的企業(yè)、天津市教委領導、魯班工坊負責院校老師等等,但在整體報道中存在采訪對象偏重中方、政府色彩濃厚、缺乏故事性等問題。
筆者在調研中曾經看到一篇篇幅相當長的報道,通篇講述了某國總統(tǒng)如何贊賞魯班工坊。眾所周知,國外政府普遍實行“兩黨制”或“多黨制”,單方面渲染當前總統(tǒng)的評價,顯然犯下外宣、外交工作的忌諱,將不利于相關院校在目的地國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此外,筆者還發(fā)現(xiàn),一些媒體把報道重點放在教育部門領導對天津一些院校職業(yè)教育成果的宣講上,過度宣揚政績。以上兩種報道思路,均不利于樹立魯班工坊在海外的正面形象,甚至容易使國外讀者反感。
關于魯班工坊報道最常見的問題是,全文從頭到尾都是中國負責人的自我表揚,沒有出現(xiàn)過任何一位外籍學生和老師的聲音,過度渲染魯班工坊在海外的設立情況、課程設置、教學設備、整體投入等。然而,堪稱職業(yè)教育領域或者工業(yè)教育領域的“孔子學院”的魯班工坊,更應汲取昔日孔子學院報道之經驗教訓,以免在魯班工坊的對外報道中出現(xiàn)不利于我國形象提升的內容。
筆者建議,在魯班工坊的外宣報道中,一方面要克服日常新聞報道中流于表面的情況發(fā)展介紹,以及信源單一、采訪對象單一等常見弊端;另一方面更要在外文報道中注意淡化政府色彩,弱化我國政府教育部門的支持,避免過多的官方聲音,改進當前報道策劃思路,從民心相通角度出發(fā),善用中外融通的話語體系,多請外方學校教師、學生發(fā)聲,讓他們暢談感受、講出更多不為人知但感人至深的“中國故事”。
經調研發(fā)現(xiàn),天津電視臺和《中國日報》的記者對魯班工坊的對外報道比較到位,可供借鑒。天津電視臺記者縝密構思、精心策劃、多路出擊,多次報道泰國學生、柬埔寨學生在魯班工坊中的學習體會,許多學生講述了魯班工坊改變他們命運的感人故事。專題報道連日播出后,反響強烈。
在選派記者方面,《中國日報》編輯專門選派外籍記者,先后在海外和國內對外籍學生采訪。例如,針對亞洲的魯班工坊,有關編輯派亞太國籍的記者在天津召開的全國職業(yè)教育技能大賽中采訪參賽泰國學生,并在相關項目目的地國與泰國、印度、柬埔寨學生溝通,消除學生的抵觸心理,與外籍學生深度交心。例如,在吉布提,《中國日報》選派了非裔記者與吉布提學生和老師交流,請他們講自己對魯班工坊的高鐵模擬操控設備的感受,以及他們對自己的國家在中國援建鐵路后的巨大變化的深刻認識,許多令人感動的中國故事在采訪中孕育而生。
第二,潛移默化、適度推廣我國職業(yè)教育文化基礎之一——班墨文化
魯班是中國2500年前一位杰出的工匠和發(fā)明家,是手工業(yè)技藝和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典范,是中國建筑業(yè)的奠基者,被譽為“百工之祖”,他凝聚了中國勞動人民最為勤勞肯干的精神。如今,魯班獎已經成為我國建筑行業(yè)工程質量的最高榮譽獎,魯班的名字不僅是中國勞動人民偉大智慧的象征,而且代表著精湛高超的技術技能、精益求精的職業(yè)教育素養(yǎng)和不斷創(chuàng)新的精神和品格。在職業(yè)教育領域,有學者認為魯班也是中國職業(yè)教育的鼻祖。
與此同時,據魯班工坊主要負責人介紹,在魯班工坊開立同時,一些學者也對魯班同時期的墨子進行了深入研究,特別是針對墨子的一些職業(yè)教育觀念進行深入研究,將其“親知、聞知、說知”等思路與我國職業(yè)教育理念結合起來,進行深入梳理,提出我國職業(yè)教育文化基礎之一是班墨文化,應在魯班工坊的教學模式中傳承班墨文化等建議。2018年5月28日,天津魯班工坊研究與推廣中心同山東省滕州市墨子研究中心簽訂戰(zhàn)略合作協(xié)議,雙方決定豐富“魯班工坊”文化建設內涵,推動人文合作交流。
筆者在調研中發(fā)現(xiàn),當前魯班工坊外宣報道對魯班以及同時期班墨文化的介紹不多,對于樹立中國勞動人民勤勞肯干的智慧文化推廣也不夠,很多外國采訪對象根本不了解魯班。因此,一些外籍院校教師常常將魯班工坊誤解為“技術推廣中心”,其實魯班只是這個推廣中心的名字,他們并不了解魯班精神在中國文化當中的內涵。例如,即將在埃及建設完工的魯班工坊的一位埃及教授反復與我方院校老師辯論,認為魯班工坊的性質不明確,我方老師則多次大費周折地作出闡釋。產生這樣的誤解在外方單位中并不少見。事實上,魯班工坊并不做中國文化推廣,而是發(fā)力于“重能強技”的職業(yè)教育。筆者建議,在對外報道中,記者可適度、潛移默化地對班墨文化進行介紹,改善外國人對于中國職業(yè)教育的認知,以及對魯班工坊是“技術推廣中心”、甚至于給非洲人民“帶來債務”的誤讀,并通過魯班來弘揚中國勞動人民的工匠精神,改善他們對中國人的認知。
第三,設立魯班工坊英文網站、海外社交媒體賬號,提升服務功能
筆者在調研中了解到,當前關于魯班工坊的宣傳渠道還僅限于政府推廣、國際會議推廣、媒體報道、院校推廣,以及坐落于天津輕工職業(yè)技術學院的魯班工坊體驗館的宣傳等,魯班工坊的外宣工作還需要有關部門與媒體形成合力。
天津市作為我國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示范區(qū),教育部門和不少院校為將魯班工坊打造為我國對外人文交流的知名品牌做出了艱苦努力和探索。然而,在魯班工坊的外宣工作中,仍存在明顯軟肋:魯班工坊至今還沒有自己的英文網站,很多外籍人士要想了解魯班工坊,只能借助谷歌、雅虎搜索,因此難免使很多外籍人士直接檢索到關于魯班工坊的負面報道或者外電有失偏頗的報道。
《中國日報》、新華社記者撰寫的關于魯班工坊的外文報道,還遠遠不能滿足外籍人士渴望了解魯班工坊的需求,很多外籍人士對魯班工坊的教學模式、標準還存在片面認識。在“西強我弱”的國際輿論格局下,以及海外互聯(lián)網信息倒流機制下,我們撰寫的正面報道可能被淹沒在魯班工坊的負面報道當中。為此,筆者建議,魯班工坊應盡快設立自己的英文網站和海外社交媒體賬號,利用融媒體手段,對魯班工坊的發(fā)展狀況、教學標準、設備支持、資源基礎、教學理念、現(xiàn)有八大魯班工坊項目已獲得的成就等進行全面介紹和說明。
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該網站可以直接用虛擬現(xiàn)實(VR)、人工智能(AI)等手段深入魯班工坊體驗館,使外籍人士正確、客觀地了解魯班工坊。也可以考慮開設在線課程,提供在線機器人或者專人問答、公共郵箱等服務支持,使更多外籍人士了解、感知和認識魯班工坊。該英文網站也可以對《中國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外文報道信息加以匯總,進行“二次傳播”。筆者相信,相關英文網站必將有助于魯班工坊國際形象提升,起到向海外推廣中國職業(yè)教育成果的良好傳播效果。